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一流大學紛紛建立醫學院校或醫學專業的舉措對我國臨床醫生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作用依然有限。
籌建醫學院成潮流 眼下,國內各家高校流行起辦一件事——籌建醫學院。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教授葛均波也注意到這個現象,今年兩會上,他帶去的一份提案中,就以“新建醫學院校和擴大招生”“加強監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等為主題詞,提出“關于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滿足醫療機構人才需求”的提案。 2017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強調醫教協同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基礎寬厚、臨床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和支撐機制,并鼓勵中央部門所屬醫學院校適度擴招。
在此背景下,各大學紛紛著手建立或擬建醫學院校。據統計,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已有近32所已建立或正在籌建醫學院。
“作為一名醫療界政協代表和多年扎身于臨床一線的醫生,我對高校集中建立醫學院和擴充招生的舉措非常關注:一方面,我期待越來越多的高校為我國醫學事業輸送優質的醫療人才;
另一方面:我擔心醫學院校的紛紛建立以及醫學院校的不斷擴招只注重培養醫療從業人員的數量培養,而忽略了對于醫學生的深層次培養和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葛均波委員談到。 葛均波委員調研發現,我國已有140多所醫學院(不含中醫院校),每年招生人數已經突破60萬人,醫學本專科畢業生也已超過50萬人。而目前醫療機構每年招收醫學本專科畢業生人數不足五成。
他分析,輸出端與需求端存在嚴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醫學教育作為精英教育,僅靠地方醫學院、民辦醫學高校擴招、提升數量,并不能很好地兼顧質量,其醫學專業本專科畢業很難達到醫療機構用人要求。
?醫學生培訓質量如何保證 那么,新建醫學院校或醫學專業能否解決這一問題?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在原有985、211工程高校的基礎上,確立了42所一流大學和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為獲得科研經費的快速增長、增強學術能力、提高學校的社會聲譽,許多高校開始加速醫科布局。 “一流大學紛紛建立醫學院校或醫學專業的舉措對我國臨床醫生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作用依然有限。”葛均波委員分析道,一流大學招生名額十分有限,且更多是為了培養更多復合型、跨學科醫學人才,
因此,僅靠新建醫學院校或醫學專業也難從根本上解決醫療機構所需臨床人才緊缺這一難題。 專家提三點建議 面對現有問題,他提出三點建議:
1.緊跟我國臨床人才需求,醫學院校招生應量體裁衣。 建議教育部、衛健委從醫療機構的根本需求出發,加強監管,建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與醫療行業人才需求的供需平衡機制。 比如,根據每年全國和各地區醫療人才需求及醫學教育資源統計狀況,合理調整各區域醫學院校招生規模及結構,對醫療人才緊缺、辦學實力較強的醫學院校鼓勵擴充招生,保證區域性醫療人才需求;對醫學專業招生規模過大或教育資源不能滿足現有培養規模的地區和高等醫學院校,適當調減招生規模,保證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教學質量。
2.一流大學建立醫學院或醫學專業應充分考慮醫療機構所需。 考慮到我國醫療機構醫學人才匱乏的現實,建議一流大學在辦學時積極響應國家對中央部門所屬院校適當擴招的號召,充分發揮其財政資源、學術硬實力、社會聲譽等優勢,積極開設臨床醫學等臨床應用對口專業,為醫療機構培養更多臨床型醫學人才,幫助解決目前因專業要求不對等而造成的醫療人才供給端與需求端銜接不暢的問題。 3.建立更合理的階段性培養機制,從根本上提升我國醫療人才質量。 加大醫學院校的改革力度,使其深入貫徹《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深化院校培養,并與畢業后教育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