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三夏麥收
? ? ? ? 來到馬范橋不到一個月就進入了麥收季節,五黃六月正是農村三夏緊張的時候,夏收、夏種、夏管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麥子成熟后掌握收割的時機很重要,收的早了麥子還沒有完全成熟,籽粒就不飽滿會減產。晚了麥穗炸籽全都落到地里就收不回來了,隊長每天都要巡視麥田掌握麥情,決定哪塊地何時開鐮。
? ? ? ? 一眼望不到邊的麥田,金燦燦的麥穗隨風波動,麥浪滾滾閃著金光,大地的空氣里充滿了成熟了的麥香味。收麥的時節一到,布谷鳥就開始叫了,催促著人們趕快收割。其實在我們那里還有一種鳥,也是在麥收的季節來到,它在天還是黑沉沉的后半夜就開始叫了,鳥叫的聲音極為凄厲,當我們聽到它“翅兒嚓”的聲音就會起床,我只聽到過這種鳥的聲音卻從不知道長得什么樣,村里人叫它“翅不嚓”。
? ? ? ? 天還沒亮,收割的人們就來到了田頭,時間催促著我們不敢有任何耽擱,那時候沒有收割機,割麥子對我來說是最苦的活了,望著一眼望不到邊的麥壟,彎腰一天都割不到頭,佝僂著腰疼的直不起來,麥芒扎的胳膊上身上滿是紅點,我蹲著跪著在地上拼命的往前趕,怎么也趕不上別人,不管是小姑娘老太太還是小伙子老大爺,解放前我們村里有到山西當麥客的傳統,割麥子是強項。隊里割麥子的高手動作舒展流暢,只見他彎腰弓背,左手把麥稈齊刷刷的攬入懷里,右手的鐮刀揮出弧形曲線一掃而過,一抱麥子便躺倒在腳下,讓我贊嘆不已卻學不來也很難持續做下去。
? ? ? ? 后來我學會了搧麥,那是平原地區一種專門收割大面積麥田的方法,一把近一米長二寸寬薄薄的刀片,安裝在竹編的大孔倒扇形簸箕狀扁筐口上,上面還安裝了木制的把手和繩子拉手,右手握住扁筐下端向上伸出的把柄,左手握著連接竹筐的兩根繩子,搧麥時甩開雙臂,掄動起來,將搧刀掄圓了推向麥子,成片的麥子割倒在簸箕形扁筐里,一次可以搧掉將近兩米寬一尺多厚的麥子,使用搧刀的人后面要跟著一個很大的網包,搧麥人順勢推拉起扁筐將割下的麥子倒入網包里,整個動作一氣呵成,收割效率很高對體能要求也極高,既需要力氣又需要技術,是男性棒勞力干的活,隊里能勝任此項農活的勞動力不多。網包是一個直徑一米五左右的大柳木圈,兩根圍成半圓形的柳木桿平行連接在上面的大柳木圈上,是網包的兩條腿,麻繩編織的大網兜邊緣和柳木圈用繩子穿在一起,一個人拖著網包,跟在掄刀人的身后,并要把倒進網包里的麥稈整理放齊。前邊人進一步,后邊人跟一步,兩人配合,好像一個收割機。裝滿了麥子的網包很重,如果拖包人不能及時跟上,搧刀就可能砍到他身上,還挺危險的。以后每年麥收我都會去搧麥,累是累的厲害,可不像用鐮刀割麥子彎腰勾背窩曲得慌。然而搧刀也有致命缺點,它只適合長勢一般的麥田收割,麥子長勢太密阻力太大就搧不動了。
? ? ? ? 地里的麥子割倒了,一堆堆的等著裝車運回去打場。這也是要搶時間的,雨淋了麥子會發芽,曬久了麥穗會炸籽,這是一場時間爭奪戰。傳統農業靠天吃飯,一場風一場雨,成熟的麥子就爛在了地里,糧食進不了倉就還不是自己的。運麥子主要是靠各種車輛,一種是社員家里的平車,再就是隊里的馬車,我們隊里只有一輛馬車,大隊的一輛東方紅40拖拉機也會輪流到各隊幫忙。要多拉快跑不管是大車小車超載是很正常的事,裝車碼垛也是個技術活,車裝的是否穩固非常關鍵,一輛小平車上都要堆碼起近三米高的麥垛,扎成捆的麥子一層層的碼垛起來,最后用繩子把車剎緊。馬車上的麥垛更要有四米多高,裝車不光是外觀要整齊,重心要穩,麥稈要打散交錯壓合,要不然出不了多遠就會麥垛滑塌人仰馬翻。裝車用的工具是桑杈,那是用桑樹專門培育加工的一種農具,一根木柄上長出三根長長的彎齒,翻動碼垛秸稈非常方便。我身高力大,主要就是跟著馬車裝車卸車,挑起數十斤重的麥秸稈頂上四五米高的麥垛頂很費力氣。
? ? ? ? 收完了麥子就要搶時間種秋莊稼了,老話說:春爭日,夏爭時,五黃六月爭回耬。意思是夏播作物種得越早,收成越好。早播可以延長生長時間,充分利用光熱資源,這是夏玉米優質高產的重要措施。下鄉第一年的麥收之后,在麥茬地里種玉米,拉完了麥子就先要送糞,公社對種玉米上多少農家肥都有明確的規定,在冬春季節攢下的農家肥,一般在麥收前就把需要的糞肥拉倒地頭堆好,大隊和公社還會測量驗收。我拉著堆起高高糞肥的平車,頭頂著毒熱的太陽,渾身上下脫得光光的只穿著一條短褲,汗水就像流水一樣嘩嘩的往下淌,全身好似水洗了一般,地頭放著一桶清涼的井水,每拉一車回來就咕咚咕咚的喝上一大盆。我就這樣拉著平車往地里盤糞,在地里把糞肥一堆堆排開,再用鐵锨把糞肥均勻的撒開,上完了農家肥,隊里就會派出人和牲口將麥茬地犁翻耙整播種玉米。
? ? ? ? 下鄉第二年,農業技術推廣麥田點種技術,就是在麥子成熟之前,就把玉米種子點在麥壟之間,等到收麥的時候,玉米已經冒出土長出芽了,可以延長玉米的生長期,提高產量。
? ? ? ? 麥收的時節,天氣已經很熱了,在熾熱的太陽下長時間的勞動,很容易出現中暑,生產隊也會讓婦女在場院里熬一些綠豆湯,送到地頭場邊降溫祛暑,還會發一些人丹之類的清暑開竅的藥物。晚上加班挑燈夜戰,隊里會派婦女支起鏊子烙油餅犒勞大家。我過去喜歡體育運動不怕太陽曬還挺耐熱的,渾身曬得漆黑,沒有人看得出我是城里下來的知青。
? ? ? 接著就要打場了,還沒到麥收的時間,各生產隊場院就會騰出空地準備造場,把泥土地平整潑場灑水碾軋成堅實光滑的場地,在軋的時候還要在上面加上些麥秸糠之類的,是為了讓地面更結實。從地里收回來的麥子堆得像小山一樣,六月的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搞不好老天不幫忙,連著下雨麥子就會捂了發霉出芽,那可就慘了,一年的辛苦泡湯了,交不了公糧還要吃捂麥,那時候我們天天都盼著能烈日當頭,哪管會汗流浹背曬脫了皮。
? ? ? ? 打場時先要把麥子在場上攤開翻曬蒸發水分,等麥芒都炸起來了,麥穗上的麥粒就很容易脫下來了,為了減短干燥時間,還要不斷地翻動麥秸稈,天氣好的時候,一天能打兩場,否則就只能白天曬晚上打。收回來的麥子還來不及曬的先要臨時堆垛成麥秸垛防止下雨淋濕,為了加快打場的速度,生產隊都會把場造的很大,我們二隊有兩塊場,一塊在村里生產隊的馬房和倉庫對面,這個場保留的時間比較長,除了麥收打場,還用作夏季翻庫曬糧和秋作物曬場,這塊場的南邊便是馬家的一塊很大的墳地。另一塊就造在北地大塊的麥田旁邊,先收割起一塊麥子騰出土地臨時造場,當打場結束以后再犁地補種晚茬莊稼。
? ? ? ? 攤場要把麥子在場上攤成一個滿場的圓形,麥稈蓬松抖開虛虛的有一兩尺高,待到麥子曬干之后就開始碾場,一個人牽一頭帶著籠嘴的牲口,牛、馬、騾、驢都可以,牲口拉著石磙在攤開的麥桿上由外向里一圈一圈的碾壓,碾場牽牲口的人一般都是年齡比較大社員,牲口默默地轉圈,回蕩在空中的是周而復始的拉動石磙發出的吱嘎吱嘎聲。石磙后面跟著一個翻場的人,把下面壓得還不夠的麥子翻到上面,一遍一遍的碾壓直到麥粒全都從麥穗上脫離下來。
? ? ? ? 打場的時候最怕下雨,一旦碰到下雨,就要搶著收場了。為不讓到手的莊稼淋雨受損,男女老少丟掉其它活計,拿杈耙掃帚,都火急火燎地投入到搶場當中去,收的收,堆的堆,掃的掃、蓋的蓋,等雨住場干后再攤開打場。
? ? ? ? 收場一般都是晚上甚至是后半夜,收場就像是鄉村里的節日,男男女女擠滿了麥場,一邊干活一邊說笑逗樂,熱鬧的場面充滿了喜悅。人們先用桑杈反復的抖落著麥秸桿,讓麥粒從麥秸里跌落下來,當人們將上面的麥秸稈挑起堆放在場邊的時候,場上就鋪滿了金黃色的麥粒,麥粒被堆積到場中央就像是一座金山,豐收的喜悅綻放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 ? ? ? 打完了麥子的麥秸要堆成麥秸垛,垛麥秸也是個技術活,撂麥秸的得有力氣和準頭,用桑杈把散落的麥秸一層層的疊起,一杈起來有幾十斤重,一挺腰桿高高的頂起麥秸撂向站垛的,大家還會比賽看誰一杈挑的麥秸稈多;生產隊的麥秸垛很高大,長方形的麥秸垛下面小上面大最后收成漫圓的垛頂,這樣的麥秸垛才能夠經得起風霜雨雪的侵蝕,站垛的最需要技術含量,特別是垛到了三四米高的時候,左看右顧,一杈壓一杈,茬口相咬,杈杈走實,才不會倒垛,不會透雨。麥收之后的麥秸垛就成了田野里最雄偉的建筑,在朝暉夕陽之下金光燦燦的煞是好看,高高地聳立在田頭直到來年的麥收,也成了農村有很多故事的地方。
? ? ? ? 打場一場接著一場,有時候連回家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就在麥秸窩里一躺就睡著了,天一泛亮就又要開始干活了。焦麥炸豆的時候,一個人恨不得當成三個人使,知青都是成年勞動力,考驗人也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候誰要是不參加勞動或者干活不賣力,會讓人看不起的。
? ? ? ? 接下來就是揚場了,這是整個打場過程中最有技術性的工作。揚場可不是人人都會的,一個隊里揚場揚的好的往往就是幾個人。揚場人手持著木锨,會先抓一把麥粒輕輕往上揚起試探風力和風向,找到合適風向時,揚場就開始了。揚場的技巧就在于讓風把麥粒中麥秸麥芒碎石之類的雜質吹走,又不把麥粒揚得到處都是。揚場人掄起木锨,順著風向,一锨锨將麥粒揚起,使它在風中自然分離。飽滿、沉重的麥粒徑直下落,而輕飄的草屑等雜物被風吹離,前面的人揚,后面的人拿笤帚將草屑碎石土塊等掃到一邊攏起來鏟到一堆兒,兩人的配合很重要,揚場運力也有講究,向斜上方揚起再往回用力,讓麥粒成一條長圓弧線分散開來。持帚掃場,也得使懸勁,把浮在表面的雜質分離掃去,又不能將麥粒裹進去。只見場上灰龍騰騰,金雨陣陣,兩個人一板一眼的動作舒展協調,配合得天衣無縫,感覺就好像是優美的鄉村舞蹈。我在隊里經常地擔任揚場的角色,卻很少拿掃帚。揚過的麥子放在場邊用葦席圈起臨時的糧垛里,以后翻曬揚場要經過數遍之后,方可曬干揚凈入倉。
? ? ?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老天爺嘴里搶糧,能不辛苦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