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來是為了打發時間借來的一本《無聲告白》,卻意外的好看。希望自己能融入環境卻一直格格不入的中國血統的男孩,討厭成為母親那樣的家庭主婦一直努力想成為醫生的女孩,這兩個人,是兩類人的縮影,一種害怕不一樣,一種害怕一樣。他們相遇的時候,瑪麗琳正在朝著成為一名醫生穩步前進,而詹姆斯是她的教授,這個看起來就與周圍完全不一樣的黑發男人讓她動心了。他們走到了一起,瑪麗琳不顧母親的警告和詹姆斯結婚,她以為自己只是暫時告別學校,卻不知道她已經再也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種族,人生選擇,這兩種問題交雜時已經足夠復雜,但作者居然還能繼續拓展寫出了更多的問題。對于自我意識的不確定,多子女家庭的不和諧,走入歧途的夫婦,壓抑自己情感的不良少年,種種感情,一開始都隱藏著,但隨著對于莉迪亞的死亡的探究,這些問題都漸漸浮出水面,它們彼此交織成一張巨大的網,作者娓娓道來,不刻意揪出,也不匆匆帶過,這種敘事是極有條理的同時并不刻板,就像你在看一張蒙塵的巨大照片,隨著你親自擦拭去灰塵,一個故事也就逐漸展現在你眼前。
莉迪亞的死亡首先打破了這個看似和諧的家庭的穩定,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一股腦寄托在大女兒身上的母親精神幾乎崩潰,她寧愿相信莉迪亞是被害也不愿相信她是自殺的可能,她的莉迪亞是完美的,學業優異,未來光明,從來沒讓她失望。詹姆斯作為一向以女兒為傲的父親,最不能接受的是在調查女兒失蹤時發現的莉迪亞幾乎沒有朋友,因為他自己的童年就是被周圍人排擠,他在這片土地上從來就沒有歸屬感,這個男人在遭遇變故后更加孤獨,也更加迷茫麻木,他被自己黑發的華裔女助教吸引,在女兒葬禮后出軌。哥哥內斯已經收到哈佛大學的通知書,妹妹的死亡讓他飽受折磨,他們一直共同承受著這個家庭的壓力,他是唯一知道妹妹承擔了多少艱辛去維持這個家庭的人。他懷疑妹妹的死亡和不良少年杰克有關。最小的孩子漢娜一直是最不受關注的孩子,她沒什么存在感,怯懦的躲在哥哥姐姐背后,希望得到關注,她對這個家庭復雜的過去一無所知,但卻發現了姐姐死亡原因的蛛絲馬跡。杰克是一個看起來放蕩的不良少年,卻對內斯隱瞞了十幾年自己真實的心意。
內斯像他父親一樣敏感孤僻,在父親的推動下第一次參與游泳池里孩子的游戲,卻被捉弄侮辱,杰克向他伸出了手,但他認為他和那些人一樣不過是在嘲諷他的不一樣,所以拒絕了他。第二次,母親的突然離去,內斯惶恐不安,杰克是想安慰他的,遞上心愛的糖果,企圖用自己在單親家庭長大的事實安慰他,卻戳中內斯痛處,內斯不愿承認可能會失去母親,所以他吐出了糖果,推開了杰克伸出的手。我猜杰克大概不止做過這幾次嘗試,奈何孩提時代他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友好,內斯又太過敏感,內斯甚至討厭他,這個事實讓杰克止步了。我忍不住的猜想,杰克會不會一直默默關注內斯呢?杰克張揚而受歡迎,是否也曾暗地里為內斯擋去了一些麻煩,這種感情是不是從最初的友善與好奇在十幾年的漫長歲月里慢慢發酵成愛。內斯是不一樣的,他不同于詹姆斯,詹姆斯的獨特更類似于一種不得已的偽裝,只要給他機會,他就會迫不及待投入人群。在詹姆斯一家中,內斯是真正選擇了自己人生道路的人,或許是因為莉迪亞占去了父母大部分注意,他得不到那么多愛,也不會像莉迪亞那樣感到窒息。他愛天文,所以學天文。內斯遠比詹姆斯勇敢,他沒有逃避,詹姆斯甚至逃離了家庭。內斯曾經將莉迪亞推下水,但他又跳下去將他救起來,一念之間,他已經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選擇。那么內斯真的討厭杰克嗎?我覺得那至少不是厭惡。他只是不敢相信,不敢相信他的好意,這一點上,內斯是怯懦的,他害怕受到嘲弄,寧愿將自己與人群隔離開。誰都不接近,也就誰都不能傷害他。
莉迪亞是自己選擇下水的,她的溺水我覺得不是單純的自殺,內斯的離開是她情感崩潰的導火索,而杰克的坦白則是最后一根稻草,她忽然發現自己活著只是為了父母的期望,而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破不立,她想要解脫。內斯曾將她從水中救起,他懷抱的溫暖成了她在這個家里小心翼翼支持下去的莫大慰藉,那讓她知道她不是一個人。而這一次,她選擇自己游上岸。如果可以游上岸,一切就重新開始。而如果不能,死亡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改變。莉迪亞這么選擇了,她是在賭,雖然沒有成功,但她對過去十幾年的那種為了別人的期望而活著的生活說了不。正是她的死亡讓詹姆斯,瑪麗琳,內斯,漢娜真正醒悟了生活的意義,他們決定向前走,記得莉迪亞,但不再將愛作為負擔。
如果莉迪亞游上了岸,結局大概就圓滿了。但誰知道如果不是莉迪亞的死亡終結了一切,還有沒有新的開始。
孤獨和苦難是一生中甩不干凈的沙粒,而我們拼盡全力也不過只是想找到真正的自己。擁有過繁花,也會踏過苔蘚。
只是希望杰克沒有白愛十幾年。這一次,該大膽說出來了,無聲告白,如果對方不懂,又何必固執沉默? 不管內斯接不接受,知道被默默愛著,總歸是件溫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