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誰,你將成為誰或已經成為了誰,很大程度上取決對于你的決定。
在開始這篇干貨之前,先來講講我自己昨天發生的一件事。
在閑暇時間刷淘寶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家很漂亮的賣瓷器和餐具的店,正好我準備買一個新杯子,所以就打開了頁面。
花了二十多分鐘,我挑出了三個杯子,還順便把兩個烤盤和一個碗加進了購物車。最近經濟緊張,所以不可能都買,我必須去掉幾個。
我看來看去,到時間過去了一小時還是沒有下決定,這時候我突然想到,為什么不看看其他店有沒有便宜的同款呢?于是我開始搜索類似的寶貝,然后找到了一家更漂亮的店。
我找到了價格差了一塊錢的同款杯子,但是又喜歡上了這家店的果盤和套裝刀叉,我把這些又加進了購物車,準備一狠心買了。這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七十分鐘。
就在我要輸入支付密碼的時候,我突然想到自己下個星期還要買新書,還想買一個新抱枕,周末還要出去小撮一頓,我的手停了下來,然后把購物車里的東西都刪掉了。
最后我什么也沒買,但是花了將近一個半小時在這上面,原因就是我做不出決定,無法判斷買哪家買哪個,無法判斷買不買,無法判斷要買多少。
說到決定,大家可能都會想到重大的決策之類嚴肅的事情,但是我認為我剛剛經歷過的,也是一種決定,也影響了我的生活。
因為這一個半小時,我熬夜了,導致今天早上晚起。
為了緩解我這種選擇困難加上拖延和自我厭惡的癥狀,我看了關于做決定的工具書,也就是我今天想要寫的——《理性掌控工作與生活——做出好決定》。
不需要我來總結,這本書自己就在封頁上將內容總結得很好:
作者總結千余篇行為決策領域的相關研究,用輕松一度的語言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決策風格,了解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影響決策的心理慣性,從而有針對性地避免失誤,自如決策。
正如譯者在前嚴重說的,普通的關于做決定的書籍太啰嗦,用詞又專業,很容易讓人喪失興趣,摸不著頭腦。
而這本書中以不少問卷調查的形勢讓你了解自己的決定方式,就像是一本個人指南,貼近你個人,實用性頗高。
因為書中干貨很多,所以我決定分成兩篇來寫,這一篇主要寫“理性決策的六個步驟”和“做出好決定的12個建議”。
一:我們對決策了解多少?
正如我在上面說,決定并不都是很重要的。
比較小的決定有:你決定晚睡,結果睡過頭,上班遲到。
比較大的決定有:你決定吸毒還認為自己不會上癮,結果進了戒毒所。
上面我舉的例子都是錯誤的決定,但是我們必須牢記的是:正確的決定也不能保證會產生你希望看到的結果。
良好的決策能力和技能更注重在你做決定時使用的手段而不是決策最終的結果。
同時我們需要了解到:最完美的決定并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決定。
充分了解到決定的意義,接下來一系列需要你進行判斷來做出決定的步驟才會更加清晰!
二:理性決策的六個步驟
做出妥當的決定很難,因為我們會被太多因素影響,有我們的感性,也有外界的,在書中作者列出的六個步驟,能夠最大程度幫我們避免感性決定。
1.識別和確定問題
生活中需要做決定的地方并不是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的,它們往往是重疊著,攪成一團向你沖來。
你需要抽絲剝繭,從一大堆交雜著的問題中找出關鍵的那個,再以此做決定。
2.確認決策標準
要做出這個決定,還有其他決定是相關的嗎?以前的決定?將來可能會做出的決定?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什么是最重要的?你的利益?公司的利益?同伴的感激?
除此之外,你還需要在列出標準的時候考慮到你的興趣、價值觀、目標和個人喜好,這些都會對你決定的形成產生偏頗。
3.評估標準
在你列出了幾個你可能會做的決定時,你要在心里對這些決定打分,以一個合適的評估標準來排出先后順序。
就比如我想要買杯子,對我來說價格是最重要的,占40%,其次是外形25%,然后質量20%,最后是賣家的地點遠近15%,我要用這個方法來給我選的杯子打分,最高的分數就是最適合我的那個杯子。
當然,這只是個杯子,不是什么改變一生的重大決定,不需要這么繁瑣標準。
4.制定備選方案
經歷了剛剛的步驟后,你可以把剩下入圍的那些決定擴展開來,每一個都做一個方案。
根據這個決定你會怎么做?
這個決定會消耗掉多少成本和精力?
這些都是你需要考慮進備選方案的東西,在這個步驟中,你可以通過分析得到的信息來得出最合適的方案。
5.評估每一個方案
這個決定可能帶來的后果是什么?
這個決定會不會最快帶來反饋?
這個決定有什么缺點?
這個決定有什么優點?
這些問題都是在評估方案中需要問自己的,將每個方案的優缺點都羅列下來,權衡利弊看看優點和缺點孰輕孰重。
6.選擇最好的方案
這一步就是建立在之前幾部的基礎上,你在心中對每一個決定都已經有了清晰的概念,做決定就不那么困難,而且也不容易犯錯了。
在我看來,好的決定大多數就是理性的決定,對理性的尋求讓你了解和明晰你的價值標準,這樣你需要優先考慮的事情就能保持一致。
三:為什么我們總不能做出理性的決定?
我們總是做不到理性地做決定,是因為未知,就像是剛才的六個步驟,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信息,才能保證我們的決定正確且準確。
如果我們對決定中的一部分信息不了解,我們將會:
*沒有一個清晰明了的問題——我們不能全面理解問題,容易把注意力放在錯誤的問題上;
*沒有衡量標準和備選方案——容易被我們的偏見和個人喜好所影響;
*無法根據重要性對標準和備選方案進行排序和評估;
*很難獲得全面且深思熟慮的決策;
你可能會說,在做每個決定時我們不可能獲得所有信息呀?
確實,獲得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但是為了做出好決定而完善自己的信息庫就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
不能因為沒有足夠的信息,就依賴以往的經驗、過于自信沖動行事、不懂得吸取教訓、不制定計劃而靠直覺甚至是“抽簽”,把決定權交給運氣。
三:測試你的決策風格
這是整本書中我比較欣賞的地方,這一章有很多問卷調查來計算你做決定的偏好和性格傾向。
你了解了自己,才能以第三方的角度做出決定。
在學習如何做決定之前,先對自己做一個評估。
書中有決策風格測試:
在做決定時,你會依賴直覺嗎?
你會多次檢查信息來確保自己的決定來源正確嗎?
你更喜歡用邏輯和系統的方式做決定?
你感覺對就可以做決定?
也有風險偏好和拖延指數之類的測試:
你敢于冒險嗎?
你愿意轉專業僅僅因為喜歡,而不考慮就業困難嗎?
你是完美主義者嗎?
你傾向于命運注定還是靠自己?
你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些問題看起來就像網上測試“你未來的另一半?”的題目,但是經過作者的分析,卻實實在在可以剖析你的決定偏好。
比如你會使用理性思維方式還是感性思維方式?這很大程度影響了你搜集信息時的傾向,感性思維方式的人會搜索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而容易忽視對立的信息。
你會不會易于焦慮和沖動?這類負面情緒會讓你減少搜索更多的備選方案,降低信息的使用度,會讓你過快做出決定而產生錯誤。
四:高效決策的十二條建議——帶你走向成功
在書的最后一部分,作者羅列了十二條能夠幫助你,提高你做決定技能的建議,有一些眾所周知,有一些頗有裨益,還有一些我覺得可有可無,姑且一筆帶過。
1.沒有目標就沒有有效決策
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里,每條路都將是死胡同。
有明確的目標才能讓你使自己的決定更接近目標。
2.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種好選擇
這里的什么都不做并不是“拖延”,而是“刻意拖延”。
在你情緒激烈(沖動或憤怒)的時候,在你沒有足夠的信息去判斷的時候,在危急關頭和倍受壓力的時候,你做決定的出錯率會增高。
什么都不做就可以幫助你避免進一步的錯誤。
3.選擇不做也是一種決定
總有人不喜歡經常發生太大的改變,所以他的決定是不做決定,維持現狀。
但是在實施這一條的時候需要考慮,自己不做決定帶來的利益和消耗的成本能否讓你保持在獲利的狀態。
4.當下的決定將嚴重限制未來的決定
在現在做決定時,要把它和未來的目標聯系起來,考慮自己的決定會帶來什么后果。
5.關鍵的決定就那么幾個
把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的決定中去,不要像我在買杯子上浪費那么多時間。
重要的決定時能改變生活,對你的長遠發展有直接影響的決定,不要本末倒置。
6.懂得適可而止
專注于你的目標,也要花時間批判性思考,自我反思,但是當你知道繼續努力也沒有用的時候,要果斷做下決定,不要拖拉而喪失良機。
7.給自己的選擇不要超過六個
選擇的越多你做完決定后就越容易后悔,限制你的選擇項數量可以增加幸福感,還能降低你的期望值。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每每在哈根達斯點冰激凌,總是要糾結個三五分鐘,就因為種類太多個個都想吃,好不容易點完了還覺得心不甘情不愿沒有其他口味好吃。
8.不要糾結于過去的決定
每當我做出一個糟糕的決定時,我就出去走走再做出一個新的。——杜魯門
我們要懂得審視過去的決定并且學到新東西,但是不要鉆牛角尖!
就像你買完東西,都已經下單了,再比較你買的和別家的區別是沒有必要的。
9.懂得冒險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0.是人就會犯錯
把錯誤當成失敗還是當成可以借鑒的新信息都取決于你。
11.要看重經驗,但不要看得太重
這不是作者的原話,是我概括出來的。
經驗可以是一種資產,但也可以是一種負擔,可能會導致傲慢和自負。
我們在處理常規問題時可以依賴經驗,但是在創新上,經驗如同雞肋。
12.你所屬的文化決定了你的決策風格
不要將自己的風格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要用自己的文化去針對不同文化的人做決定,和入鄉隨俗一個道理,多理解,多借鑒。
五:總結
做出好決定是一門學問,我講得也都是別人在碰壁后無數次總結出來的結論,如何運用,什么時候運用,運用多少都是你自己做決定。
畢竟,決定“怎樣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而會做決定,是第一步。
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下一篇我準備講我們在做決定時做錯的和不理解的地方,也是能讓你看清自己的方法。
順便一提,那個杯子真是好看極了,今天早上我還是買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