? ? ? ?
? ?《莊子·大宗師》: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 ? ?
? ? ?在莊子看來,混沌無知的狀態,是萬物最為適宜的狀態。不管是什么東西,不管它與其他東西的處境是多么不同,或高或低,或熱或涼,或干或濕,或凈或臟,只要是合于自己的原本真性,它就會生活得很自在,以致達到什么都不感覺,什么全都忘記的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莊子把這種情況稱為“相忘”,意思是完全適宜、無所感知。與此相反,一理脫離了與其原本真笥相適應的環境,它就會感到不適,甚至受到傷害,不管他眼下所處的環境在旁人看來多優越,多么令人羨慕,也毫不例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換個角度說,一個東西一旦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所感覺的時候,這個環境便與它的原本真性產生了距離,感覺越大,距離也就超越大,到它的感受達到不能再忍受的時候,那它就難以存在了。
? ? ?莊子在《大宗師》中用魚的處境變化來說明這個道理。他說: 湖泊干涸了,原先在水中嬉戲的魚都被擱淺在了陸地上。它們快要干死了,相互之間吹出濕氣河護著,吐出唾沫濕潤著,多么友愛!多有親情!可是這誰都不愿意這樣,在它們看來,與其在干涸的陸地上如此友愛親情,還不如在江湖水中各自游走、相互忘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就是說,當它們相互牽掛,相互憐憫的時候,也就是處在最不適宜、最為危險的境地的時候。一旦脫離了不適和危險的境地,它們就忘記了對方,甚至也就忘記了自己。而當它們忘記了對方,忘記了自己,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的時候,它們也就完全回歸到了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境界。這種境界也是最符合它們真性、它們最為適宜的境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莊子會說,魚兒相濡于陸地,不如相忘于江湖。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