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一次和朋友聊起我對幸福的思考,朋友說,這是哲學家思考的問題。所以我要先申明,我不是哲學家,我只是一所藝術學校的創始人。之所以思考幸福這個話題,其一是因為我認為不應該把自己對幸福的思考權歸于哲學家,就好比不能把自己的健康管理權委托給醫生。其二是因為我致力于創辦一所幸福的學校,幸福的老師陪伴滋養著幸福的學生。作為領頭人,思考幸福就是我能否端穩飯碗的關鍵。基于以上兩個原因,我花了些時間思考幸福,也由此有了些淺見,公之于眾,供諸君一笑了之。
我認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幸福天平,一邊是應得,一邊是實得。應得就是你認為你應該得到的,而實得就是你認為你實際得到的。任何一個事情,你都放到這個天平上稱一稱。實得>應得,你的幸福感就提升。應得>實得,你的幸福感就下降。
? ? ? ? ?比方說,今天你遲到了。你認為應該會得到上級一頓十分鐘的批評,而你進辦公室時,實際得到上級五分鐘的批評,想必你的心情還是不錯的,心中難免有點竊喜,比預期少罵了五分鐘!假如你認為應該得到上級一頓兩分鐘的批評,而你進辦公室時,實際得到上級五分鐘的批評,想必你的心情會相當郁悶,比預期多罵了三分鐘!你看,上級同樣是批評五分鐘,但你的心情卻截然不同,關鍵在于你設定的應得不同。
? ? ? ? 又比方說,公司傳出消息,有10%的人將要被裁員,同時有5%的人會獲得加薪。如果你認為你應得加薪,而結果居然不在加薪之列,想必你會有些憤憤不平。如果你認為你應得裁員的結果,而居然不在裁員之列,想必你會竊喜不已。你看,結果同樣都是不加薪也不被裁員,而你的心情卻大相徑庭,關鍵也在于你設定的應得不同。
? ? ? 中國古人說,知足常樂。我們無法改變外在世界給我們的實得什么,但我們完全可以改變自己內在世界設定的應得什么。
或許諸君會問,幸福如此簡單?對,原理就是如此簡單!可是,真正在實踐中要不斷降低內心設定的應得,卻不容易啊!
我們假設,A家庭的孩子一出生就有重大疾病,危及生命。父母最大的心愿必然是孩子可以轉危為安,若是孩子健康長大,就已經歡天喜地。而B家庭的孩子一直健康,且聰明伶俐,其父母多會不遺余力,盡心培養。假如孩子雖然健康長大,卻不如家長期望的優秀,估計A家庭的幸福感遠遠高于B家庭許多。原因就在于兩個家庭設定的應得不同。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生活里工作里到處都是。由此看來,實得越多,多數人就會把心里的應得值上調得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