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加工物,剩下兩個——悲觀天性、愛講故事。
作者描述了作為大航海背景之下,很多人去當了海盜,包括發(fā)現了新大陸的哥倫布。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之所以當海盜是因為無權無勢,無可失去,只能去海上掠奪這樣的高風險的行當,放手一搏。
而且我們在看一些傳記的時候,總以為所謂的成功人士,愿意探索新事物的人,都是因為擁有“樂觀”才去做這件事的,而恰恰相反,他們反而是“無可失去”,才會表現出“樂觀”的模樣。
以人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當我們“擁有什么”的時候,天性就會傾向悲觀,因為我們“不愿失去”。
而其實我們追捧的一些成功人士,他們有時候講述自己的成功經驗的時候會說是因為自己的樂觀、勇于嘗試。而這是典型的單一邏輯,因為我們之前有提到任何事情不會“因為... 所以...”的單一原因,之前講情緒,但是很多事都適用。然而其實大部分的成功人士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得到成功的,因為大部分時候,成功靠的是運氣。
比如扎克伯格,他之前分享,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的父母是牙醫(yī),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他不需要擔心家庭經濟問題,不用擔心照顧父母,所以他可以去玩、放手一搏。
因此,對于成功,我們不能把“樂觀”當作主要原因。
而悲觀是人類的天性,其基地就是建立在人對于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人對于損失的恐懼之上,一旦擁有了什么,就會開始悲觀、開始恐懼,而那些“無可失去”的人,才是看似真正“樂觀”的人。
然而書中認為,這種悲觀的天性,在基因中卻是占有優(yōu)勢的,因為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在付諸行動時,表現出來的行為明顯不同。悲觀的人趨于保守,樂觀的人趨于進取。在遠古時代,太樂觀的人,其實容易遭到自然的淘汰,因為大自然中潛藏了太多的危機,過于樂觀的犯險,反而不利于生存。
悲觀代表某種保守主義,而保守跟悲觀更符合人類演化的天性,因為進化需要時間,慢慢來才行。但是很多人嗎沒有意識到,或是拒絕悲觀這一天性,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試圖處理情緒,會導致什么結果呢?
如果我們無法接受人類帶有的悲觀天性,或是不知道這是一種天性,那么在做出任何行為的時候,我們內心就會產生巨大的矛盾。
首先我們開始鉆牛角尖,煩惱為什么這么容易產生的的負面情緒,接著受到匱乏感的介入而產生預期感,期待自己的努力與付出,可以舒緩現在的匱乏,而當結果不符合預期的時候,又會進入更加悲觀的循環(huán)與自責。
而我們有些時候面對情緒勒索,直面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候,雖然看似得到了負面的回饋,這樣一來我們因為預期感與匱乏感作祟,無法花時間靜下心來等待,與對方的關系在長期上會變好,反而期待在短時間內“立刻改善”,也是因為這種天性,誤以為對方這種不如預期的反應,是一種既定狀況,以為自己將永遠“損失”原本看似平衡的相處模式,而進入一種混搭的未知狀態(tài)。
然而我們抱著期盼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換來對一陣冷淡或責難的時候,就會感到損失,因此這比她的預期反應還差,感受到了陪了夫人又折兵,不僅損失了本有的相處模式,也連帶帶著損失了對于正面結果的嶄新期待。
但是當她沒有期待、甚至以為對方會大發(fā)雷霆的狀況下勇敢一博,結果對方的反應止于冷淡,這時她的反應會覺得: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嘛。
而這其中的差異在于雖然對方的反應一樣是冷淡以對,但是我因為自己預設的“期待值”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可見,悲觀并非來自客觀事實、而是來自我們的主觀期待,而這種主觀期待往往無法忍受損失。
當我被這種期待束縛,結果就是不論我們怎么做,都會恐懼損失,而如果我們又無法接受自己悲觀的天性,就會更加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沒用。因此,如果我們不能正是“悲觀天性”這個演化帶給我們的禮物,無論我們如何勇于表達自己,只會讓情緒更扭曲而已。
個人認為,其實好的方法就是盡可能降低自己的期待,而似乎這又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繼續(xù)往下讀,其實我能找到控制好自己的,從本質上可以對自己對別人負責,讓大家都感到開心和幸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