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公族
晉靈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尚不足二十歲的晉靈公被趙穿殺死于桃園,沒有留下子嗣,使得晉國的君位再次出現了空缺。身為晉國執政的趙盾只好派趙穿到成周去,迎立晉文公和王姬所生的兒子黑臀繼承晉國的君位。當年八月初三,黑臀在武公宗廟祭祀先祖,宣布即位,是為晉成公。
晉成公的地位比較尷尬,當年他的父親晉文公回國的時候,雖然在國內也缺乏根基,但好歹還有幾個追隨者一直與其同甘共苦,從旁協助,從而在君權與卿權之間達成了一個平衡的態勢。而晉成公則完全沒有任何人可以作為倚靠,他是在自己的侄子晉靈公被殺之后,由弒君者趙穿迎接回國的。因為有趙盾的支持,晉靈公還不能將弒君者趙穿殺掉以樹立自己的威信。在這種局面之下,他雖身為一國之君,但實質上不過是趙盾手中玩弄的一顆棋子罷了。
為了籠絡討好國內的貴族,晉成公不得不宣布了一項政策,就是將諸卿家族的適子(被確立為繼承人的兒子,通常為嫡長子)拔擢為公族大夫,并賞賜給田土。其他的嫡子作為公族余子,庶子為公行。晉國在驪姬之亂之后就確立了不蓄養公族的政策,因此公室子弟通常都會流落國外,就比如晉文公的幾個兒子公子雍、公子樂,以及成公本人,都是在外流亡的。晉國國內沒有真正的公族勢力,而晉成公的政策算是認養了一大批假公族,試圖通過拉近君臣關系來平衡君卿之間的平衡。
然而認干親的政策卻使得卿族權力在周禮的框架下合法化了,從而進一步擴張了卿族的勢力。特別是趙氏,趙氏確立的繼承人趙朔已經被確立為公族,趙盾故意推辭,以自己的弟弟趙括是趙君姬(據說是文公之女嫁與趙衰)的愛子為由,要求將趙括(封地在屏,又叫屏季)拔擢為公族大夫,而自己則退為公行。成公忌憚趙盾的威勢,也只能同意他的要求,讓趙括統領趙氏舊族,擔任公族大夫,而趙盾拔擢為掌管國君旄車的公行之族。
本來趙盾是趙衰的長子,在趙衰死后也一直擔任趙氏宗主,他故意通過成公將自己貶為庶子,而讓趙括擔任趙氏宗主,自己成為小宗,顯然也是有他的盤算在里面的。因為趙盾本身是晉國正卿,以他的權力和威信完全可以壯大門楣,從而為趙氏在晉國的政壇上占據兩個重要的席位。
晉成公在位期間,趙盾的兒子趙朔娶了成公的女兒為妻,趙氏的勢力也在在后來的幾年內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到成公六年,趙盾病逝,黨于趙氏的郤缺越過了高于自己的中軍佐荀林父,直接超拔成為中軍將。為了能把趙盾之子趙朔塞進內閣,郤缺就以胥克有蠱疾為借口,廢掉胥克的卿位,使得胥氏與郤氏結下了不解之仇。
晉楚拉鋸戰
晉成公繼位之后,晉楚兩國就開始圍繞鄭、陳兩國的歸屬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先是晉成公元年,晉國因鄭服楚而伐鄭,鄭叛楚服晉;緊接著楚國討伐陸渾之戎,在洛水向周王室示威之后,趁勢又襲取鄭國,使得鄭國又叛晉服楚。
后來鄭穆公去世,公子夷繼位為鄭靈公,然而他在位的時間并不長,到第二年也就是晉成公二年,鄭國就發生了內亂。原來是因為靈公新繼位,楚人送給他一條大甲魚。恰好鄭國的兩個執政公子宋和公子家入朝面見,大概是聞到了燉甲魚的香味,公子宋的食指不由得顫抖起來,他把手拿給子家看,說:“以往我食指大動的時候,肯定會嘗到奇珍美味。”
子家起初是不信的,可是進了宮之后,恰好看見宮內的廚師正準備切甲魚,可不就是有美味可以嘗鮮了嘛,兩個人頓時哈哈大笑了起來。鄭靈公就問他們為何如此大笑,子家就把剛才的事兒給說了。鄭靈公想戲弄子宋,就故意把群臣一起吃,但偏偏不給子宋。公子宋也是任性,他就用手指在鼎里蘸了蘸,然后舔舔手指頭,給鄭靈公吐了吐舌頭扮了扮鬼臉就跑了。
鄭靈公因此感覺受到了很大的羞辱,就揚言要殺掉公子宋。公子宋聽說之后也是蒙了,就因為個這事至于嗎?但是他也不是坐以待斃的人,就去拉攏子家要先下手為強。子家不同意,子宋就反過來誣陷他說他要造反,逼得他沒辦法了只好與子宋一起殺掉了鄭靈公。
鄭靈公死后,人們立了鄭襄公繼承君位,此時因為楚國內部發生了若敖氏的變亂,為了保護自身周全,鄭襄公轉而與晉國結盟。楚國人在處理完家事以后就又來討伐鄭國,結果鄭國這次沒有被他們嚇到,愣是不服楚國。
晉成公三年,楚國又卷土重來,連伐陳、鄭,陳國不敵楚軍,只好與之尋求和解,而鄭國卻是死扛著,等著晉國來救。晉國于是派荀林父救鄭伐陳,并于成公四年,聯合了衛國再次伐陳。作為反制,楚國也出兵伐鄭,這次鄭國扛不住了,只好歸附了楚國。這是圍繞鄭國歸屬的第二回合的較量。
到晉成公五年,晉國又迫使鄭國反水,背叛楚國,并于成公六年,趁楚國平定群舒和吳越叛亂的機會,逼迫陳國叛楚,不久后,楚國在平定叛亂之后,又把陳國奪了回來。成公七年,晉國邀合諸侯在扈地會盟,并由荀林父帥軍伐陳,而楚國則轉頭去討伐鄭國。晉國正卿郤缺親帥大軍救鄭,在柳棼擊敗楚軍。
晉成公在扈地會盟時去世,由公子獳(又名據)接任君位,也就是晉景公。這一年鄭國雖然擊敗了楚軍,但是由于晉國又出現了君位交替,因此鄭國最后還是倒向了楚國。這是圍繞鄭國歸屬的第三回合的較量。
于是晉國又于景公元年,統領諸侯聯軍伐鄭,又逼迫鄭國叛楚。楚人不服,隨后也派兵討伐鄭國,晉國派士會前往救援,擊敗了楚軍。為了防范楚國的再次來犯,晉國從各諸侯國中抽掉了大量的兵力駐守鄭國。
景公二年,楚國又去討伐鄭、陳。陳國方面,聽說楚人前來討伐,不假思索地就歸附了楚國。后來陳國發生內亂,楚國干脆長驅直入,滅掉了陳國,將其改為自己的一個縣。但因為申叔時的反對,不久之后陳國才又復國。
鄭國的執政子良實在忍受不了晉楚兩國的來回拉鋸,就說你們這么來回折騰,每天打打打,苦的可是我們鄭國人,對你們也不必講什么信用了,我兩邊都不招惹行了吧?于是鄭國也沒有抵抗,就直接與楚國在辰陵舉行會盟。
鄭國雖然與楚會盟,但是又要求不與晉國為敵,繼續向晉國納貢,這就引發了楚人的強烈不滿。于是當年冬天,楚軍大軍壓境,包圍鄭都,經過三個月的圍城,終于在景公三年正月攻克鄭國。而晉國因為正卿郤缺的去世,又陷入了卿位的爭奪之中,直到三個月后才緩緩出兵救援鄭國,晉軍內部的矛盾也因此暴露無遺。而楚軍就像是一只猛虎躲在樹叢中,等待著獵物進入自己的圈套里,一場世紀決戰在晉人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