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86
今天進行了第五次網絡授課,又是燒腦的一課。
本次授課原定由郝老師的理論,和周娟老師的實踐構成,但隨著理論闡釋深入,只講完了理論。郝老師今晚的理論講授,聚焦了皮亞杰和維果斯基的兒童發展觀,而這兩個學者的觀點,也是新網師認知結構的基石。
在提及皮亞杰時,同化,順應,平衡是三個核心概念。在皮亞杰看來,人的發展本質是一種適應,而適應本質上是一種平衡的達成。當皮亞杰在談同化時,他指的是把外界元素融合成自己正在或者已經形成的結構中。而順應,則是同化的圖式受到外在元素影響,而得以改變。無論是同化還是順應,都是為了達到一種平衡,也就是適應。
這部分概念的闡釋的確比較深奧,郝老師舉了嬰兒抓握的例子,但我想對于教學中的學生也是如此。
我們的教學行為,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就是給學生提供建構的支架和支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經歷同化,順應,平衡的過程。當新知識,和學生的原有知識相融合時,并納入原有知識的結構中時,同化就發生了,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正向遷移。比如在英語學習時,學習了一般現在時,再學習一般將來時,就是把新時態知識整合到英語時態的框架中(雖然可能并不豐富),雖然其中有一些差異,但并沒有重大的沖突和差異。而順應則要復雜一些,同化無法發生時,學生自身就要受到元素影響,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達到新平衡,這也反映在中英語言文化中的差異,中文沒有時態概念,而英語對于時態的區分十分的精細,因此學生不得不建構起全新的時態概念,才能順利地理解和掌握英語的部分核心知識。
以上的理解還比較膚淺,但是皮亞杰的觀點,也的確會啟發我們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調整。既然教育是一種建構,那么我們有責任去挖掘兒童內部積極主動參與知識建構的內驅力。但這顯然不是容易的事,因為我們既要基于學生的原有知識,更需要制造認知沖突,來迫使學生達到新的平衡。為此,教師必須善于提問,找到交集點。但往往我們的課堂上充斥著一些偽問題,小問題,零散的問題,而真正能夠制造出認知沖突的問題并不多。
忽然回想起上學期《靜悄悄的革命》中,學習的陳靜靜博士的課例,她所提的大問題,讓我至今感到非常震撼。對照自己,能夠提出什么樣的大問題?能否制造出認知沖突?我能夠用什么方式來激發學生經歷同化、順應,從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上的平衡?
這樣反問和追思也許沒有答案,但它鞭打著我不斷躬身反思,時時回顧教學的目標是否達成?學習是否發生?而我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在啃讀的過程中,不也恰恰經歷著同化,順應和平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