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保護好地球、拯救我們自己,就必須轉變觀念,正確看待和接受城市化、核能和轉基因技術……
說到保護地球,這是一個非常龐大也不新鮮的話題了,但是我為什么要挑選這本書來解讀呢?實際上,這本書的副標題從英文直譯過來應該叫做 “一個生態實用主義者的宣言”,但是中文版做了修改,讓書看起來像一本生態保護宣傳冊,淡化了作者斯圖爾特?布蘭德寫書的目的:實用。現在市面上很多環保書籍有些表現得過于激進,認為目前地球的環境問題很糟糕、很嚴重,聳人聽聞;還有一些書則認為,氣候變化、核電站、轉基因、可再生能源等等都是利益集團的陰謀。
作者布蘭德,一方面為我們解讀了自然環境面臨的問題,他覺得我們應該“不盲目崇拜自然也不過分渲染危機”;另一方面他駁斥了“陰謀論”,支持人們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不過,也正是因為作者在書中支持核電、轉基因等有風險性和創新性的項目,所以本書一出版就引起了大量爭議,有些人說他“胡說八道”,也有些人看完之后說“這本書改變了我的想法”。
這么一本“反常規”的作品,你可能會好奇,作者斯圖爾特·布蘭德是何許人也?他說的話有分量嗎?這人在美國還真是個有影響力的人物,他是老一輩美國嬉皮士的代表,在 1968 年推出了一本叫《全球概覽》的雜志,被譽為那個時代最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刊物。當時有許多人對這本書十分推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喬布斯。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的時候還說,《全球概覽》被他們那一代人奉為至上寶典。而且,喬布斯還讓那句印在 1974 年增刊封底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一夜成名。除了喬布斯,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凱、《連線》雜志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Ted創始人克里斯?安德森、亞馬遜創始人杰弗里?貝索斯等名人都是這本書的粉絲。
想想看,在 1968 年,布蘭德就辦出了有“互聯網思維”的刊物,可見他是一個具有超前意識的人,他現在是人們公認的生態學家和未來學家,但也有人覺得他更像獨樹一幟的思想家。所以,《地球的法則》這本書也不像是一本傳統的生態環保書籍,而像一份充滿思辨性質的“挑戰書”,布蘭德挑選出來重點論述的內容,正是那些最充滿爭議的話題。他在這本書中用了大量論據來證明城市化、核能和轉基因為什么對生態和人類很友好,與那些觀點相反的環保主義者展開了一場辯論,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看待這些問題的視角。那么,他是如何組織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的呢?讓我們來看看:這本書總體上可以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個部分,作者提出了關鍵問題:人類面臨著怎樣的生存危機?
當作者把嚴峻的形勢提出來之后,很快給出了三個應對工具,分別是城市化、核電和轉基因,這也是接下來的要說的三個部分。相信聽過作者的分析之后,會給你不少啟發。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看看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關鍵問題,人類面臨著怎樣的生存危機?
作者認為,我們這個年代講環保已經演化為“人類文明是不是能延續”的問題了。平時,我們喊口號總是說,要“保護地球”,但其實地球不管發生多大的災難,生物圈都能自我恢復,受影響的只是人類文明而已,處在危機中需要保護的,其實是人類本身。
為什么這么說呢?作者非常推崇哈佛大學的一位考古學家寫的一本書,叫《持久的戰爭》。書里說,人類一直以來都在發動戰爭,這并不是因為人類天生暴力想打仗,而是人們需要的東西太多,大自然的產出滿足不了所有的需求,于是人類之間就會為了爭奪資源發生戰爭。在人類歷史上,如果農業和貿易發展得好,科技突破帶來了新資源;或者爆發了一場大瘟疫導致人口降低,那么相對的,資源就顯得比較充沛,人類社會就會出現短暫的和平。按照這個思路,作者認為,我們現在遇到的的問題是,人類社會雖然在大部分地區保持了和平狀態,但面臨的危機是人口快速增長,還有人類因為行為不當而導致的氣候變暖,在這種情況下,環境的自然產出能力會因此降低,后果就是,為了爭奪資源,惡性戰爭會再一次爆發,人類文明走向崩潰。
不過,目前,人們對于地球到底在“變暖”還是“變冷”存在爭議。有一部紀錄片叫做《全球變暖的大騙局》,也有部分研究者試圖證明“地球并沒有變暖,反而在變冷”。咱們這本書作者的觀點,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是一致的,就是地球在變暖。早在 2007 年,委員會就調查了 23 個氣候變化的模型,模型是根據這些年來氣候變化的趨勢制作出來的,他們認為,氣候變暖這件事真實存在,而且主要原因是人類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還有個事實也讓他們認為“全球變暖”正在發生,那就是北極冰川正在迅速融化。本來他們估計,這些冰川在四十多年之后才會消融一半,可就在調查的當年,地球上就有一半的北極冰川已經融化了。
冰川的消融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本來冰川能夠反射 85%的太陽光,而海洋只反射 5%的太陽光,如果冰川大量融化,剩下的冰川越少,整個北極地區所吸收的太陽光就越多,冰川就會加速融化,形成惡性循環。另外,北極還有一大片廣闊的凍土沼澤帶,那里厚厚的永久冰層也可能因此融化,里面常年凍結的腐爛植物遇到熱量,就會釋放出大量導致溫室效應的甲烷氣體。你看,氣候變暖導致了生態的惡性循環,而生態惡性循環只會讓氣候更糟糕。
但是其實,惡性循環并不是導致氣候變化的唯一因素,還有另外兩種因素,誘發事件和峰值效應。這兩個是什么呢,先來看誘發事件。
這里所說的誘發事件,主要是指某個生態事件,直接誘發了地球氣候變冷或者變暖的后果。比如在5500 年前發生過這么一件事:在海底,有一種可以燃燒的、外表像冰一樣的天然氣水合物,叫做“可燃冰”,主要成分有溫室氣體甲烷。當時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這些可燃冰突然大量融化,產生了一萬億噸的甲烷氣體溢出水面,導致全球氣溫上漲了 8 攝氏度,2/3的海洋生物因此滅絕。
再來說峰值效應,所謂的“峰值”,就好像一條拋物線,平時各種變化都屬于“蓄勢待發”狀態,沿著線慢慢上升。一旦積蓄到某種程度,如同到達拋物線那個頂點,整個系統就會突然發生劇變,往拋物線下降的那邊迅速“滑過去”,生態系統在短時間內就能進入一個新的狀態。這個就很可怕了,因為人類的行為對氣候的影響,很大一部分都處于這種狀態,氣候變化先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難以覺察,然后突然劇變,讓人措手不及。
當然,人類行為雖然有可能導致環境惡性循環,成為氣候變化的誘發事件,也有可能引起峰值效應的發生,但這并不是說,惡性循環、誘發事件和峰值效應一定都是人類行為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自然在進行自我調節。整個大自然的氣候有一套十分復雜精妙的內在系統,所有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作者認為,自然在調節過程中,如果對人類造成了影響,我們就必須小心應對,如果人類聽從這種變幻不定的變化規律,而不努力去改變一些規律,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必然充滿了危險。
那人類有沒有能力與自然規律相抗衡呢?作者給出了肯定答復,不僅有,而且至少有三種工具是非常有效率的,那就是:城市化、核能和轉基因。接下來的三個部分我們將分別展開說明。
讓我們回顧一下這部分的內容:作者認為,我們現在談環保,已經演化為“人類文明是不是能夠延續”的問題。人類行為有可能導致自然環境惡性循環,成為氣候變化的誘發事件,也有可能引起峰值效應的發生,但自然有自我調節能力,在調節過程中,如果對人類造成了影響,我們就必須小心應對才不至于讓文明受到較大沖擊。人類不能聽從于自然變幻不定的變化規律,而是要利用城市化、核能和轉基因等有效工具去改變規律,保護自己的文明。
第二部分
現在我們看看第一個工具:城市化。有些人認為,類似農耕文明那樣的生活方式才“綠色、健康”。可是作者卻在第二部分明確提出,城市化比農村更加環保。
在作者看來,農村至少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農村傳統耕作的方式根本就不環保,相反,農村土地很容易因為過度開墾而喪失養分,沒有節制地砍伐植物、狩獵動物,對環境也是威脅;第二,農村人家往往有更多的孩子,人口增長較快,人均分得的土地面積逐漸減少,資源相對緊缺。而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認知程度并不是很高,遇到天災的時候抵抗能力非常弱,完全靠天吃飯;第三,農村只是一個個分散的、自給自足的小團體,沒什么強大的創造力,很難解決貧困問題。
正是因為農村存在這些問題,很多國家都出現了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的情況,城市化已經是一個趨勢。在城市里,傳統耕作、狩獵已經不是最主要的生產方式了,這方面的環境威脅不再存在。而且,由于農村人口的大量遷移,不少農田被遺棄,正是土地休養的好機會。周圍的樹木和灌木不會被人拿來當柴火,野生動物也不再會被獵殺,當地的生態反而得以緩慢恢復。作者說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保護那些荒蕪的村落,而不是鼓勵人們再重返原始的農耕生活。至于那些仍然堅持留在原地的村民,他們的生存狀況也會比以前好一些。農村人口的減少、對土地開墾頻率的降低,讓他們可以在更優質的土地上、更加集中地種植經濟作物。這些村民還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化帶來的周邊輻射效應,比如一條通往城市的公路、一個與城市連接的手機信號站等,為自己的產品打開廣闊市場,獲得更多的收益。
那么,既然有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會不會因為人口過于密集,給生存環境帶來壓力?這個問題,作者認為不用過于擔心,因為曾經有研究證明,一旦婦女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就不愿意多生孩子了,這在任何文化里都一樣。城市里的女性比農村女性有更強的社會渴望,她們會更關注自身教育、為自己尋找工作機會,而孩子太多會給她們增加負擔,所以城市女性更傾向于少生優生。在不少國際大都市,人口過度膨脹的擔憂在慢慢消失,甚至出現負增長。作者在這里額外提醒了一下,生育率降低雖然對于個人或者資源來說都是好事,但也意味著持久的經濟危機。現在不少發達國家都經歷著先變富、后變老的問題,生育率大幅度下降,整個國家經濟會因為缺乏年輕人走向崩潰,這本身又會成為一個新的貧困陷阱。所以作者說,理性的人口政策,應該把人口縮減導致的影響也考慮在內。
當然,不管人口是多是少,只要人類有各種生產活動,就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不少人對城市化有負面評價,主要也是因為城市給環境造成的污染程度比農村要嚴重得多。作者沒有否認這一點,不過他非常樂觀,因為環保運動是從城市開始的,污染越嚴重,人們越會關注環保。在農村的小圈子里,人們往往不會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但城市不一樣,城市與城市之間聯系緊密,環境保護也會由一個地區擴展到一個國家,甚至全球,成為國際化問題,任何一個城市或者國家,都可以從國外吸收環保方面的想法和具體操作方法,共同保護地球。
城市還有一個讓人詬病的地方在于貧富分化,在迪拜、孟買這些大城市 ,貧民窟和最富有的富人區挨在一起,看上去是一種怪誕的不公平。但作者認為,這對于任何一個高密度的城市來說都是一種高效率的經濟現象,貧民窟是一個巨大的勞動力市場,因為窮人有時間但沒錢,富人有錢但沒時間,他們可以進行交換,從總體上看是有好處的。生活在貧民窟的人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悲傷絕望,狹窄的街道上密集地布滿了市集、小吃店、酒吧、五金店、服飾店、電子產品店等等,這樣的地方匯集了大量的社會資本,充滿活力,人們總在努力以最快的速度擺脫貧困,雖然其中也存在不少非法經濟現象,但只要政府、民間組織和企業加以合理引導,就能幫助這些非法經濟走向正規經濟。
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城市化充滿了信心,他認為因為城市的創造力和活力,任何困難都能在城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得到解決。作者還提到了 “克萊伯法則”,這個法則認為,有機體會隨著群體規模的增大而加快新陳代謝的效率。城市也遵循這個法則,人們聚集到一起之后,城市會變得更高效。隨著城市規模的增大,城市的創造力也會隨之增大,兩者的關系是“超線性”的,意思是說,當城市規模翻一番,它的創造性不止翻了一番。城市的發展雖然會帶來問題,但城市會通過加速的創新去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前面提到的環境問題、人口問題之外,貧困問題終究也有解決的一天。
以上就是第一個工具“城市化”的相關內容,作者認為,城市化讓農村土地得到休息,給農村發展帶來機遇。城里人更少生育,對控制人口有很大幫助,但也要注意老齡化的趨勢。城市里的貧民窟能為城市帶來充足的勞動力,城市里的機遇更多,幫助人們擺脫貧困、變得富有。
第三部分
說完了城市化,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充滿爭議的工具:核電。
作者是堅定的核電支持者,在對待核電這個問題上,他覺得應該保持“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使用核電雖然有風險,但它總比干看著氣候變化要好。作者的一個朋友曾經極力反對核電,可后來逐漸改變了看法,什么原因呢?他歸結為兩樣東西起了作用:一個是基荷電力,另一個是生態足跡。這兩個概念我們分別解釋一下:
基荷電力,基礎的基,電荷的荷,是指能夠滿足數百萬用戶用電需要的、最低額度的電力,而且,這種電力要非常穩定連貫、晝夜不停地持續提供電力。目前,基荷電力只有三種來源:化石燃料、水力和核能。雖然風能和太陽能都非常好,你可能也聽說過它們非常環保,但它們無法成為基荷電力,因為它們是間斷性的,只能當發電的配角。
那什么是生態足跡呢?就是看哪種能源哪個更環保高效,生態足跡越小,能源就越環保。比如說,核電廠占地小、效率高。一座生產 1000 兆瓦的核電廠占地大概是0.3平方英里,而同等的風力發電廠需要的土地大概是核電站的 600 倍。另外,從能源產生的廢棄物來看,核電積累的廢料體積很小,會被小心處理、還有人監控。而煤炭發電產生大量固體廢物和二氧化碳,產生的危害卻還不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
從這兩點來看,核電不僅是很好的基荷電力,而且還對環境很友好。有人可能會反問,你怎么不說一旦核泄漏,會帶來多大的環境污染、對人類造成多大的傷害呢?作者解釋說,人們對核輻射的恐懼,反而比核輻射對身體健康的威脅更大,核泄漏帶給我們的教訓是雙面的:一方面我們要學會小心運用,防止泄露;另一方面,不要隨便對什么東西都恐懼。這些年來,人們為降低核事故風險已經下了很多工夫,新的核電站相對安全。如果從事故發生的概率上看,人們平時因為各種意外事故死亡的概率,遠遠高于因為核輻射而死亡的概率。而且作者說,運用在醫療領域的核輻射還救治了無數病人,這些病人接受的核輻射量大多都超過了在核電行業所允許的核輻射量。比如說,美國環保局就認為,所有輻射都是有害的,所以他們就規定了一個,核電站附近居民每年接受核輻射的最高標準。但是作者在書中說,如果你去拍了一次CT,接受到的輻射量就是這個最高標準的 66 倍。
盡管如此,還是有環保人士擔心,任何核輻射都會傷害人類和其他生物,甚至還會滲入地下,如果不能在未來至少一萬年時間,甚至更久的時間里完全封存核廢料里的放射性物質,就不應該修建核電站。對此,作者反駁說,未來人類科技的發展速度會非常快,比現在強大很多倍,我們不應當預估未來人們的需求或能力。那時候的人類有更值得擔心的東西,而不是核輻射。多年之后,棘手的問題不是變得更棘手,而是慢慢就消失了。而且,核廢料本身有個特征,就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毒性。核廢料處置問題不應該再是宇宙級難題,而核電這種零碳的發電方式有希望會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主要解決方案。
這就是作者對于第二個工具“核電”的說明,他認為,與核電帶來的威脅相比,它所帶來的好處更多,是一種穩定、潔凈的能源,人們用不著過于恐慌核泄漏事件,新的核電設備被修建得更加安全、監控方式也更加嚴密。我們在小心地處理核廢料的同時,也要對后代保持信心,未來人類很可能不再像現在這樣擔心核輻射。
第四部分
無論是城市化還是核電,人們其實對它們已經不陌生了,下面要談到的第三個工具“轉基因”對很多人來說卻是個陌生的領域。有人可能說,不陌生我知道轉基因,我去買豆油、買蔬菜的時候都會買“非轉基因”的那種。可是作者認為,這就是人們對轉基因不熟悉才會有的想法,人們并沒有深入了解它背后的科學原理,越是陌生事物,接受起來越需要時間。我們來聽一下作者是怎么解釋的。
作者本人是學生物的,他有點吃驚為什么會有人如此反對轉基因。如果人們是害怕基因在不同物體之間轉移的話,那擔心實在是多余了。因為基因一直以來就是可以互換的,特別是微生物的基因。在微生物領域,基因轉移的現象非常普遍,分為“垂直”和“水平”兩類,垂直的基因轉移我們很容易理解,就是把基因傳遞給自己的后代。但是水平的基因轉移超乎人類的想象,可以通過各種傳播途徑,在不同種類和生命形態之間自由交換。
作者打個了比方,這就好比一個人在大街上,僅僅和另外一個金色頭發的人擦肩而過,這個人就瞬間獲得了金色頭發的基因代碼,也有可能同時獲得藍眼睛、高鼻子等其他幾個新鮮的基因,一旦獲得,這個人就能把這些基因傳給下一代。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微生物基因的水平轉移就是這么快速而且神奇!所以你看,基因轉移并不是人類創造的行為,而是微生物天生具備的能力,生物進化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混亂。
正因為知道這些內容,作者和其他一些生物學家都表示對轉基因不驚慌,人類農業里各種植物的雜交也是司空見慣的,用專業術語來解釋雜交,就叫“基因改造”,其實就是把某個優良品種A和另外一個優良品種B雜交在一起,產生一個具有雙邊優良性狀的后代C。而轉基因的概念則是通過人為干預,找關系很遠的兩種生物,從其中一種生物A里提取需要的特定基因,放到另外一個生物B中進行基因重組,再從重組體中進行人工選育,獲得特定特征的個體C。
這么看來,基因改造和轉基因的目標是一樣的,甚至可以說,雜交因為沒法保證每次都能得到最優的后代C,必須雜交很多次,有時候要耗費好幾年才能成功;而轉基因一般在短時間內就能很精準地得到特定的后代C,效率要更高一些。
還有些反對轉基因的人說,轉基因違反了自然規律,破壞了生物本身自己的基因。但你看,其實自打人類開始耕作以來,農作物自身的基因組就是人類修修補補的產物,和野外的親緣種基本沒有什么相似點了。就連我們人類自己,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不同人種之間雜交的次數增多,也會出現各種進化的可能。
這時又有反對者會說,雜交是同一個物種的雜交,比如水稻和水稻、人類和人類,但轉基因呢?誰能想到把一個細菌的基因和一個動物的基因,放在一起重組會有什么恐怖的后果?作者解釋說,人們似乎有個誤解,還認為老鼠的每一個基因里面都有一只老鼠,因此將它的基因移植到其它地方就很奇怪,這樣長出來的生物就是異形。但其實,單個的基因本身沒有什么作用,三個基因組合才會生成對生物體有用的蛋白質。也就是說,基因從哪里來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基因形成了什么蛋白質。
現在在醫學領域,對基因重組技術的恐慌已經消失。科學家會把一個人類基因放到大腸桿菌里,通過轉基因改造,讓有機體產生大量人體胰島素來救治糖尿病患者,這個方法比傳統方法更安全、更低廉。在農業領域也是一樣,轉基因作物可以具有除草劑抗性和抗蟲性,不僅可以不受除草劑的影響正常生長,還不用擔心蟲害,大大提高了產量。研究還已經證明,像是轉基因玉米、棉花和大豆,實現商業化種植已經超過 5 年了,還沒發現它們可能會破壞生態的傾向。在面對饑荒時,產量高的轉基因作物能讓人們免受饑餓,讓經營市場農業的農民從破產邊緣走向富裕。
說完了這些,你是不是對轉基因更了解了?我們再來說說人們最擔心的問題:人類吃了這種轉基因產品到底會不會中毒、會不會發生異變或者貽害下一代呢?作者給了我們兩份證明:一份是 2001年,由歐洲委員會撥款支持的 80 多份科學研究報告集,一份是 2004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研究結果。它們的研究結果都是,截至到報告發布的日期為止,還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轉基因產品會對人體或環境帶來危害,也沒發現有人因為食用轉基因食物而導致中毒或者營養不良等反應。
如果你不相信報告,那么作者又補充說,正是因為人類的擔憂,讓轉基因作物從誕生以來,就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嚴格監管和調查檢驗,但數據仍然沒顯示出它們有危害。而相比于傳統食物和有機食物呢,因為它們更被人們喜歡,所以得到的監管就更寬松。從監管和調查的力度來看,轉基因作物也應該更有保障,應該更讓人放心才是。
以上就是作者對第三個工具“轉基因”的看法,他覺得基因轉移并不可怕,這在微生物圈里十分常見。轉基因比基因改造更有效率,還受到嚴格的監管,不會給人體帶來危害。轉基因技術還可以在各行各業大展身手,根據人類需求,生產出更多高效、綠色的產品。
《地球的法則》的重點內容就為你介紹完了,讓我們重新回顧這本書的要點。
作者認為,我們現在談環保,已經演化為“人類文明是否能夠延續”的問題。人類行為有可能導致自然環境惡性循環,成為氣候變化的誘發事件,也有可能引起峰值效應的發生,但自然有自我調節能力,在調節過程中,如果對人類造成了影響,我們就必須小心應對才不至于讓文明受到較大沖擊。人類不能聽從于自然變幻不定的變化規律,而是要利用城市化、核能和轉基因等有效工具去改變規律,保護自己的文明。
第一種工具是城市化。城市化能讓農村土地得到休息,給農村發展帶來機遇。因為城里人更少生育孩子,這對控制人口有很大幫助。城市里的貧民窟能為城市帶來充足的勞動力,城市里機遇更多,幫助人們擺脫貧困、變得富有。城市是一個充滿活力、創造力、重視環保的地方。
第二種工具是核電。核電是一種穩定、潔凈的能源,我們用不著過于恐慌核泄漏事件,新的核電設備被修建得更加安全、監控方式也更加嚴密。我們在小心地處理核廢料的同時,也要對后代的科技發展保持信心,未來人類很可能不再像現在這樣擔心核輻射。
第三種工具是轉基因。作者認為,基因轉移并不可怕,因為這在微生物圈里十分常見。轉基因不僅比基因改造更有效率,還受到嚴格的監管,不會給人體帶來危害。轉基因技術還可以在各行各業大展身手,根據人類需求,生產出更多高效、綠色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