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和生病,很多時候就是相輔相成的。很多疾病(不僅僅是心理疾病)就是長期的情緒低落和焦慮過度導致的,很多疾病(生理上的)也會反過來影響情緒。
但我想大家更關心的這個問題,生病指的是「抑郁癥」,而不是一般性的病。
如果單就抑郁癥而言,它確實不僅僅是通常意義上的情緒波動或短暫的情緒反應,也就是說它既是心理上的疾病,也是生理上的疾病。
一、抑郁癥特征
抑郁癥完整的病理過程比較復雜,它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演變過程,涉及到多個腦區和神經遞質的作用,以及細胞因子、免疫因素和遺傳因素的參與。甚至不同抑郁癥患者的發病機制也存在差異,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綜合評估和治療。主要有以下5大模塊:
1、情緒調節功能受損:抑郁癥患者通常存在情緒調節功能受損的情況。也就是說,抑郁癥患者他們很多時候也想主動去調節自己的情緒,但他們負責情緒調節的腦區(如前額葉和邊緣系統)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之間的相互作用異常,導致對情緒的反應性增高,情緒穩定性降低。
他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好比沒有畫筆,畫家怎么作畫?沒有樂器,音樂家怎么演奏?沒有工具,木匠怎么蓋房子?
很多父母神經大條,以為孩子抑郁就是矯情,這是大錯特錯的。
2、神經遞質失衡: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在抑郁癥患者體內的平衡受到影響。血清素等神經遞質的減少會導致一個人情緒低落、興趣喪失,這也是生理上功能性的影響,而不僅僅是心理上的。
3、細胞因子和免疫因素: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體內的細胞因子和免疫反應可能參與了抑郁癥的發生和發展。細胞因子的異常分泌和免疫反應的激活可能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害,促進抑郁癥的發展。
4、遺傳因素:抑郁癥有家族聚集現象,研究證實遺傳因素在抑郁癥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抑郁癥的具體遺傳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因為涉及多個基因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5、應激性生活事件:應激性生活事件(如失業、喪失親人、關系破裂等)是抑郁癥的常見誘因之一。這些事件可能引發嚴重的、生理上的情緒調節功能受損、神經遞質失衡等病理過程。
二、如何分辨?
所以綜上,怎么分辨是「短暫情緒」還是「抑郁癥」就比較明晰了。
1、持續時間。一般來講,短暫的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不管是生活的壓力,親人的離世,還是關系的破裂,這種情緒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緩解和治愈,然后逐漸消解掉。
但如果這種情緒低落或焦慮持續的時間過長,高達數周或者數月,且自己找不到明確的誘因,只知道自己難過、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那就有可能是抑郁癥,或者類似抑郁癥的情緒障礙疾病。
2、嚴重程度。大部分情緒波動都會有一個限度,不會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如果這種情緒嚴重到已經干擾了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乃至社交,就要考慮是不是抑郁癥的前兆和信號了。
3、伴隨癥狀。大部分情緒障礙或疾病通常都會伴隨一些癥狀,比如失眠、食欲不振、很容易疲勞或其他身體不適,一兩樣的話,還不好確定,如果超過三樣,那就要引起重視了。
4、家族遺傳病史。若你的家族中有一個或多個抑郁癥病史的人,那么對你個人來講,罹患抑郁癥的概率和風險也會相應地,比一般人要高,這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