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祺堂老師第八講:敘事療法與焦點解決療法的對話與整合。貼近、希望、能量、修行(修改+行動)的焦點解決咨詢架構。
主題--目標--資源--一小步
尊重、好奇、未知、接納、積極關注八大問。
一、貼近:積極共情,重新架構,一般化。來訪者因為受困而來,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會問的第一句話是:你今天來想改變的是什么?你希望你生活有什么不一樣?
來訪者可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處在強烈情緒當中,需要一個情緒承接者的容器(咨詢師),希望情緒被接得住。
例如:一個被督導的咨詢師,在被焦點解決咨詢時感覺很不舒服,由于他一直被稱贊咨詢師一味地稱贊來訪者的好,感受到一點都不了解他,感覺遭受正向的強暴,咨詢師卻不知道他是否會接受這些。所以在擋下需要配合來訪者,在現在情景的接受程度。
要先有溫度再有亮度,這樣才能感受到咨詢師傳遞給來訪者的溫度,能被溫暖的地承接在引導時,思考才能啟動,先處理情緒,認知才會發揮效應,心安才可以思考,處理情緒,不是深度挖掘,而是承接住。可用重新結構,一般化技巧(正常化,具體化)。
積極共情:共情就是來訪者陷入困境,回應道他內心負向的、不好的感受,慈悲的共情,既有慈又有悲。這個人好希望自己有什么不一樣,共情可以點出來訪者的渴望和需要,看到美好的可能,這就是積極共情,來訪者走到哪里?我們跟到哪里?
貼近指的就是最想被了解的是什么?當你這樣問時。來訪者覺得被理解、善解或者最想被誰懂,當一個人在抓狂的狀態下,智商只有五歲,要貼近可以讓他平靜下來,才能接住來訪者情緒再去引導,先處理情緒,再去處理認識。所介入時機很重要。最想要的什么樣的生活,最想改變的是什么?
Sf BT的技術。
1.貼近了解。2.找目標(聚焦在具體可行),
如果災難可以消除,她希望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希望的關系是什么樣的?聽出背后的期待,最想從哪里開始改變可以擁有自己想要的。
3.賦能(開啟內、外在資源)幫助他可以達成的能量有哪些?從自己內在的資源在哪里?
4.找方法。引導至一小步的改變行動(一小步的改變也可以帶來大改變)。不問問為什么,而是問"還有呢?"
1.關于貼近的思考。貼近是要貼近人,還是要貼近問題?
要貼近人,要理解這個人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獨特行為模式是什么?要創造一套更有效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法和策略。
找到來訪者的改變理論,屬于這個人的、獨特的。
2.若要貼近人,要貼近人的什么(感受,思考、行動、需要)。
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感受和需要,因為感受是靈魂的語言,一個人什么時候能回答我想要是什么?我愿意多做哪些?他的腦袋是比較清晰的,是有希望和能量的。
3.如何貼近受困者的感受,讓其感覺被懂又不泛濫?
創造性的創傷是根據理論模式去理解人,而不是根據這個人去理解他。因咨詢的經驗讓一個人原本沒有創傷的經驗變成了有了創傷的感受。
聆聽的層次。聽出弦外之音,聽出心聲和內容。
心情感受要告訴我們什么?1.喜、怒、哀、懼。告訴我們在什么心理狀態。來訪者通常是什么心理狀態?好多的擔心,害怕、難過、挫敗。
2.聽得更深,感受更深一些,心情感受的深一層,是我們需要什么?
聽懂不是只聽到情緒這個層次要更深一層。清楚內在的需要是什么?委屈的內在需要是什么?
3.找出尋求協助者最常見的三個情緒,說出感受的需要為何?恐懼,焦慮,擔心,憤怒,難過,哀傷,委屈。
難過和哀傷的底層需求是什么?(更深一層的需要是什么?)
比如親人去世很難過,很傷心。那么底層的需要時擔心沒有人愛我,支持我,是一種斷裂的失落,帶一個人去哪里?就是要看到他底層的需要,陪他的靈魂找出什的力量幫助到他,他擔心沒有人繼續愛他,可能沒有支持的力量,要讀懂哀傷背后的深層需求,理解他的價值不會因為沒有親人而不見,讀懂委屈沒有好好支持和懂得,除了戰勝內在的委屈,還需要什么?他看見不是這樣被理解的,他希望被理解的東西可以被證明出來,讓她被看見自己是有價值的人。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我們陪伴一個人,共情不只是對他的內心真實的情感產生共鳴,還要抓住他內在的感受,底層的需要在哪里?陪她去滿足內在的需要,這才是深刻懂一個人。
同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是理解的概念。和共情不同)。
情景故事:
來訪者剛從學校畢業,正在找工作,剛接到面談通知,恐怕這次的面談又不會成功,像前幾次一樣,又沒希望了。
助人者應對:過去幾次失敗的經驗,讓你擔心這次也會失敗,不是很有把握?
這樣可以共情是讓他知道他的情緒在哪里,而不去評判和暗示一個人可能會失敗。抓住他的意思,
就算失敗也不算什么,這是有太安慰的意思,不合適。
情景故事2:來訪者說其實我已經長大了,可是爸媽是把我當小孩子看,什么事都過問,都盤查,我知道是關心我,但我很想自己試試看,闖闖看。
助人者應對:你覺得父母過度操心,讓你無法嘗試學習獨立,這是恰如其分的共情。
咨詢基本態度尊重和真誠一致。
簡述語義有沒有抓住重點,情感反應像一面鏡子一樣映照出來,恰如其分的抓住他所表達的內心感受,內心底真實需要與期待是什么?三者加在一起才叫積極共情。
一個初中生說班上秩序不好,班主任怪我不負責任。要把握不守規矩的同學報告給他。可是那些同學受處罰后都罵我多管閑事,馬屁精到底要怎么做才好?
助人者應對:來訪者感受+來訪者訴說的重點+來訪者內心的期盼。
內心感受:委屈,糾結,為難,矛盾。
內心期盼:很想做好自己的職責,希望負起責任,也希望和同學保持良好的關系,內在渴望是咨詢的目標。
來訪者說,我讀書的時候經濟情況不好,曾經在書局偷過書,沒被發現。從那以后,我經常偷,如今已無法自拔,我很懊悔。
內心感受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安,很自責,懊悔,內疚,痛苦,無助。
咨詢當事人:你希望接下來怎么做?你希望改掉后有什么不一樣?你希望面對這樣的這件事情有哪些變化會不一樣。
(二)重新架構:引導來訪者發展新的、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視框(參照架構),特別是能看見積極可能性及正向解讀,善解人意。
在貧瘠的土地上,一顆幼苗。你相信的是什么?是否看見到頑強的生命力?咨詢師能否看到來訪者頑強的生命力,是否相信他有能力翻過這一頁?當你你越來越相信時,你說話的語氣和語調會引導來訪者讓他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
每件事情都是一題兩面的,沒有絕對的不好。
在日常生活中,你常用來描述孩子特質的形容詞,如果是負向的,試著把它改成正向的特質,如果你實在想不出怎么做?可以和其他人探討,但對孩子的肯定一定要基于事實。
不要對孩子的稱贊過于浮夸,造成很多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
重新架構可運用的句型。
1.我不確定你先生是否能馬上變成你希望的樣子,但我確定的是你希望你們有一個很好的未來。
2.要看到在乎與重視。從你對你母親的生氣當中,我讀到你在乎他是否能好好的理解你。
(三)一般化(正常化、去病理化)。
貼近來訪者心情,創造安心。
1.讓驚慌失措的來訪者接納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面對困境的反應是很正常的。
2.讓來訪者知道,很多人都是這樣,但是可以走過來所遇到的問題是發展過程中常見的、暫時性困境,而不是病態的,變態的,無法控制的災難,借此使來訪者減低恐懼感,這樣他們就更接納自己的困難。
把負向的強烈認識,換成短暫的個人主觀的。來去除來訪者內在的悲觀絕對性。
為什么我這么倒霉?老是遇到不對的人?他喝完酒就打我,我覺得好悲慘,我就像是住在地獄一樣。
在那一刻,讓你好像覺得自己住在地獄里,沒有希望的人。
二、希望。
看見生活可以改變的美景。深刻感受美景的吸引力。向前看看到圓滿生活(困境不存在的)樣態。往遠看,知道屬于自己的遠方在哪里?知道,如何抵達下一步幸福。
在咨詢中,心理咨詢中的希望是什么?什么時候讓你特別感覺到希望?當咨詢發生什么的時候,當咨詢師說了些什么的時候,或當來訪者感覺到什么的時候。
看到力量,看到曾經做到過的部分,看到資源,未來的可能性和目標,能量會帶來希望,當煩惱消除了,會過什么樣的生活?
體驗活動。
1.一張畫出生活中最不滿意的地方,畫出來好想抱怨的是什么?兩個人相互分享生活中最不滿意的這些。
2.另一粥畫出這些煩惱消除之后,你會去過什么樣的生活?你最想開始怎么活?跟誰在一起?去做什么事?
3.也可以挑一天活出自己最想活的樣子,并寫出自己的心得,讓人感覺生活是可以控制的。問:怎么做到的?有什么感想?
從一天也可以看見一輩子的樣子,焦點解決是未來學派,希望很重要,讓當事人知道自己想活成什么樣子。
(一)目標建構。
來訪者關注、在乎此、處想要改變之處就是咨詢的目標,目標藏在來訪者希望生活中想要的變化之處。
學會翻譯:將抱怨(我不要)轉成渴望(我要)。
有問題一定有目標,有目標不一定有問題。
找出個案"抱怨"底下的"期待"聆聽出個案最關切的心理需要。
1.特地花時間來談,你希望獲得什么樣的收獲,才會覺得是值得的。
2.等會兒整理完你的談話之后,你希望生活可以開始有什么不一樣,比如說:你的表情,你的想法,或跟人的關系。
3.如果你最好的朋友知道你來找我晤談,他會建議我如何做,才能真正幫到你。
良好目標的標準。
1.對來訪者重要意義。
2.用正向語言描述。
3.用行為描述。
4.具體明確/可測量的。
5.小步驟/開始的步驟。
6.何護導師人的環境現實
7.在來訪者的控制之內。
良好目標的建構。
1.貼近:傾聽共情來訪者的故事。
2.聚焦:找到個桌最主要的抱怨/在乎。
3.承接不想要轉為在乎,再轉成想要:你很不想要,其實你很在乎/重視…。你很希望…。
4.渴望生活的鋪陳…有心向往之后的模樣。
5.帶領來訪者預見實踐之后的成功感。
6.化成具體可行的小步驟/第一個步驟。
(二)假設架構(未來導向)。
在茫茫大海中冒險探索,你會需要什么(羅盤、地圖與望遠鏡),這些材料對你重大的幫助是什么?如果可能的話,你最希望明天可以怎么過?你最期待的一天生活又是怎么樣子的呢?假如明天你們就和好了,你最有可能開始做些什么?
結局詢問。
引導來訪者看見問題改變之后的積極知覺。
如果這是最后一次咨詢,當你離開這里之時,問題已經解決了,那么你會有哪些具體不一樣?
當發生了什么事情,特別是學會了些什么。或做了哪些事情,你就會發現你不用再來咨詢了。
奇跡詢問。
跳脫慣有思考的一種邀請(非要相信一定會發生),引發想象與相信<生活是可以改變)的積極信念。
奇跡詢問的三段式鋪陳
沉浸困難已經解決,生活可以改變的積極知覺之中。須先找到來訪者的見證者(家人,伴侶,朋友)。
1.重要他人會如何發現/注意到這樣的奇跡,他會怎么說?
2.這樣的奇跡對你們的生活會有何影響?他會怎么說。
3.假設這個奇跡持續發生,對你的生活又有著什么樣的影響?
用奇跡詢問時,語氣和語調都是特別注意的,要用催眠的語言去說,慢一點,柔一點。
三、能量
1.你覺得咨詢中的能量是什么?
2.若你是來訪者,你最希望在咨詢中得到什么樣的能量?
3.可以怎么做到這個能量?
內在資源:例外問句,因應詢問,自我贊賞。
外在資源:直接贊美,間接贊美。
人生起起伏伏,傳統的咨詢是看人怎么掉下來,焦點的咨詢是看做了些什么沒有往下掉,這是用應對問句,做了什么讓你怎么越來越好?是往上走的。
Sf BT受太極圖的影響,我們的傳統化是容易挑錯的。黑暗中的白點代表例外的成功經驗,我們做些什么讓生活越來越好,是加法。傳統的咨詢是你做錯了什么,導致你困境,是減法。
例外是什么?
問題本來可能發生,卻沒有發生的時刻,(但容易被忽略或忘記)。
1.問題不存在的時候,
2.問題程度較為輕微的時候。
3.來訪者有能力處理問題或成功處理問題的時候。
4.來訪者期待中的情況,出現的時候,
5.來訪者的表現符合自己期待的時候。
例外建構
引導進入成功因應的知覺中直指有效的因應與解決方法。
1.例外讓困境縮小(多問細節)
2.例外證明了來訪者的能力,(你怎么想到這么做的?)。
3.例外直指解決方法,(你要怎么做才能重復這個經驗?)
4.例外把焦點放在什么是可能的上頭,(你已經知道要怎么做了)。
5.目標在創造成功經驗行動的內在歸因。是我創造成功。
例外是解困的最有用的一把鑰匙。
我猜想你一定做了些不錯的事情,那時候是怎么做的。…怎么做的呢?…有多做了哪些現在沒有做的和現在不一樣的呢。
你的意思是從小到大,每一次不管大小的考試都緊張到無法去考試,那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們什么時候對一個人打心底敬佩,我們會對什么樣的來訪者給敬佩?對來訪者給出敬佩,對咨詢的影響是什么?
因應詢問
帶著敬佩的好奇探索。
1.探索來訪者在應對困境情景所作的解決方法或能耐。
2.擴大來訪者對自己解決困擾,存在正向因應的自我解說,以提升其面對困擾的信心。
時機:1.暫時找不到例外成功經驗,一片黑暗時。
2.擴大來訪者看見有效應對問題(至少沒有變得更糟)的時候,你是怎么做到沒有讓自己變得更慘的?
因應詢問(大智慧的詢問)
1.你是怎么熬過來的?
2.在這么不好的情況下,你是如何可以做到一點點的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當狀況不好的時候。間的越仔細,且要優先問。
應對詢問。
1.我很驚訝,這期間所發生的事,一件比一件難,我真的不知道你是怎么辦到的。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是怎么從這一刻撐到下一刻的?
2.過去這些日子以來,你是怎么讓自己的狀況可以至少不繼續惡化下去的?
量尺詢問實務運用。
1.清楚說明量尺問句的涵義:讓我來問你一個特別的問題。
2.配合來訪者的困境挑戰,說明1分與10分的意義。
3.邀請來訪者進行評分:你覺得你現在幾分?(耐心等待)。
4.邀請來訪者說明分數的意義。這幾分所代表的意思是?
5.目標此旬后,你最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幾分就會覺得自己足夠好了?這個分數的意思是?具體展現在你的生活上有什么特色?
6.奇跡:如果有可能到10分的狀態,那會是個什么樣的?
7.例外:我猜過去這段時間應該曾經有比五分高一點點的時候吧?請你想一想哪個時候是超過五分一點點的?
8.因應:你怎么做到了什么,讓你給自己打五分?
9.行動;如果下一周我們見面時已經見不到5點1分了,你猜猜看,你這一周做了些什么?所以可以有這樣的進步。
贊賞經驗探索。
回想從小時候至今你仍印象深刻的一個(贊賞)?
請去想想,是(誰)這么有欣賞眼光?他是怎么對你說的?
請回想是在什么樣的情境下說的?你做了什么樣的好事被發掘了?
這樣的一個贊賞,對你現在的生活方式有何影響?
這樣的贊美,對于你的生涯選擇有什么樣的影響?
這樣的贊美,如何影響你看待人性,以及與別人的相處?
Sf BT的贊賞。
1.直接贊賞,
“你們在準備過年的前夕,還可以這么全神貫注的上課,充滿學習動力,真是太厲害了。”
2.間接贊賞。
“如果你們協助的來訪者,看到他們的助人者為了能夠更幫助他們而這么認真學習,他們會打從心底很想跟你說句什么樣感謝的話?"
3.自我贊賞。
"我們在學習S FBT中,可以開放自己生命經驗來應證,且不斷反思,不斷追求更高的應用!哇,~~你們是怎么做到的?
四、修行(修改與行動)。
創造行為模式的轉變,是進步而痊愈,成功就在于做與不做的距離。修改:停止沒有用的嘗試,改用有效的行為;小改變帶來大改變:從一點點不用開啟成功,有自信的第一步。
修行有三個方面
1.對于來訪者的反饋(摘要整理來訪者的用心,確認目標,看見優勢與資源)。
2.橋梁。
3.有共識且具執行力的行動方案(任務/家庭作業)。
日進有功
1.01法則:1.01做365次方等于37.8
若是勤勉努力,最終會成為很大的力量。一點點努力就可以達到原來的37.8倍。
0.99法則:0.99的365次方等于0.03
相反的,稍微偷懶的話,終究失去實力,最終剩下的為3%。
預言下一次會談。
提供選擇:你覺得有沒有必要現在預約下一次的會談?若是你覺得什么時候再來咨詢會比較好呢?兩周后或三周后?
2.暗示愿意努力達成任務的喜悅分享:我很期待下周見面時,可以聽到你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你做了哪些努力?也期待聽到你分享離自己渴望更進一步的喜悅。
Sf BT第二次咨詢擴大進展
E:問正向改變的問題。
A:擴大改變的細節。
R:增強正向改變。
S:再開始。
結語
1.Sf BT是一場遇見成功人士的訪談,
2.設定目標,賦能,找方法,一小步行動,創造自我效能。
3.貼近人心,看見希望,修改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