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雪峰公園,是我經常要去報到的地方。因為多去公園,少去法院,說明沒有煩心事;又因為多去公園,少去醫院,說明身體康健。再則雪峰公園離我義烏寓所僅百來米,相當于政府為我們小區、為我們家而建造的“后花園“。
《雪峰公園》這四個字,是由時任金華市委常委、義烏市委書記的樓國華同志題寫,遺憾的是他英年早逝,未能享受幸福的晚年。有點應驗唐朝.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所敘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雪峰公園,當然離不開雪峰其人與其事。
在雪峰公園里,有條一公里長的健康步道,兩側豎立著造型別致的馮雪峰詩歌、雜文等選段之小品。
在雪峰公園的遊步道一隅,矗立著一塊塊花崗巖原石,原石上雕刻著馮雪峰的代表作,當佇立欣賞作品時,立馬會產生一種厚重感。
在雪峰公園里,還有一處圖文并茂的景觀,畫面感非常強烈,既有馮雪峰的塑像,又有毛澤東主席對馮雪峰的評:“誰說書生不能打仗?雪峰就會打游擊……”非常吸引眼球。
為什么在義烏的城市建設中,會有以雪峰名字命名的雪峰路?會有以雪峰名字命名的雪峰公園?這跟馮雪峰的地位、作用、貢獻分不開。
馮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福春,筆名雪峰、畫室、洛陽等,浙江義烏人。現代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
他,1925年到北京大學旁聽日語,1926年開始翻譯日本、蘇聯的文學作品及文藝理論專著。1928年結識了魯迅,編輯出版《萌芽》月刊,并與魯迅共同編輯《科學的藝術論叢書》。1929年參加籌備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后任“左聯”黨團書記、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
他,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底到瑞金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1934年參加長征。1936年春到上海,任中共上海辦事處副主任。
他,兩次關進監獄。1941年被捕,1942年11月下旬被營救出獄。1954年因《紅樓夢》研究問題和“胡風事件”受批判,1957年被劃為右派;1966年又被關進牛棚,1976年1月31日含冤病逝
他,1950年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魯迅著作編刊社社長兼總編。后調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文藝報》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黨組書記。
千秋功罪,終有評說。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 。直到1979年4月,中共中央為他徹底平反并恢復名譽。
回顧馮雪峰的一生,他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文學家、是一位不忘初心的革命家,是一位歷經滄桑的人生贏家。
今年是馮雪峰先生誕辰120周年,他的人生如同雪峰的名字,那種“傲骨如雪,筆墨成峰”的品格,不正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值得推崇與弘揚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