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2
三個標簽,首先想要感謝陳鐘教練給我這個機會在220班分享我對斷舍離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聆聽。話題: “精神”上的斷舍離和”物質“上的斷舍離,人生應該做 “減法”
人生的前半段
你的包裹里會不斷地被塞入新東西
這個時候你會看到什么都想要
望到什么都想得
人生的后半段
你的包裹無比沉重
它拖累你前行的腳步
你每踏出一個腳印
都無比艱難
這個時候你想丟東西了
可包裹雜亂
翻了半天
卻不知道丟什么。
現象提問,有多少人通過了解過這本書?(了解的打1./2)2.多少人喜歡整理,收拾房間做做家務?喜歡(1)大家應該可以選擇斷舍離 因為是不整理的整理法
為什么要斷舍離?)
首先斷舍離這個概念是出自日本的一本書叫《斷舍離》。作者山下英子,這不是一本講如何收納的書,而是站在收納的更高一個境界,通過舍棄幫助我們把房間整理干凈寬敞。傳統的收納是教如何收,這本書的精髓在于為什么要舍,如何舍,舍會帶來什么好處。
對我自己來說,斷舍離的理論對我影響極大,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的一個理念。 斷舍離讓我理解了一些大師們身上的特質。 并且讓我意識到這個理論并不新而是跟中華道家哲學很接近就是-----大道至簡。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句話就能說明白 (舉例, Steve mark, minimalist, ), Steve jobs (Kiss, keep it simple,stupid)
KISS, stands for "keep it simple, stupid", is a design principle noted by the U.S. Navy in 1960. The KISS principle states that most systems work best if they are kept simple rather than made complicated; steve jobs said“That’s been one of my mantras咒語 — focus and simplicity. Simple can be harder than complex; you have to work hard to get your thinking clean to make it simple.”
-買物品的時候 三思而后買 (剩下了少罐頭)
-整理物品, 做家務不再枯燥,可以用怦然心動整理法, 只留下喜歡和有用的物品
-在人際關系上的取舍 (減少對一些人和事不必要的關注)過度的關注不相關的事(關注圈和影響圈)
-必須要承認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把時間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三只青蛙)
-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一個人, 只能改變自己,要積極的樂觀的活。 包括運動, 內在作到了, 外在也會變好, 吸引力法則。
-Less is more 大道致簡 -愛上recycle. 對物品的看法和角度也改變了,組織為物品找到新主人的交換會。
今天想從三個緯度來分享斷舍離.?
- 為什么要斷舍離
- 精神上的斷舍離
-? 物質上的斷舍離
最后給大家最受用的方法,同時也有易效能二階DKU整理法的一些理論,請同學們注意聽到最后。
什么是斷舍離?為什么要斷舍離?
斷舍離這個理論是由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的,通過參照了瑜伽當中的斷行,舍行,離行的人生哲學,并由此獲得一些靈感,創造出了這樣一套通過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靈環境的斷舍離整理術。
作者本人稱自己是全球唯一的,雜物管理咨詢師,而她的工作呢,主要是建議協助客人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已經堆滿了整個空間的物品,通過整理這些物品從而達到整理內心的混亂,過上更舒服的生活。
那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斷舍離這三個字的含義,
“斷“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從入口處就不去買這些東西,
“舍“是舍棄多余的廢物,看看周遭的一些東西,現在是否不需要了。
“離”就是脫離對物質的執念。
學會斷舍離,就是學會舍棄不必要的一切,真正的認識自己。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很會勤儉持家。
買衣服送的備用扣子、買高跟鞋的備用鞋跟、以及網購的各種軟尺、鏡子、橡皮圈、便利貼之類的贈品,我都想著也許哪天會用得上,于是收進了抽屜,一放就再也沒拿出來過。
衣服穿到自己都不喜歡了,也沒到能用上備用扣子的時候;高跟鞋穿一個夏天,原裝跟也不會爛;軟尺、鏡子、橡皮圈之類的贈品更是來了一波又一波。
一個抽屜堆放著活動中獎得到的一年免費日報;一個抽屜放著各種不知名的充電器、電源線、數據線;冰箱里過期的烘焙食材,藥箱里過期的居家藥品;鞋柜里生孩子前的高跟鞋當媽后就沒再穿過;衣柜里當媽前的S碼衣服盡管一兩年沒穿,但似乎還等著我把身材從L碼調整回去;孩子穿小的衣服盡管送了一些給別人,但如今還有一箱。
梳妝臺上各種沒用完卻又喜新厭舊買回來的瓶瓶罐罐;自己的眼鏡已經換成了400度,但275度的眼鏡還在書房的柜子上;看過的雜志已經一大堆;連筆筒里的筆都有幾支寫不出墨水的;再翻到書柜最頂上的盒子,戀愛時期的所謂各種紀念品,有的竟然只是我去他那個城市的火車票甚至一起逛街的購物小票。
孩子涂鴉的習作,每一幅都覺得獨一無二、異想天開,想好好收藏,留待他長大再看,于是資料夾買了一本又一本也不夠裝。
買了新的東西,舊的又沒有及時處理,所以家里東西越來越多,心情也越來越壓抑。
我曾經也一度認為是家里不夠地方收納,于是買了一個又一個收納箱包,煞費苦心地花了大把時間精力分門別類地整理——我一直以為家里東西多又雜亂僅僅是因為沒有整理好。
直到后來我后來知道了一種病叫“囤積癥”,才瞬間覺得自己原來不是勤儉持家,而是——有病。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里說:“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
“這些在居住環境里放了好幾個月,甚至放了好幾年的東西,只不過因為不是生鮮食品所以才沒有爛掉。但是如果從機能上來說,它們早已經腐爛了。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就幾乎等于是住在一個垃圾暫放室。”
住在一個充滿了咒語般束縛能量的垃圾暫放室,人怎么會感覺心情舒暢呢?
可是,為什么要把這些“垃圾”扔掉這么困難呢?
山下英子認為扔不掉東西的人,可以分為三種。
一是逃避現實型。沒時間待在家里,也沒辦法收拾屋子。找各種各樣的事讓自己忙碌起來。反正家里亂七八糟也更加不想待在家里了。
二是執著過去型。過去的東西非收著留著當寶貝,留戀過去的幸福時光。
三是擔憂未來型。囤的東西主要為將來不知何時會發生的事情著想。
才發現曾經的自己,既執著于回不去的過去,又焦慮于不可知的未來,總之就是成功地讓自己沒有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
有病就得治。
先是從源頭上控制買買買。這個對大多數女人來說還是有些困難的。特別是對衣服鞋包護膚品之類的東西。
現在我會克制一下,護膚品真的快用完了再買,換季不用的能擦手擦腳擦身體的盡量不浪費。
衣服鞋子買一件進來同時也要清理一件出去。實在買了不合適又不能退的,轉賣或送人都可以。
還有個辦法就是,買之前放購物車冷靜幾天,如果過些天再看還很喜歡就買,我發現有些東西過些天再看已經看不對眼了。
除了控制好不隨便買買買,也要對現有的物品進行扔扔扔。
先是對那些絕對不會用到的、也沒有多少利用價值的東西下手,通通打好包放到樓道垃圾箱任憑小區保潔阿姨處置。比如那些小贈品、備用扣之類的。
過期的報刊雜志、壞的家電,也都整理出來,叫回收人員上門收走。
不再適合的東西再喜歡也要放手。能送人的送人,能捐贈的捐贈。
2. 精神上的斷舍離:
因為人到每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追求的是不同的。比如我們在每一個重要的階段都需要學會去做選擇和適時的去取舍。
人在30歲之前都在拼命的做加法,瘋狂的去嘗試,各種各樣的工作和事情。因為,你在想,你不去嘗試就沒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到30歲的時候,又開始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一個人的生活變成了兩個或是有了孩子組成了家庭, 可以想到時會是變成一個什么樣子。
40歲時是什么想法?是困惑,人生到了這個階段又開始瘋狂的做減法,到了40歲,開始疑惑身邊的人和事,問自己人生的意義在哪里?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思考了。
等到了50歲,是什么想法?是好奇,因為很多人到了50歲以后,會覺得我沒有之前年輕時的斗志去追了。開始好奇了,但人類一席聞名,全都是有好奇推動的,到了這個年紀的好奇,其實才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素質,還能夠保持好奇,人才不會固化。
所以每一個階段要關注的問題不同,就需要開始斷舍離,我們需要去意識到一個事情,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你,也并不是所有適合你的事情都要去做。
二八定律其實就是在教我們如何斷舍離, 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明的。 他認為, 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約20%,其余80%的盡管是多數, 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法則。比如 20%的人掌握著世界上80%的財富,80%的人為20%的人打工。
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不斷的做減法,把經歷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完美。
3. 物質上的斷舍離
那我想先說一下“舍”字,”舍”其實就是扔東西,也涉及了塞選的概念,需要考慮兩個緯度:
1)第一是我與物品的關系
也就是不要以物品為中心,應該以自己出發,以”我”為主語,自己需不需要為條件
2)第二個是以“當下現在”為時間軸
需要考慮的問題是進期我是否會用它,以后是否會用到。由Marie Kondo 提出的spark joy (怦然心動整理法)的理論也可以幫助大家判斷怎樣舍棄物品,
歸納整理的方法和原則
1)沖擊療法
《斷舍離》這本書的作者舉了個例子,為了讓作者的客人意識到自己家里的物品已經超過日常需要,她讓這個客人把冰箱里的食物都拿出來擺在桌子上,這樣會給她帶來視覺上的沖擊,也意識到自己的東西完全要比想象的多很多,有些吃的竟然是三年前買的,從而激發她整理的欲望。
這個方法也適用于整理廚房柜子和衣柜或是梳妝臺。
2)“七五一”總量限制原則
作者提出三個原則:
* “看不見”的收納空間要七成滿:比如,像是衣柜,儲藏柜需要只裝70% 留有30%空間可以便于收拾物品
* “看得見”的的收納空間五成滿:比如,客廳里的玻璃展示柜,從空間美學的角度,五成滿是給人最舒服的狀態
* 展示給別人的空間一成滿:裝飾給別人看的空間其實就是最低限度的去放東西,具體例子,就像美術館看到的畫,一面墻上只放一幅畫,重點相當鮮明
3)“只需一個動作”原則
這一條很容易理解,就是減少拿物品時的動作,最好只有兩個步驟以下,比如大家在拿物品的時候只需要打開柜子,再打開盒子,里面就是物品。
舉個例子,如果你將一個物品放在小盒子里,比如首飾,外面再套袋子再盒子,再放在柜子里,那你拿出它就要4-5個步驟。時間長了人就會懶得拿出它使用了,使用率就降低。
4)“自立,自由,自在”原則
“自立”,就是物品立起來,比如書。
“自由”,是指本身選擇的自由,物品怎么樣擺放才能讓你拿出來更順手。
“自在”,是指立不起來的東西,卷起來放就更自在。
5)“每次”主義
作者倡導,物品在需要它們的時候才去買,經濟學角度“不良庫存”等于負債,如果一次屯的太多就是我們的“不良負債”。比如一下消耗品和日用品。我們完全可以把超市當作我們的庫房。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收聽。最后想用書中的一句話和大家共勉,能夠讓”總有一天”,遲早付諸實現的, 沒有別人,自有你自己。
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加入我們的易效能DKU整理群,分享更多自己的想法。
大家也可以去讀一下這本書。
整理物品的原則
1.整理的概念既不同于清掃,也不同于我們日常所說的收納。而是整理收拾,舍棄精簡。
2.物品不僅擠占了空間,更重要的擠占了我們的精力。當我們看到一些多余的物品,引起各種的情感,都會對當下的我們產生的影響。
3.流轉的而非收集的概念,物品、金錢只不過在我們這里停留,當他們在我們這里的效用發揮完畢,應該流通到其他的位置,這樣你才能留出空間和精力接受更多更好的。
4.丟棄的方法雖然精神上很痛苦,但“斷舍離”后的狀態確是關注自身,能量充沛的狀態。
一、關于整理物品的一些錯誤理念
1.還能用呢,如果丟了多可惜——是否是當下還正在使用的東西,否則,一個能用但用不上的東西,占據著空間才是真正的可惜。
2.“不能隨便扔東西”的舊式教育觀念。——這是物資缺乏時代的教條,現在是空間缺乏的時代,應該培養盡量只拿自己真正需要的、有用的東西,培養身無廢物的習慣。
3.“說不定”“有一天”可能用得著。——存放這些物品會帶來壓力,一旦用的時候,可能根本就找不到。物資流通體系如此便捷,使用的時候,又能買到新的。
4.哪些東西真的很貴。——購買的一次性投入是沉沒的成本,儲存他們,你一直要面對著負罪感。同時,按照租房的計算了儲存的空間成本,書中是按照日元計算,此處在上海換算成人民幣。目前,在內環邊地鐵附近租一個50平米的兩室一廳需要3500元左右,那么1平方米存儲空間每日費用是2.3元,每月70元,每年840元。
5.那是別人贈送的,代表這一份情誼。——歸根到底,禮物只是傳遞感情的媒介。因此,贈送應該關心的不是那份禮物如何,而是對方是否欣喜的接受了。
6.那是非常有意義的紀念品。——幾每一個人,都能從對人生各個階段的回憶中發現難忘的事情,對這些事情的記憶有著非凡的價值。因此,很多人后悔的是因為東西過多而沒有好好整理記憶。這里推薦一個@袁春楠的方法,就是把這些承載記憶的物品拍照留念,按照年份放在電子筆記中,可以很好的保留人生路的歷程,也不會因為物品所累。
后記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 愿大家可以將幸福愈減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