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傾國傾城,是形容女子之美最好的成語。
1、六日而蘇
公元前601年,趙盾逝世。趙盾算是完成了他的使命,對于趙盾怎么評價?有人說是一代賢相。有人說是一代權臣。
權臣也好,賢相也罷,都是政客而已。
趙盾死后,接班人是誰?
晉胥克有蠱疾,郤缺為政,秋,廢胥克,使趙朔佐下軍。
《左傳》就一句話,這能告訴我們什么呢?
首先人不可能無緣無故生病,而且生的病還是食物中毒。那么為什么要廢了胥克?很簡單,因為趙朔是趙盾的兒子,自然要遵從趙盾的兩個凡事。
那么趙盾已死,誰來操縱這件事情呢?很有可能就是郤缺。
那么為什么不讓趙朔成為接班人呢?因為資歷不夠。
為什么不讓荀林父,元老級別接班呢?因為荀林父和趙盾沒有直接關系。
朝中臣子多多少少都跟趙氏一族有關,荀林父升官不靠趙盾。在趙盾發家之前,荀林父已經是朝中重臣。趙盾當年迎立公子雍,荀林父明明知道不行,卻根本不告訴趙盾,只告訴了同僚先蔑。可想趙盾和荀林父,關系不深。
但是趙盾也很放心,因為趙盾知道荀林父這個人要么深不可測,要么榆木腦袋。因為在趙盾執政這幾年,荀林父一直在旁觀,從來不發表意見。
但是作為接班人的郤缺,最后動手干掉了胥克。這就有問題了。什么呢?
郤缺本來是郤芮之子,結果因為郤芮意圖殺晉文公,所以被廢。是胥臣推薦了郤缺。如果郤缺背信棄義對付胥氏家族,這怎么說?
但是郤缺在權力斗爭的情況下,忘記了恩情。問題是,怎么對付胥克?答案是,食物中毒。
這個理由看起來很搞笑,但是在權力斗爭中,有些人就是得了一些奇怪的病。
公元前601年,晉國為了攻打秦國,與白狄媾合。晉國攻打秦國,抓住了一個秦國間諜,把他殺死,結果六天后死而復生。
六日以后死而復生,顯然不可能。但是《左傳》清清楚楚記載,這是為什么呢?
第一種可能性,假死。
第二種可能性,謠言。
2、東進!東進!
如果說,楚武王時期三次征隨國,意圖打開北向缺口。楚莊王即位以后,干了兩件大事。
第一、結交好秦國,西進。
第二、鏟除若敖氏
楚莊王在這兩件大事完成后,為了確保后方不失,必須保住東南地區。東南地區,由吳越兩國統領。
楚人滅庸是作為穩定西北方向,那么公元前601年,楚國人滅掉眾舒,結交好吳越,就是為了確保東南了。
3、夏姬之亂
陳國,是一個小國。
幾乎他的出現,都是以配角的形式出現,真正當主角或許要等到田氏代齊的時候了。
春秋時期,在陳國發生一件大事。
楚莊王即位那年,陳靈公同樣也成為國君。
陳靈公喜歡一個女子,名曰夏姬。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
陳女夏姬者,陳大夫夏徵舒之母,御叔之妻也,三為王后,七為夫人,公候爭之,莫不迷惑失意。
傳說,夏姬原來是陳國大夫御叔的妻子。御叔因為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夏姬一人獨守空房。
而陳靈公是一個好色之徒,知道臣子有這么一個妻子,自然難以忍耐。
于是陳靈公就成為夏姬的第一個情夫。
接著,陳國大夫孔寧、儀行父都聽說夏姬之美,于是紛紛建立了不倫之戀。
公元前600年,晉國會盟諸侯,結果陳國沒來,陳國為什么沒來?
有可能是陳靈公因為夏姬淫樂,忘了這件事情。
但是《史記》記載,陳國害怕楚國,所以不來。
晉國荀林父派大軍攻打陳國,此時恰巧晉成公逝世,晉景公立。荀林父就回國了。
因為鄭國參加了晉國會盟,所以楚國人攻鄭。一不小心,被鄭國打敗了。鄭國舉國歡騰,只有鄭國大夫公子良犯難,說:小國打敗大國,要完啊。
大家一聽有理,于是跟楚國媾合。
鄭國跟楚國一媾合,晉國不樂意了。好嘛,前一年,還會盟,現在就叛變了。于是率領大軍攻打鄭國,鄭國只能再和晉國媾合。
鄭國一跟晉國媾合,楚國不樂意了。媾合條約墨跡未干,竟有二心,攻打鄭國。
晉國派出士會救援鄭國,趕走了楚國。此時公子家逝世。因為公子家殺害鄭靈公,所以掘開公子家的棺材。
書歸正題,夏姬周旋于三個男人之間。并且這三個男人,互相還都知道,發展有陳國特色的共享美女經濟。并且三位男人上朝之時,穿著夏姬的內衣,在朝堂上嬉戲打鬧。
陳國大夫泄冶勸諫說:君臣淫亂至此,百姓怎么看你們?
陳靈公一看,就跟那兩個大夫謀劃。
二位大夫說:那還說什么,直接干掉。
于是就殺了泄冶
就這樣嬉戲打鬧,有一天,三人一起找夏姬喝酒。
夏姬原來是御叔的妻子,生有一子,名叫夏徵舒。
四人喝酒之時,就喝大了。一喝大,就管不住自己嘴了。
陳靈公說:看看你們兩個,像不像夏徵舒?
兩位大夫說:不是,不是。夏徵舒像你。
夏徵舒聽到此言,羞愧難當?大男兒竟被如此嘲笑,將自己說成此等昏君庸臣。
陳靈公喝酒喝完了,就出夏姬家的門,夏徵舒埋伏其后,射殺陳靈公。
孔寧、儀行父跑到楚國。
靈公太子出奔于晉,夏徵舒自立為君。
楚莊王看到陳國大夫來楚,喜上眉梢。正想經略北方,陳國內亂,正是寡人大顯身手之時。
于是楚莊王出兵陳國,到了陳國城下。
宣告聲明說,寡人興兵只為夏徵舒一人而來,其他人不反抗,幸福生活在等著你,如果反抗,那就別怪楚國無禮了。
士兵自然很聰明,放下武器投降。
于是就殺了夏徵舒,將陳國至縣。
楚莊王滅陳回國,四方諸侯都來恭喜恭喜。唯有一人,楚國大夫申叔,報告萬事情以后,悶悶不樂就下朝去了。
楚莊王就很不解,就問他:大家都來慶祝我,你為何不慶祝我呢?
申叔說:殺了夏徵舒,我沒有異議,這是好事。但是滅陳,可不是好事吧。滅亡陳國,不就是告訴天下諸侯,楚國貪圖陳國嗎?這件事情可不明智啊。
于是楚莊王迎立在晉國的陳國太子,重新復國,是為陳成公。
孔子讀史,感嘆說
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
但是夏姬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后事如何,以后再談。
4、辰陵會盟
夏,楚盟于辰陵,陳鄭服也。
公元前581年,楚莊王會盟諸侯。
楚莊王告訴天下諸侯都來朝見,鄭國就犯了難了。不去,楚國就來打我們了。去,晉國就來打我們了。
最后敲定,反正晉國、楚國都不是好人,既然現在楚國虎視眈眈,先順從楚國再說。于是與楚會盟。
很快,會盟結束后,鄭國馬上親附晉國。
楚莊王一看,就怒了,這翻臉比翻書還快,出動大軍攻打鄭國。
5、肉袒牽羊
楚國攻打鄭國,日夜攻打,把新鄭圍了十七天。
鄭襄公一想,認孫子吧,跟楚國媾合吧。鄭襄公媾合之前,要占卜,不吉利。我們也不知道鄭國是怎么想的?
所謂占卜,他的作用是在中性決策的時候,可以使用。什么是中性決策呢?就是你既可以去議和,也可以去死磕,拿不定注意,去占卜,穩定人心。
既然你都已經決定議和,你占卜什么?
占卜師,繼續占卜,說叫全城百姓都到太廟,哭列祖列宗,并且把戰車陳列好,意圖決一死戰。
于是鄭襄公,大喇叭廣播,叫所有人到太廟,哭。
哭的是驚天動地,楚國人就知道了。
這哭聲都不用間諜,聲音直接傳到楚莊王耳中。
楚莊王說:退兵。
臣下不解,就問莊王:為什么退兵?
楚莊王說:全城百姓要與我楚軍決一死戰,哀兵必勝,所以退兵。
楚莊王一退兵,鄭襄公放心了。
鄭襄公一看,這占卜真準,修筑城墻,防守楚國。
楚國人又不傻,后來一打聽,鄭國原來是這樣,楚莊王就怒了。
再次進軍攻打鄭國,打了三個月,把新鄭打下來。
鄭襄公肉袒牽羊迎接楚軍。什么叫肉袒牽羊?
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
話說當年武王伐紂,宋國開國先祖,微子原是商紂王的叔叔,后來親附于周室。肉袒牽羊就是承認投降。
鄭襄公說:全是孤的錯,沒有好好侍奉楚君,還勞煩您親臨來打我?,F在如果楚軍要滅亡鄭國,我不敢說什么。如果要讓鄭人做諸侯奴仆,我也不說什么。我只求楚軍念在兩國和好的情況下,把鄭國成為楚國一個縣,不滅鄭國的社稷。但是我沒有強迫的意思,只是我的小小請求,所有的決策都由楚軍處理。
楚莊王的臣下就跟楚莊王說:既然已經攻占,怎么能放他們?我們將士血難道白流嗎?
楚莊王心里想,要是鄭國成為楚國一個縣,晉國怎么面對?
楚莊王說:不行,鄭國君主和百姓一心,不可分離。
于是與鄭國媾合,鄭國公子去疾做人質。
6、晉國出兵
在楚軍三個月不斷攻打鄭國的時間,三個月,足夠晉國閱兵加出兵了。
但是晉國沒出兵。直到鄭國被攻下,晉國才開始整頓軍隊,出兵。
荀林父將中軍,先縠佐之,士會將上軍,郤克佐之,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韓厥為司馬及河
趙氏一族在整個軍隊中,四個人,形成了沒有趙盾的趙盾路線。
晉國六卿,各占一個席位。分別是
荀林父,先縠,士會,郤克,趙朔,欒書。
這六人,就是我們以后的主角了。
我們知道趙盾勢力強大,而接班人郤缺,同樣在朝中很有勢力。
現在,趙盾和郤缺都逝世了。其他人自然蠢蠢欲動。
作為中軍的荀林父,既是元老,又是軍隊統帥,理應協調政治矛盾,可惜荀林父沒有這個能力。
荀林父于是在六卿之下,設立六大夫,意圖贏得趙氏的滿意。
六大夫中,趙氏一族和依附于趙氏的韓穿,共四人。
很顯然,荀林父盡管是中軍元帥,但是幾乎大部分政治勢力是趙氏一族,荀林父毫無能力統領他們。這場仗沒打,勝負已定。
晉國遲緩的大軍終于出發了,到了黃河邊,鄭國都已經投降了。
荀林父一看,鄭國投降了,那我們回國吧。
士會同意荀林父所言。
士會說:楚國現在蒸蒸日上,軍隊清明,訓練有素。楚國這幾年,天天出兵,但是楚人毫無怨恨楚莊王,說明君臣上下一心。楚國外交恩威并施,如果鄭國背叛他,他來攻打鄭國。如果鄭國親附于他,他就以德來對待鄭國。聽說楚莊王選拔人才,選拔之人,都是德才兼備之人。這樣的國家,我們沒法趁火打劫,還是回國好了。
可以講這番話是很有見地的,晉國內斗不止,國力虛耗很大,而楚莊王即位以后,滅若敖氏,加強君主集權。選拔人才,以叔孫敖為相,而楚國本來就是勇武之國。
晉國即使能打贏楚國,也是兩敗俱傷。無非是迎接下一個霸主而已。
先轂聽到士會一番高談,騰地站了起來。
說:我們來這里干什么?就是對付楚國,救援鄭國。如果鄭國被楚國攻占,晉國臉往哪放?天下諸侯如何服我們晉國。我們晉國人常年與蠻夷作戰,晉國士兵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性的男兒,你們這些人高談闊論,血性哪去了?如果不打楚國,我們霸主地位就會動搖,最后喪失。既然如此,何不賭一把。
現在晉軍已然在黃河岸邊,難道坐等鄭國成為楚國一個縣嗎?我先轂怎么會跟你們這幫人待在一起。
先轂說完,自己帶兵渡過黃河,攻打楚國。
荀林父一看,先轂自己不顧軍令,就走了。
荀林父目瞪口呆,你是主帥,還是我是主帥啊。
荀林父弟弟,荀首說:先轂腦子有問題吧,就他這么一點人,完全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荀林父犯了難了,先轂這蠢人自己去攻打楚國。那肯定必輸無疑,這支晉軍就是白白損失了。
如果不想這支晉軍輸,那必須,后方支援這支軍隊,那幾乎就是要跟楚國硬碰硬。
晉國有沒有能力贏?
要不,就丟了芝麻,大軍回國?
韓厥(韓國的先祖)說:您是三軍主帥,如果白白損失一支軍隊,怎么回國?回國以后,你這個主帥,難辭其咎啊。如果這支晉軍輸了,傳揚出去,天下諸侯可不管這里面的虛實,他們會說晉國被楚國打敗了,我們晉國怎么辦?
如果我們現在過河,救援這支晉國,贏了,大家俱有封賞。如果輸了,那也是大家的責任,責任平攤,也不會把所有責任怪在你頭上,不是嗎?
荀林父聽到以后,只顧自己,可不管這么多了。
7、北上?撤軍?
晉國這里是出戰了,楚莊王也犯難了。
因為楚國已經攻打鄭國三個月之久,士卒疲憊,怎么打?
楚莊王說:要不回國?反正我們有充足的緩沖區。
令尹孫叔敖,同意楚莊王提議。
小臣伍參說:不成,必須打。
孫叔敖說:我們連年攻打外國,士卒疲憊,如果輸了,你擔負的起責任嗎?
伍參說:要是輸了,我看你先死還是我先死。
孫叔敖一聽,懶得搭理,命令全軍撤軍。
伍參對楚莊王說:孫叔敖認為我有勇無謀,但是我看到清清楚楚。晉國氣勢洶洶而來,是外強中干,晉國三軍,內斗不止,中軍壓根無法統領趙氏一族。士兵都不知道聽誰的?晉國這次出兵,正是我們楚國洗刷城濮之戰的恥辱之時,國君還等什么呢?
楚莊王想不想打,當然想。楚國篳路藍縷,不就是為了今天,飲馬黃河嗎?
楚國歷代先祖,北向發展,要么遇到齊桓公,受阻。要么遇到晉文公,楚國霸業,前功盡棄。
現在楚國國無內亂,外無外患,而晉國衰弱,正是楚國霸業復興之時。
此時的楚莊王跟當年晉文公一模一樣。
伍參補了一句話說:國君你是楚王,晉國來戰的人都是臣子,如果君主躲臣子,你的臉往哪放?
楚莊王于是下令,全軍,做好開戰準備。
8、鄭國勸戰
晉國,全軍還是比較猶豫。鄭國派皇戌來勸戰。
皇戌說:鄭國服從楚國,你們也知道,我們鄭國是小國,所以只能這樣才能保全社稷。鄭、晉都是姬姓,我們怎么可能對晉國有二心呢?我告訴你們,其實楚國現在虛耗,他們出兵多時,人困馬乏,你們襲擊,必能取勝。
所以我們看,現在的局勢就非常類似于城濮之戰。現在的楚國如同當年的晉國,不能說不想打,但是采取審慎的態度。而此時的晉國如同當年的成得臣,求戰。
先轂一聽,看,怎么樣?連鄭國都能把這個道理看明白,你們這些膽小鬼,都看不懂嗎?
欒書說:楚莊王即位以來,把國政治理的井井有條,滅掉若敖氏,治理軍政。況且,楚國歷代先祖篳路藍縷,就是為了稱霸中原,楚人人人都有這個“楚國夢”。況且,現在鄭國已經投降了,你拿什么理由打楚國?如果打楚國,那就是晉國挑釁在先,楚人理所當然反擊。鄭國人的話,你也聽?鄭國無非就是希望兩國兩敗俱傷,自己好在其中選擇哪個國家跟隨。
趙朔說:說得好,說得好。
9、試探晉國
楚國少宰來晉國軍中,刺探虛實。
說:我們來這里,不是為了得罪晉國,是為了安定鄭國。你們就別摻乎了。
士會說:不成,當年晉國先祖文公在位時期,周王曾經要我們與鄭國共同輔佐周室,現在周室不遵王命,我們自當來鄭國,質問鄭國。楚軍何必辛苦,還跑一趟了,來慰問晉國呢?若楚軍有命令,晉國自當奉行。
晉楚兩國不如結盟如何?
先轂一聽,就跑出去對楚國使者說:對不起,剛才士會所言不是我們國君的意思。我們國君要我們把楚國打回江漢去,并且一再叮囑我們,不要躲避。
這么一來,楚國使者回到楚國軍中,對楚莊王一五一十道出原委。
楚莊王什么都知道了。啊,原來你們晉國內部不和。
好,寡人再加一把火。
楚莊王繼續煽風點火,再次派出使者,求和。
晉國答應了楚國議和的要求。并約定了議和時間。
楚莊王慌了,他要的是晉國繼續內部不和,不是鐵板一塊。
于是派楚國的許伯和樂伯,架著戰車,突然沖進晉國軍營,大砍大殺。
晉國人沒有防備,因為晉國人以為晉楚兩國已經約定好議和時間了,怎么會突然襲擊我們?
晉國人此時才反應過來,組織抵抗,樂伯一邊跑一邊射殺晉國士兵。
最后只剩一支箭了,看到前方有一匹麋鹿,彎弓搭箭,射殺麋鹿。
把麋鹿獻給晉國將軍鮑癸,說:對不起啊,還未到獻禽獸的時候,只能把這個麋鹿獻給將軍。
鮑癸恭恭敬敬拿著麋鹿,放樂伯、許伯走了。
意思就是講,這只箭射的是麋鹿,下一支就是你了。鮑癸不知道,他只有一支箭了。
10、莽夫之亂
卻說,楚莊王兩計,把晉國搞得團團轉。主戰派再一次抬頭。
此時,晉國內部和楚國都沒有想到的兩個人出現了。
晉國大夫魏锜和趙旃。我們講過,晉成公即位以后為了籠絡趙盾,把君權下放到卿族,設立假公族制度,卿族子孫成為公族。但是此二人沒有得到這項好處。
于是二人懷恨在心,二人此番跟隨大軍出征,他比楚國都恨晉國,恨不得晉國死。
于是二人在軍中就散布,主戰的言論。主和派不斷斥責,才稍稍壓住這股火。
二人假裝希望求和于楚國,荀林父派他議和。于是晉國派二人與楚國議和。
但是晉國軍中,也對此次議和,抱有意見。
郤克說:這兩個人看起來沒有好心眼,這事情不靠譜啊。
先轂說:你們這些人啊,打又不打,求和,心里又不老實。
士會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啊,如果這二人故意激怒楚軍,楚軍暗中偷襲,那么我軍可就全軍覆沒了。現在防備他們,不會有壞處,即使兩國議和,防備也不能解除的
到了議和前地。魏锜因為懷恨在心,假借此次議和,實則激怒楚軍,故意攻擊楚軍。
楚國人潘黨,追擊魏锜。魏锜往前跑,跑到熒澤的時候,突然竄出六只麋鹿。
于是魏锜于是射了一頭麋鹿,將他獻給潘黨。
說道:將軍遠來,沒有什么新鮮肉食吧。我把麋鹿交給你,讓你嘗嘗鮮。
這才留了一條命。
且說趙旃,趙旃來到楚軍駐地,已是晚上。
趙旃派自己軍隊,騷擾楚軍。自己在楚軍前面,鋪開席子,喝酒吃肉。
楚莊王看到此情此景,怒從心頭起。親臨軍中,追擊晉軍。
根據楚國的軍中時間表:
凌晨到日中:由右廣(警衛機構)值班。
中午到夜間:由左廣值班。
現在正是夜晚,是左廣值班的時候,楚莊王坐上左廣的指揮車,追擊趙旃。
很快就追上了,夜晚,可能麋鹿回家睡覺了。沒有麋鹿打,于是趙旃只能棄車逃跑,躲進了旁邊的樹林。
楚國將軍屈蕩,跳下車來,跑進樹林,要抓趙旃。
兩人在樹林里,肉搏一番,最后把趙旃的鎧甲和下衣扒了下來。
趙旃只能裸奔在樹林中。
潘黨此刻最營地,看到前方,塵土飛揚。一想,楚莊王追擊已久,還沒有回來。
一想,遭了,莫不是君王身陷敵陣。
于是快馬奔馳,救援楚莊王前線部隊。楚人擺開陣列,迎擊敵人。
孫叔敖一看,前方塵土飛揚,說:這必是晉國小股部隊,正是出擊的好機會。如果能勝利,楚軍就可以占有主動權。先發制人。
于是楚軍進攻晉軍。晉國人萬沒想到,楚軍出擊如此迅速,中軍統帥荀林父一時慌了。
11、大敗虧輸
晉國統帥荀林父,一看,楚軍氣勢洶洶而來。腦子一頓空白,只想到,我來是求和,不是來打仗的,于是頒布命令
先濟者有賞
就是,誰撤得快,重重有賞。
命令一下發,晉國將士,想的不是迎擊敵人,是趕緊跑。
怎么跑?渡過黃河跑。
楚國人看傻了,因為當年宋襄公泓水之戰,就是不顧時機,等到楚軍過河,一潰千里。
現在晉國要渡河,楚國完全可以擊敵于半渡之中。
這是自斃之道啊。
現在已然不是撤軍,而是潰軍。所謂撤,多少好有個組織紀律性,現在完全無組織無記錄。
大家爭得往船上跑,船上完全超載,船體幾乎傾斜。
整個晚上,楚國都沒有打晉國,只聽得晉國人哭聲一片。
而且最搞笑的在于,晉國撤軍,軍隊陷入泥潭,馬盤旋不進。楚國人看到晉國人如此狼狽,楚國人都看不下去,于是親自去教他們,怎么撤軍。晉國人說
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意思就是說,你們楚國老打敗戰,我們晉國真的不如你們會逃跑。
到了第二天上午,楚軍駐扎于邲地。
晉國軍中只有士會率領的上軍沒有動。
正是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楚莊王于是意圖進攻士會的上軍。
于是楚莊王給唐國君主告急說:我無德遇到大敵,希望求助你配合我,擊潰敵軍。
于是唐國軍隊和潘黨所部,組成方隊,進攻上軍。
郤克之子郤锜說:楚軍而來,我們應該迎戰。
士會說:楚軍氣勢正盛,我們應該避其鋒芒,不如撤軍,保留上軍。
于是徐徐退去,保留了僅存的上軍。
到這個時候,戰爭已然結束。這場仗打了什么?可能是我們遇到最奇特的戰爭,兩軍沒有排兵布陣,全然都是晉國人內部所亂。
12、貴族之風
我們留下一個問題,楚國難道在那個晚上,沒有趁機掩殺嗎?對,那個晚上,楚國人光看戲了。
如果楚國趁機掩殺,中原霸主,必然是楚國,甚至數十年間,晉國人也沒法修整過來。
也就是此時的楚國,已經不是南蠻了,特別是兩次麋鹿事件,充分的表現了當時楚國的氣質。
《左傳》還留下一個故事,
說楚莊王要改乘戰車,原來是左廣,他要改乘右廣。
屈蕩說:君主既然已經乘了左廣,就必須一直乘左廣,一直到戰爭結束。
于是楚國自此以左為尊。
13、溫情一幕
在戰爭中,也出現了很溫暖的一刻。
話說趙旃怨恨晉國,導致如此大患。
當時趙旃被楚莊王追擊,
當時他的哥哥和叔父深陷其中,趙旃在逃跑的時候不忘親人,于是用兩匹好馬,救助他們脫險。自己乘坐劣馬回來。
正好遇到楚軍,于是故技重施,棄車跑到樹林里。
楚軍找不到他,于是就走了。
他一看楚軍走了,于是就出來了。出來就遇到晉國的逢大夫和兩個兒子。
趙旃于是拼命呼救。
但是逢大夫囑咐兒子,不要回頭。
為什么呢?因為車里空間就這么大,并且趙旃官職比自己高,要讓趙旃上來,兩個兒子就要下去。不忍兒子下去,于是只能說這句話。
趙旃呼救,兩個兒子不知道父親什么意思。于是跟父親說,趙旃在后面。
逢大夫看到兒子堅持要救,于是只能停車。
逢大夫看到一棵樹,對樹罵道:就在這里收你們的尸體。
就讓趙旃上車,趙旃免于一難。
第二天,回來找兒子,兒子已經死了。
另一件事是發生在荀首身上,荀首有個兒子叫智罃。
這個荀首是荀林父的弟弟,是后來智氏的先祖
在邲之戰中,兒子智罃下落不明,于是就帶著軍隊找兒子。
荀首每次射箭,都要看一下羽毛,如果是好箭,就裝進魏锜的箭袋中。
魏锜就很不解,就問:你兒子重要,還是箭重要?
荀首說:如果兒子在別人手中,我只能射殺顯要人物,作為交換,否則怎么能得到兒子呢?
荀首俘虜了楚國公子谷臣、射殺了連尹襄老。
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兒子。
后來才知道兒子被楚將熊負羈俘虜,最后用公子谷臣換了過來。
14、誰的責任?
仗打成這樣,誰的責任?
根源在于趙盾的這種統治方式和荀林父無能。
趙盾的統治是通過打壓政敵來鞏固統治,在政治斗爭中沒有什么對與錯。
但是卿族之間的矛盾,只是被隱藏起來了。
中國歷史一直在超穩定和超震蕩中徘徊。
就是穩定很長一段時間,最后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間天下大亂。
就是講在一個系統內,為了保證大局的穩定,基本把矛盾的輸出口留下很小一個出口,通過這個小小的出口,矛盾不斷釋放。
一旦,矛盾過多,系統崩潰。
在橋梁中有剛性結構和柔性結構之分,剛性結構可以承擔大的沖擊力。
但是剛性結構由于力量都訴諸于某一個點,日久年深后,突然倒坍。
而柔性結構,可以把力散布于全體,可以堅持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在強勢管理下,矛盾只是被隱藏了。
趙盾死后,荀林父成為元老,憑借政治資歷,擔任中軍統帥。
但是趙氏一族根基已深,而荀林父沒有趙盾的強權。
荀林父在趙盾掌權這些年,隱忍不發,或許他真的忘了,政治斗爭就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荀林父掌權后,積極把自己勢力滲透進去。
但是無法撼動趙氏的勢力,并且另一方面,其他卿族對趙氏的不滿,也要他承受。
他只能充當和事老,結果把事情弄得越來越糟。
如果當時,他能下令撤軍回國,或許就沒有這么多事情。
秋天,荀林父帶領殘兵敗將,回國請罪。
沒有實權的晉景公很為難。晉景公就問群臣怎么處理?
士貞子說:不能處死荀林父。當年城濮之戰后,晉文公勝利后,依然愁眉苦臉。大家不解,就問他。晉文公說:雖然我們贏了,但是成得臣還在。直到成得臣死了以后,晉文公才放心。
如今晉國戰敗,是老天警示我們,如果把荀林父殺死,就如同當年楚國殺死成得臣一樣。荀林父為人忠厚,是晉國不可多得的人才,怎么能殺他呢?
最后荀林父保全一命,官復原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