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鐵1號線的末班車上,一直夢想成為作家的Jason,包里揣著kindle,iPad,與一本叫做《how to read novels like a professor》(如何閱讀一本小說),就像城市里的大多數人,場景、空間在不停轉化。只能依賴碎片化學習,抓住當下的轉瞬即逝:學習看上去是件要緊的事情。
可能作為潛在小說家的敏感或神經質,Jason更想去追溯還原逝去的事物。比如,空曠的車廂在幾小時前,都發生過什么?
小情侶偎依在一起,熟悉的海誓山盟,與對未來的信心:房子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大媽在一個勁吐槽,現在的年輕人穿著那么露,浪給誰看?
熟睡的小伙子,加班一定累壞了,夢中還要做孩子的英雄。
每一站的人潮涌動,來去匆匆,旁邊的,對面的,不斷更換面孔。人們視線散漫或集中:動動拇指,微信,游戲,電視劇,發呆,瞌睡······
人們在關注什么?期待什么?為何愉悅?是否疲憊?無從知曉。
6年前Jason,帶著女友說走就走,連夜火車,來到這座城市。
煙花三月,春風十里,感覺每一口呼吸都是詩歌。四眼井小住、太子灣賞花、西湖蕩舟、靈隱看佛······微風拂面,全似佳人。對未來,也像那對構想的小情侶:眼里閃著光。
年紀尚輕,往往看不到生活的厚度和寬度。該緩慢下來欣賞風景,還是追隨一輛快速奔跑的列車?直到對一切習以為常,直到對于做一件慢的事情,感到不安與焦慮。
所以不用詫異:國外的地鐵一半人都在看書,而我們卻千姿百態,唯獨少了書的味道。
還不僅如此:在對書的感知度降低了,同樣還有對人,對事。
對這個城市與人所有的情感都淹沒在信息洪流中。
hi,很高興見到你
嗯,我也是,你今天穿的真漂亮
謝謝你喜歡。
兩人同一車廂,對面坐著,卻沒有抬頭說一句話
人們更像是來自互聯網虛擬世界的IP。一人多個賬戶多種身份。衣食住行娛樂,滿足一切幻想和欲望,對現實世界反而遲鈍,交集越來越少。
hello,還在么?
Jason問了問自己內心
看書、寫字、聽得到、喜馬拉雅,網上學習各種廉價課程,多的連自己也不記得。到底:我要去哪個方向呢?
是在對抗焦慮,學習成長,還是在自我做繭,讓自己變得銅墻鐵壁,還是逃避現實的不確定和苦悶?
Jason在想:如果作為一個作家,一定不是孤獨的存在。讀書和學習不一定要有太強意義和目的,但一定是潛移默化,讓自己和他人變得更好。而更好的概念不是滿腹經綸,一身才華。而是內心敞亮,更能理解他人和世界:痛苦、幸福、焦慮、歡喜······
翻開《如何閱讀一本小說》,他在想,我何必直到如何去閱讀一本小說呢?
我能不能,直接去閱讀一個人?
我太太、孩子、爸媽、恩師、兒時的玩伴、失散多年的朋友······我的至親至愛。
想到一個個有溫度的名稱,往事如電影般一一展現,不禁哽咽。
在虛弱中能給你力量的,也許是他們的一句問候和鼓勵,一個擁抱。而不是自作主張對一句書中話賦予意義。多看看現實的世界和人,去擁抱他們,去發現意義,尋找激情。
或許,此時,才像一個真正的小說家:用一部打字機和一卷120英尺長的打印紙,20天的時間完成了《在路上》。
像詩人惠特曼慷慨激昂:
O Captain!My Captain!Our fearful trip is done,
啊!船長!我的船長!可怕的航程已完成;
The ship has weather'd every rack, the prize we sought is won,
這船歷盡風險,企求的目標已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