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考驗的不是耐性,而是主觀能動性。
一晃2023年走到了最后一個月,每個人或許都感受到了大環境承壓之下的不易。但是年末復盤,不能一味強調困難,危機也是機遇,盡管市場趨冷,但我們還是應該看到,新趨勢紅利下,越來越多新的機會也在孕育,這也是未來新一輪發展的基礎。
然而,“未來會變好”,并不意味著熬過市場寒冬,就能迎來新一輪發展熱潮。未來需要我們自己動手開拓,正如某部漫畫中的臺詞:“只有從今天開始努力的人,明天才會到來。”
而增量創新,正是打破市場僵局的有效手段之一。
01
破局點:存量博弈不如增量創新
俗語說,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皓哥近來也愈發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舉例而言,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互聯網的產業競爭被認為已基本結束。在當時看來,許多巨頭在早期入局,像是水電煤一樣,提供了線上的“基礎設施”,牢牢占據了入口,剩下只是隨時間逐漸擴大版圖,持續跑馬圈地的過程了。
這個邏輯并無太大的問題,只是沒想到,互聯網開的是連鎖店,變化永遠不斷,字節跳動營收超越了騰訊,拼多多成為了中國市值第一的電商平臺,過去的BAT格局,漸漸無人提起。
拼多多和字節是如何超過傳統巨頭,取得成功的?用兵法來講,就是避其鋒芒,尋求增量。
字節跳動是短視頻崛起的最大受益者,并且以“信息找人”的智能推薦改變了用戶的信息獲取方式;而拼多多則抓住了淘天、京東忽略的下沉市場,以五環外超過7億新網購用戶作為根據地發展了起來,并且以工廠直供等新供應鏈組織形態,更好地以低價質優滿足用戶持續升級的消費需求。
除此之外,兩者還都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尋求新增量,比如拼多多的海外平臺Temu靠著 " 全托管 "的平臺打法," 柔性供應 " 的創新模式,在一年多時間里已經遍布北美、澳洲、歐洲、亞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說僅不到半年,拼多多月活躍購買用戶超越亞馬遜的七成。其2023年Q3財報顯示,拼多多交易服務營收 291.53 億元(其中包含海外業務),同比暴增 315%,相比之下,其他主要電商平臺,增長率不超過10%。
而字節的增量同樣來自于海外,Tiktok既將國內的智能推薦、強中臺運營等經驗復刻到國外,又深度適應了國外復雜的商業環境,在今年二季度,字節海外市場營收占比已經約為20%,TikTok月活用戶則達11億,超過國內。
由此可見,在存量博弈下的無解難題,在增量創新的視角里,往往沒那么難搞。如果說,互聯網是把所有生意再做一遍,那么增量思維,是永遠準備重新做生意,實現彎道超車。
不過皓哥還關注到包裝飲用水市場的今麥郎,也深諳此道。
02
包裝飲用水的增量時機?
某種意義上,包裝飲用水是最好的生意之一。
市場規模巨大,增長穩定,2022年銷售額已經超過2300億人民幣,2025有望突破3000億大關,而且在剛需基礎上消費頻次又高,還沒有太高技術門檻,因此其一直被稱為不會衰敗的行業。過去幾年,中國產業發展風起云涌,地產、互聯網、新能源領導者們的身家忽上忽下,只有飲用水的王者一直穩坐釣魚臺,屢次登頂首富。
只是,這樣完美的行業,也有一個小小的缺點:市場格局過于穩固
統計顯示,在整個包裝飲用水市場中,前兩名市占率之和接近50%,前五名則占據了75%的市場,且都擁有雄厚的渠道和穩定的現金流,以及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而剩下的份額,也散落于眾多根深蒂固的本地品牌當中,這樣“超穩定態”的市場格局,足以讓任何新玩家一籌莫展。
然而從增量創新的眼光來看,任何所謂穩固的市場格局,都未必不能撬一撬墻角。
縱觀包裝飲用水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從純凈水到天然水,再從天然水到礦物質水的迭代過程中,市場發展也隨之出現波動,誕生新的主要玩家。而在消費者對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的當下,中國高端瓶裝水行業銷售規模呈現逐年上漲態勢,從2014年的77.25億元上漲至2022年的近260.6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6.42%,與此同時,3元產品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顯然,當存量市場出現增量空間,那么意味著新玩家誕生的時刻又到了。而這次抓住增量創新時機的,就是今麥郎。
作為地道的民族方便面品牌,今麥郎進入飲用水行業有個先天優勢,那就是飲料和泡面在渠道、消費群體上高度趨同,方便面品牌巨頭往往也是飲料大戶。因為這個原因,今麥郎早在2006年,就入局瓶裝水市場,推出了1元的藍標純凈水,經過十多年發展,已經深入北方商店、餐飲等下沉市場終端,2023年該產品已經銷售近4億包。
顯然,藍標的增長雖穩健,但依然在存量博弈的范疇之中,發展潛力有限,無法對市場的領先者造成威脅。于是今麥郎切換經營思路,進入到了增量創新賽道。
2016年,今麥郎采用了125℃高溫瞬間熟化技術,推出了2元產品“涼白開”,開辟熟水市場。這是一次十分“反直覺”的創新。因為在眾多消費者心目中,涼白開是一種廉價飲品,即燒即得,仿佛失去了天然水、礦物質水的“高級感”,這也是之前沒人推出相應產品的原因。
但是,今麥郎看到的卻是另一面,“喝水要喝涼白開”是融入到中國漫長歷史中的健康習慣,因此其在推出了涼白開的同時,也確立了“更符合中國人的飲水習慣”的核心宣傳點,并與中國文化深度綁定,擊中了消費者的痛點。結果就是其站上了健康飲水風口,成為市場上增長最快的現象級產品。
這個時候,今麥郎開始面臨另外一個“創新者的困境”,那就是在增量市場,該如何保持領先?
03
強勢中的劣勢
巨頭的優勢在于,其不一定需要創新,只需要跟隨創新就足夠了。
這是騰訊、蘋果等公司常用的戰略,他們大多數時候,并不會采用新銳技術或者新產品,而是在新市場成熟后后發制人,也就是說,將增量創新的競爭對手拉進存量博弈,然后利用自身在品牌、渠道和成本等優勢戰勝它們。
實際上,熟水市場也面臨了類似的情況,在2016年,涼白開推出后,到2020年左右,各大品牌已經跟隨推出了同類產品,并且利用自身的資金和渠道優勢,向著市場推廣。
對此今麥郎是如何應對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尋找傳統品牌“無法克服的弱點”,其創始人范現國曾表示:“強勢當中蘊含著天然的劣勢,一定要在對手的強勢當中找他的劣勢,強勢當中的劣勢是天然的不可動的資源。”
事實上,今麥郎確實發現了存量品牌們的劣勢:正如騰訊身為巨頭,也不可能真正集中全部資源,跟字節搶奪短視頻市場一樣,傳統飲用水品牌有完善的渠道,但是也有大量成熟的產品,不可能分給熟水這個新生賽道太多資源。因此后入局的熟水產品大多數僅僅是防御性質,無法阻擋今麥郎已然筑成的品牌力、渠道力等一體化資源,將涼白開與時尚文化深度綁定,并且在深耕下沉市場的基礎上,攻占一二線城市,積極開拓面向年輕人的渠道,校園店、便利店、直營商超,從而進一步鞏固了先發優勢。
數據顯示,2019-2022年,在其他頭部品牌紛紛跟風,推出熟水產品的背景下,今麥郎依然連續四年蟬聯全國熟水品類銷量領先。其銷售額也從2017年的2.5億增長到2022年的30億。誕生出熟水市場第一個大單品,出現在了巨頭們的側翼。
包裝水市場主流消費向著3元水的躍遷還沒有結束。壹覽商業數據顯示,每個美國消費者平均每年喝掉約合80升瓶裝水,中國每人每年平均消費6.5升飲用水,消費量還不到美國的1/10,藍海依舊廣闊。因此今麥郎又推出了“高偏硅酸礦泉水”今礦,主打3元市場。至此,今麥郎布局已經覆蓋高中低端,3元今礦、2元涼白開、1元藍標“三支箭”齊發,成為了飲用水市場的重要玩家。
在過去幾年,隨著消費者的日益理性,很多趁著新消費而崛起,產品卻華而不實的品牌倒下,然而與此同時,堅持低價高質的蜂花護發素、立白洗衣粉、冷酸靈牙膏等傳統國貨,突然被“潑天富貴”撞到腰,蜜雪冰城、瑞幸咖啡等新品牌,也在市場下行的情況下,鞏固了領先優勢。由此可見,國產品牌向上走的趨勢,依然不會改變。
畢竟,大國崛起的重要動力之一,就是代表本土先進生產力的企業崛起,進而向著全球產業擴張,因此在華為、字節跳動、拼多多挑戰科技互聯網領域的制高點,比亞迪、寧德時代做新能源領域巨頭的同時,民族消費品牌的中堅力量,也終究還是要沖擊更廣闊的市場。而今麥郎正在以民族自信+文化沉淀孕育出的增量打法,試圖開辟一條更扎實的發展道路。
不想做全球巨頭的企業,不算好的民族品牌。
作者:錢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