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毛在《雨季不再來》一書中,寫了這樣一件事。
她年輕時到國外留學,因為人生地不熟,初來乍到,為了跟同學們處好關系,更好地融入新的集體,她遵照父母的叮囑,在陌生人面前,表現得格外謙卑、有禮、溫和而甜蜜。
好人緣,好脾氣一開始是有所回報的。起初的兩個月,整個宿舍的同學都對她好極了,處處照顧著她。這也反過來給三毛增添了動力,她表現得更為賣力了:
四個人住的房間,每天清晨起床了就要馬上鋪好床,打開窗戶,掃地,換花瓶里的水,擦桌子,整理亂丟著的衣服。除了不定期的鋪自己的床,又鋪別人的床,起初我默默的鋪兩個床,以后是三個,接著是四個。擦著桌子,掛著別人丟下來的衣服,洗臟了的地,清理隔日丟在地上的廢紙。而我的同房們,跑出跑進,丟給我燦爛的一笑,我在做什么,她們再也看不到,也再也不知道鋪她們自己的床了。
半年下來,她已成為宿舍最受歡迎的人。但同時,她也漸漸發現角色和地位也發生了十分微妙的變化。
個人用品成了公用的——
衣柜就成了時裝店,每天有不同的女同學來借衣服,我沉著氣給她們亂挑,一句抗議的話也不說。
成為幫大家跑腿的臨時工——
如果我在宿舍,找我的電話就會由不同的人打回來。——三毛,天下雨了,快去收我的衣服。——三毛,我在外面吃晚飯,你醒著別睡,替我開門。——三毛,我的寶貝,快下樓替我去燙一下那條紅褲子,我回來換了馬上又要出去,拜托你!——替我留份菜,美人,我馬上趕回來。放下這種支使人的電話,洗頭的同學又在大叫——親愛的,快來替我卷頭發,你的指甲油隨手帶過來。剛上樓,同住的寶貝又在埋怨——三毛,今天院長罵人了,你怎么沒掃地。
攤上這樣的境況,只要是個人都不會覺得快樂,何況是聰明靈慧如三毛。三毛開始反思自己:
我一再的思想,為什么我要凡事退讓?為什么我要助人?因為那是美德。為什么我不抗議?因為我有修養。為什么我偏偏要做那么多事?因為我能干。為什么我不生氣?因為我不是在家里。
裂縫既然已經出現,就會有崩潰的一天。終于有一天晚上,三毛心里的所有的不滿,委屈、憤怒都集中爆發了。
我在這個宿舍里,一向做著最合作的一分子,也是最受氣的一分子,今天被院長這么一冤枉,多少委屈和憤怒一下子像火山似的爆發出來。我尖叫著沙啞的哭了出來,那時我沒有處世的經驗,完全不知如何下臺。我沖出房間去,跑到走廊上看到掃把,拉住了掃把又沖回房間,對著那一群同學,舉起掃把來開始如雨點似的打下去。我又叫又打,拚了必死的決心在發泄我平日忍在心里的怒火。
后來結果怎么樣呢?三毛是不是因為合理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委屈與憤怒,就遭到了排斥?并不是,相反,身邊的人對她的態度開始180°大轉變,她終于找到了自己一直所希望的尊重、理解。
借去的衣服,都還來了。
“三毛,還你衣服,謝謝你!”
“洗了再還,現在不收。”
每天早晨,我就是不鋪床,我把什么臟東西都丟在地上,門一摔就去上課,回來我的床被鋪得四平八穩。
以前電話鈴響了,我總是放下書本跑去接,現在我就坐在電話旁邊,它響一千兩百下,我眉毛都不動一下。
天下雨了,我沖出去淋雨,會有人叫:“三毛,親愛的,快到我傘下來,不要受涼了。”
就連跟她僵持了快一個月的院長,也找了機會主動向她示好。
從此之后,在這個宿舍里,三毛度過了十分愉快的時光。
二
三毛是我很喜歡的作家,我一直覺得三毛是一個聰明、善良、有靈氣的女孩,她的《稻草人手記》、《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馬》、《溫柔的夜》、《夢里花落知多少》等等著作,都以自述的形式,表達她對于自由的追求,美的向往,真情的眷戀,真誠的渴望……我習慣將她和張愛玲放在一起做比較。她們倆的相似之處,在于她們都是極其聰明,有才華,有天賦的女人,她們的感官都異常發達,對世間任何細微的事物都極其敏感,對世事和人心也洞若觀火。但三毛和張愛玲相比起來,更加友善、溫暖而大氣,如果說張愛玲是個冷面傲嬌的女王,那么三毛就是一個和善溫暖的鄰家大姐姐。
所以,當時在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心里是有些微微驚訝的,沒想到情商高如三毛,也會在生活之中遇到這樣令人尷尬的場面。
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剛畢業時遇見的一件事。
那年,我在一家公司實習,與我一起實習的還有一位小姑娘小張。小張文靜而乖巧,臉上總是掛著甜美而純凈的微笑,一看就是心地善良很好說話的主。到公司之后,小張處處與人為善,每天幫公司前輩們端茶倒水、打材料、跑腿、接電話……幾乎有求必應。時間一長,別人都習慣了她所扮演的角色,一有什么事,就隨口喊一聲:“哎,小張,你去給我辦一下……”小張也不推辭,即使手頭上正忙,也立即放下,默默去辦了。有一次,進入公司三年的小李讓小張幫忙設計PPT,恰好小張當時正在忙著寫一份策劃案,老板中午就要看,于是就禮貌地婉拒了,一向高調慣了的小李見自己被拒絕了,當時就急了,對著小張劈頭蓋臉就開罵:“是你的事情重要還是我的事情重要?”
小張沒有想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和氣與忍讓,最后居然換來這樣的結果。時間流逝,小張漸漸成熟了。通過這件事,小張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人們多半不會珍惜那些唾手可得的東西,沒有付出努力和代價,就可以得到的東西,在人們心里,多半是廉價的,物是如此,人是如此,情感與關系亦如此。
后來有一次,我想起這件事,不禁反思,小張剛進公司的時候,為什么會表現出這樣一幅低聲下氣、廉價謙卑的姿態呢?
這個問題需要從幾個層面來看。
1、文化層面:家長老師社會文化規范都會教導,初入職場,要低調,謙遜,要尊敬前輩,小張是個懂事的孩子,自然會遵從這種價值觀。
2、現實層面:她想跟同事處好關系,順利度過實習期,正式加入這家公司。
3、性別層面:小張是一名女性,和男性渴望證明自己不一樣,女性天生就追求一種被環境認可和接納的心理,她們內心更注重歸屬感與安全感的建立。
4、性格層面:從小到大,小張就是一個性格怯懦的人,她受不了任何的差異、冷淡與沖突,她希望自己和身邊人,都能保持一種其樂融融的和諧關系。
5、心理層面:因為原生家庭的關系,她從小在家里得到的愛和溫暖就不多,她的潛意識存在一種價值感和幸福資格的缺失,只有在別人的接納和認可之中,她才會有價值感。
以上五個層面,人們通常會將注意力放在前面四個,而忽視第五個層面,但在我看來,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第五個層面。
三
小張的事情只是個案,但不難發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取悅別人的事情時有發生,每個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一種體驗:
“我挺內疚的。”
“他\她好像剛剛不太高興哦。”
“我這樣做,是不是會給別人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
“不知道他們會怎么樣評價我呢?”
“他\她一定會埋怨我的。”
“剛剛他\她那個表情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不喜歡我?”
……以及其它各種諸如此類的心理獨白。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喜歡取悅別人的背后,其實是一種內疚感在作祟,這種內疚感是一種很隱秘的,非理性的情緒,我們需要好好觀察自己的內心,才可以弄清楚自己究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們為什么總是那么希望別人滿意,符合大多數人的期望?為什么我們很多時候明明內心不愿意這樣去做,還不得已要為難自己呢?
在這里推薦一本心理學著作《負罪感與樂趣》,這本書認為:負罪感是一種極為隱秘的情緒,是一種對于自己身邊的人和發生的事負有責任的心理,比如說我們拒絕了別人的請求的時候,我們沒有與別人分享某個東西的時候……而那些內心有負罪感的人總會希望符合他人的期望。
書里這樣說:
事實上許多人對幾乎所有的一切都能感到負有責任。如果人們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他就會感到自己負罪,或者當您允許自己去做了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去做的事情時,人們對不是因自己而起,但卻無法回避的狀況而負罪。
這種負罪感究竟從何而來,書里認為多半是來源于童年,因為小時候生活之中各種情感關系之中存在的缺陷與遺憾所致。
當事人并不知道這種負罪感的存在,童年時代它就被納入內心生活之中,但是幾乎被忘記并受到抑制,它能使我們作為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生命之花變得枯萎。
幾乎沒有另一種童年時代產生的“罪責”像負罪感那樣容易在一段幸福和充滿成功的生活后破壞我們的努力。
負罪感究竟有什么危害?
除了其他因素之外,這種負罪感首先會妨礙人們形成一種適當的自信,并會阻礙人們在人類社會中實現個人的興趣和愿望。
負罪感會讓人在自己的感覺中以及與別人打交道時產生誤解和混亂,交往因此變得復雜和負累。
這種負罪感,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為了自我限制和貶低。
三毛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子,她是那么的向往自由,她追求的絕對不是滾滾紅塵里的隨波逐流,她有一顆不受世俗束縛的心靈,她過著一份隨性自由的生活,她的生命像一首美麗而憂傷的詩歌。即使內心強大如三毛這樣,也要克服內心的種種誤區,何況是像小張這樣平凡的女孩。
現在回過頭想想,當年小張之所以表現得如此謙遜和氣,本質上來說,是否也存在著一種希望靠拉近與前輩之間的情感關系,而希望可以不完全依靠工作表現,而獲得留在公司里的機會呢?這反過來,是不是也說明當時的她對于自己當時的工作能力有著些許的不自信,甚至對自己都不夠自信呢?
四
記得上大學時,只要有聚會都會參加,一幫朋友找個館子,喝酒,胡侃,可以熱熱鬧鬧整整一個晚上,那時候總覺得和朋友們在一起很快樂。隨著年齡增大,越來越不喜歡聚餐,無論是朋友之間的,還是工作場合的,但凡超過六個人,就不太愿意去。人多了,熱鬧是熱鬧,卻是一種浮于表面的熱鬧,大家推杯換盞,相互吹捧,也不過是捧場做戲,沒有什么會真正留在心上。工作的事情,工作場合基本上都可以解決,過度社交,只會浪費時間,讓自己身心俱疲。朋友電話邀請了,也會婉拒,不怕得罪人,真誠地把自己想法說清楚,愿意理解你的人,自然會理解,不愿意理解的,畢竟只是極少數,多說也無益,可以選擇置之不理。
人是社群動物,每個人都必須和別人產生各種各樣的聯結,沒有一個人可以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不代表要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去遷就、取悅別人,你開心了,我不開心,讓你的快樂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這是對自己最大的侮辱,最好的方式是,你開心,我也開心,大家各取所需。
說到底,生活和成長都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與別人無關。要想徹底地杜絕可以取悅別人,那么唯一的治標又治本的途徑,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起來。只有你確認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才能坦然地面對身邊其他人。
你看,這世間幾乎所有美好的珍貴的事物,都從來不會刻意取悅別人。
人們驚嘆于彩虹的美麗,但是彩虹從來不會隨隨便便才出現,總是要經歷狂風暴雨,才會難得一見,人們也才因此而念念不忘。
潔白浪漫的雪花,也只會出現在寒風刺骨冷冽的冬季,不會讓你吹著空調吃著西瓜就錦上添花給你飄上一場。
美麗的花兒,開放和凋謝都有自己的時令,你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不會為了等到你的贊嘆,而苦苦地留戀枝頭。
寒來暑往,時間流逝,日升月明,甚至天下萬物的來與去,都有自己的時間。
……
我們也一樣,從來不需要刻意為某個人而改變,做你自己,快樂、自然、而大方地做你自己,就很好。下次,再遇到那些迫不得已的場合,不妨試著在心里這樣對自己說:
“我做的是正確的”
“我感興趣的事正是別人所感興趣的”
“我相信我自己”
“我要直接感受自己的需要,并在面對他人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需要。”
“我的想法沒有問題。”
說白了,刻意取悅別人,除了會干擾你的自己的視線,影響你自己的心情,降低你在別人心目之中存在的價值,對于事情本身,沒有任何益處。
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事情,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就是對于別人最大的尊重與善意。
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的方式,就是多多投資自己,將自己磨礪成一把鋒利的所向披靡的劍,讓自己過上快樂、富足的生活,讓自己成為值得自己和身邊人信賴、依靠的人,讓自己成為那個可以提供價值的人。也許,這才是取悅自己,取悅這個世界最靠譜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