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前言
本月初(6.6)易仁永澄老師在個人博客上發表了一篇關于個人成長的博文《個人成長的6條元規范》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2768,首次提出個人成長領域的6條元規范,并且在接下來的習慣養成活動#海比特訓練營(初級)#中帶領幸福進化俱樂部的小伙伴們實踐了這些元規范。我認為這些元規范是個人成長中的“道”,言簡意深,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不斷在實踐中認識和理解并指導和應用于新的實踐。本文是本人將自己對6條元規范的初步的粗淺理解和過往的實踐以及曾經的認識和實踐誤區梳理出來,供自己將來回顧,也供他人參考。
一、元規范的個人理解
1、概念
1.1 什么是元規范?
原文這樣解釋:
解釋:什么是元規范?1976年,心理學家弗拉威爾提出元認知的概念,主要指反應或調解認知活動的任意方面的知識或認知活動。所以,我們可以把元認知理解為認知的認知。那么,借用元認知的這個概念,確定出元規范的定義:元規范就是規范的規范。
小生老師在解讀文章《【解讀元規范】之一-積極主動》http://www.lxweimin.com/p/ec665811a996中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元規范是規范中“憲法”。我理解元規范就是成長之“道”,是個人成長領域規范、標準知識的根基,是行動的指南,是認識的本源,是習慣的習慣(元習慣)。
1.2 6條元規范從哪兒來?
文章中提到兩點:①從作者長期個人成長領域的實踐中來,符合學科知識的“最小”原則②從個體以及個體與環境的關系中得來,6條元規范之間關系已經打通。
1.3 6條元規范具體包括哪些?
包括:積極主動、刻意訓練、作品聲音、利他主義、同儕力量、本質導向
關于個人的規范有:積極主動、刻意訓練、作品聲音,
關于和環境關系的有:利他主義、同儕力量,
同時適用于個人和與環境關系的:本質導向。
1.4 元規范的用途(價值)
文章中提出是“為了幫助幸福進化俱樂部的Up+更好地成長”,其實這些規范具有廣泛性、通用性,適用于所有人,所有事,是個人成長之“道”,是人生幸福的哲學。元規范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2、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經典著作中提到第一個習慣,書中提到主動是人性的本質“人性最根本的原則,即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積極主動的定義包括兩層含義“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為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辈┛椭刑岬椒e極主動是“成長者的第一個元規范”,是最基本的元規范,與其他元規范存在密切聯系。博客把積極主動衍生出四層含義:意愿、資源、選擇權、自我決定。
個人理解:
①意愿就是“我想要做”,是做事的先決條件,是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發揮選擇自由的基礎。要做到意愿這個層次,需要運用人類的天賦之一“獨立意志”,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對于個人成長,可問自己幾個問題:我為什么要做改變(現狀和目標之間的差距)?改變后對自己有什么價值(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改變后對他人有什么價值(他人會對自己怎么看,從中會有哪些益處)?
②資源就是“我能做“,是自己擁有的外界和內在條件。人們做事能否成功,目標能否達成,往往受制于外界和自身的客觀條件限制,客觀的分析自己的資源,有利于做出切實可行的選擇,就如那句名言:做自己能夠做的,而不是想做的。以往我認為每個人資源是有限的,個人成功與否很大部分是取決于自己的人脈關系,有時很羨慕哪些平臺好,資源多的人,抱怨自己沒有出生在條件好的家庭,沒有進更好的單位,沒有擁有更優秀的妻子和朋友。當我加入俱樂部后,對資源的認識有了改變,永澄老師給俱樂部中小伙伴的一個信念是:其實每個人的資源都是充足的,只要想要就說出來,說出來資源就會到你的身邊。我理解是指人應該有營造有利外在環境的積極性,有創造條件的責任感。
③選擇權就是”我如何做“,是在刺激和回應之間有選擇的自由。面對刺激我們是選擇消極被動還是積極主動,完全取決于自己,效果也有天壤之別。選擇消極被動是放棄選擇的自由,被外界環境或條件控制,表現為易受外界環境影響,逆來順受、得過且過、被動應付,結果是自己成為環境或別人的奴隸,個人發展受阻,受制于人,一事無成,就像一個沒有免疫力(免疫缺陷)的人,遇到一點細菌或病毒都可能使他患病甚至要了他的命。選擇積極主動是人能按照自己選定的價值觀,針對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還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表現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風吹雨打,我自閑庭信步,結果是不但自己成長快速,事業有成,實現自身價值,而且能影響周圍的人,改變小環境。永澄老師常說的一句名言:你設定的標準,決定了你的人生!
④自我決定就是”我為何做“,是做事的動機。動機分為內部和外部動機兩種。內部動機最重要。海比特訓練營就是讓大家根據內在動機設定屬于自己的核心習慣。博客中建議大家“按照積極主動的要求來對自我進行決定,并幫助自己實現自己想要達成的樣子”
總之,積極主動不僅是行動上,更上心態上的主動,是一種對自我的高度責任感,是其他元規范的基礎。
3、刻意訓練
刻意訓練的定義和目的,博客中提出“刻意訓練就是能力提升中最小化的訓練方式??桃庥柧毜哪康木褪亲尶只艆^變成學習區,讓學習區變成舒適區。”
刻意訓練的關鍵要素,博客中提出5條:精細分解、放慢速度、重復訓練、強化反饋、拒絕自動完成。
個人理解:
①精細分解:是將整個技能分解成一個個小的動作環節,并針對每個動作環節進行強化訓練。小生老師在解讀文章《【解讀元規范】之二-刻意訓練》http://www.lxweimin.com/p/204f43befa29中以體育運動和武術舉例,形象的說明了精細分解與實戰的區別。醫學技能培訓中也常常用到精細分解,如練習心肺復蘇時,老師會把整個過程分解成不同的小的動作如:觀察環境、觀察病人意識、找到心臟按壓位置并施行按壓、打開病人氣道并施行人工呼吸,分別演示,大家跟著一步步重復練習,最后再串聯成一套連貫動作。
②放慢速度:刻意訓練中需要精細分解每個環節,每次訓練只針對一個環節訓練,必然會花費大量時間,看似放慢了速度,但一旦將每個動作練熟后,整體技能必將提升,效率會越來越高,速度會越來快。博客中將刻意訓練比喻成火箭發射,開始10千米的高空時需要耗費一節燃料,而到了更高的高度,基本上就不用耗費燃料了。永澄老師曾說他曾用幾個月的時間讀一本書,看似很慢,但為以后的閱讀能力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幸福進化俱樂部內流行一句話:慢慢來,持續做,慢就是快。
③重復訓練:是反復訓練一個技能動作,目的是為了盡可能精準地體驗、感知該技能環節的所有細節。俗話說:熟能生巧,說的就是重復訓練能帶來的質的提升。中學課文《賣油翁》講述就是一個重復訓練而使技能達到爐火純青地步的故事。當然這里的重復訓練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重復,而是主動的用心的重復。
④強化反饋:是有意識強化體驗、覺察并給出反饋。刻意訓練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持續改進的過程,反饋是對訓練結果的回顧,讓我們不斷做出調整、改進,強化反饋是持續精進,掌握精通的基礎。管理上常用PDCA模型中的C(check)就是檢查反饋。
⑤拒絕自動完成:自動完成,是一種偷懶的心態,是小我面對困難時的放棄退縮、降低標準。要做到拒絕自動完成,需要保持自律感,對刻意訓練選擇高標準,還要保持警覺心態,提升自我覺察能力。我背單詞和背書時有時會自動完成,認為自己已經會背了,但合上書,卻發現腦子里還很模糊。
4、作品聲音
博客首先提出一個觀點:影響力>注意力。然后提出提升影響力的很好手段是:作品聲音元規范。關于這項規范包括4點:先想后做,成果導向,作品效應。
個人理解:
①影響力>注意力?,F代社會是一個注意力消費時代,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舊媒體為吸引人們眼球,各出奇招,各顯神通,論壇、博客、微信公眾號涌現各種標題黨,網絡上各種網紅、各類寫手、各種社群層出不窮,但是消遣式的膚淺的各類資訊,很快會被人們忘記,一夜成名的網紅或靠炒作出名的明星或靠滿足人們低級趣味的所謂作家、寫手很快就銷聲匿跡。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還是有價值的作品和內容。大浪淘沙顯真金,內容為王。注意力是一時的喧囂,影響力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②先想后做。就是做事情之前先搞清概念,明確目的、目標,避免盲動。就如博客所說“目的不清、標準不定,這樣不穩定的成長很難帶來成果?!焙1忍赜柧殸I(初級)在第一天和以后的每天課程訓練開始之前都要讓大家先明確本次課的目的、目標、概念,目標越清晰,動力越足,效果越好。博客對于做事情之前思考方案給出了PORT(purpose-objective-result-task,目的、目標、成果、任務)模型和復雜任務分解方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永澄老師的博客相關文章。
③成果導向。成果導向也可稱為結果導向,是指做事情要以終為始,產出成果。成果導向有兩個層次:做到底(做完)、產生成果。做到底,是做事情首先要堅持做完,先完成,再完美。我以前就因為完美主義,導致很多事情和計劃半途而廢或者一再拖延。能夠養成做到底的習慣以后,可以不斷向新的高度-出成果甚至出作品邁進。
④作品效應。個人感覺這個層次是最高的層次,在社會上和在行業內真正能夠引起他人尊敬,具有很高威望的人都是不斷給出高質量作品(論文、著作、影視作品等)的人。行業內的牛人是靠實打實的成果來奠定自己的位置的。
總之作品聲音元規范包括四個連續的遞增的過程:想清楚、做到底、出成果、有作品。不要期待一步完美,一蹴而就,高手是一步步煉成的,與其羨慕別人,不讓踏踏實實走好自己每一步,安靜而支持的投入。
5、利他主義
關于利他主義元規范,博客提出包括6條內容:我能為你做點什么、照亮盲區、用絕對坐標溝通、一次性交流、避免甲方思維、認真提問。
個人理解:
①為什么要利他?因為利他就是利己,利他主義對應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雙贏思維,是取得公眾領域成功的基礎。正如博客中所說“幫助他人實現價值的過程就是自身價值得以實現的最佳途徑”。小生老師在解讀這條元規范是也說:利他是人類社會的本質。我覺得利他雙贏是大到國家間外交,小到朋友間相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一個現代社會人的基本素養。
②怎樣利他?要從行為上體現。具體就是上面說的6條內容。個人體會比較深的是照亮盲區(學會搜索)、用絕對坐標溝通(站在聽者的角度談問題,具體可參考俱樂部的各種提問模板)、一次性交流(用一段完整的話表達)。
總之,利他主義是個人和環境關系中最重要的原則,是社會化活動中一個人修養的體現,是實現自身價值的唯一途徑。
6、同儕力量
①什么是同儕力量?同儕,在博客中給出的定義是指和自己志趣差不多的同輩 、伙伴。我的理解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也可以是虛擬網絡上的。因為志同道合,所以溝通成本最低,產出效能最高。
同儕力量類似于以前人們常說的集體力量或團隊力量,但還是有區別的,同儕力量更具指代性。同儕力量的具體內涵,博客中給出了4點內容:導師指引、成長小圈子、榜樣力量、社群策展。這些內容在幸福進化俱樂部組織的活動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3721活動、海比特訓練營活動,都是導師和運維組指導并定期答疑,參加活動的小伙伴們組成一個個小組,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以前的老學員可以通過輸出作品,具體指導成為大家的榜樣,也可以參加運維組,組織活動,幫助新人生長的同時,自己更快的成長。
②為什么要使用同儕力量?博客中提出在現代的社會化學習時代“社會化學習的效用就是同儕力量”“使用同儕力量,可以獲得團體的身份定位、彼此的承擔和支持、擁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獲得積極正向的影響、創造更大的成功感并擁有內心的力量,這些優勢一個人是得不到的!”。小生老師在解讀這條元規范時說同儕力量的好處是:能量集合、不同視角、經驗疊加。
總之,用俱樂部常說的一句話表達就是: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7、本質導向
①什么是本質導向?是指做事情要抓本質(要事第一),思考問題要看本質(站在價值角度思考)。博客中以個人成長的本質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如果抓住了成長的本質——個人價值積累的過程,那么,所有和成長有關的話題都有了出發點。陽志平老師曾經定義過學科的三要素:最小問題、核心話語體系、二級推演體系,如果站在本質導向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成長就是最小問題、核心話語體系應該是價值,二級推演體系就是和價值有關的各種事項!
具體怎樣做,博客給出的5條方案:站在價值的角度思考、要事優先、抓手思維、謹慎吃藥、不滿足于有效性。博客中還列出了一些抓本質的工具如What提問工具、五個Why、結構性思維,并且建議大家多往外在世界的內在根基走走,不要停留于表面枝葉。
②為什么要用本質導向?本質導向有什么意義?對個人成長領域來說,博客中提到“成長就是這樣,我們并不是要做簡單或者困難的,而是要做重要的,本質導向就是最重要的”?!皞€人成長和價值有關……掌握了價值的要義和不同層次的策略,試錯的成功性就會大幅度提高,對應消耗的時間就會不斷減少。”小生老師解讀這條規范時說:本質導向是最高效、最徹底、最廣泛的規范。
二、元規范的過往實踐
我以前沒認識到6條元規范時,也曾無意識的應用過元規范,但更多的是認識和實踐的誤區(掉“坑”),更多的是教訓,詳見下面第三條。我有意識的應用元規范是從參加3721活動和打倒紙老虎答疑會,特別是參加海比特訓練營開始。海比特訓練營共進行了5天,7次分享會,我每次都堅持參加了(積極主動)并且及時寫出感受,注冊了簡書并輸出文章(作品聲音、利他主義),從開始的找伙伴組隊報名,相互鼓勵,到每次認真聽導師講課,到后來的大膽向高手求助、加微信好友,學習他們的分享文章,深切體會到了同儕力量。我在活動中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習慣(早睡早起),找到了目標和內在動機,并開始每天打卡,短期內投入120%的努力(刻意訓練)。我在活動中學會了用本質導向來分析現狀和問題,站在價值的角度看待習慣養成和自我管理,并且在工作、學習和教學中開始應用。
下面是我參加海比特訓練營的輸出文章
“好習慣,為啥你總是不能堅持”分享會主要內容和感受http://www.lxweimin.com/p/ea711fe95946
#海比特訓練營#第1天課程筆記及答疑http://www.lxweimin.com/p/737fe9969c91
#海比特訓練營#第2天課程筆記及答疑http://www.lxweimin.com/p/24c2d97b08a6
#海比特訓練營#第3天課程筆記及答疑http://www.lxweimin.com/p/f53586afce99
#海比特訓練營#第4天課程-計劃 筆記及答疑http://www.lxweimin.com/p/9e26bf1ad6eb
#海比特訓練營#第5天課程-啟程 筆記及答疑http://www.lxweimin.com/p/12e2805bbec0
啟程,我們一起同行-【海比特訓練營】結營感受http://www.lxweimin.com/p/2393bd6a821a
海比特訓練營(初級)結營會筆記及感受http://www.lxweimin.com/p/d1db32037a94
三、那些曾經掉過的“坑”
我曾經是個重度的自卑癥和拖延癥患者,在成長的道路上掉過無數大“坑”內。我曾說:我的成長經驗多數是從以往的教訓中得來的。下面列出一些我曾掉過的大“坑”,供后來者借鑒,避免走彎路。
①第1個大“坑”:消極被動,自卑。因為從小的自卑,學習上被動地自學,在學校不敢問老師、同學問題,不會的問題多是自己想,耗費了很多時間,有時別人只需要一點就通的問題,我要想很長時間才能明白。參加工作后,因為消極被動,曾錯過很多發展機遇,以至于上班多年仍是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員(執行者)。因為消極應付,不會拒絕別人,常常替被人做事,幫忙,把時間耗費在對自己無意義的事情上,不重視對自己的承諾,自己的事情,重要的事情總是拖到最后,不重視對家人的承諾,長期忽視了親情的投入。
②第2個大“坑”:做事不能善始善終,常常半途而廢。從習慣養成,到列計劃、執行計劃,常常只有三分鐘熱度,不能堅持做完,更別說出成果、出作品了。記得高中一位班主任曾給我們說他的座右銘是:做什么事,不做則已,做則要做好。做好一則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二則自己的價值會得到承認?,F在看這不就是作品聲音元規范嘛!做事不能僅憑打雞血的三分鐘熱度,靠意志只能開始而不能持久。
③第3個大“坑”:有點倔強,只知埋頭苦干,不知抬頭思考。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只知低頭拉車,不知抬頭看路。結果是有時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到南墻不回頭。
④第4個大“坑”:有點孤僻,不重視同儕力量,喜歡單打獨斗。工作中,我喜歡自己一個人面面俱到,事必躬親地干,不會也不愿分配別人干活,結果是自己累得夠嗆,別人得不到鍛煉。
⑤第5個大“坑”:做事不喜歡動腦子,看問題表面化,過于糾結細枝末節。高中時就有一位諍友提到過我的這個缺點。表現在學習和工作中就是做事不能要事優先,易受環境干擾而中斷或轉移,工作效率低下。我現在想一則是我習慣了消極被動,二則是做事沒有抓本質。
⑥第6個大“坑”:完美主義,行動力差。因為完美主義,常常拖延。表現為想的多,做的少;學的多,實踐少。永澄老師曾說過:知道做不到,不如不知道。我以往熱衷于收集各種文獻、電子書,卻很少看文獻,看書;熱衷于逛論壇,看QQ、刷微信,聽各種講座,卻很少回顧,很少實踐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