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評說水滸誰聰明誰傻就是看最后誰能夠活下來,經常看到有的網友說,宋江招安后那107條好漢特別傻,聽著那個皇上的話,跟著宋江去打方臘,結果死的死殘的殘。
實際上,有的人是沒有去的,這些人就比較聰明,還有的去一半的時候就跑了,比如說混江龍李俊還有他帶著的兩個小弟童威童猛,他們結局都不錯,這是比較聰明的。還有的皇帝和一些達官貴族比較喜歡的技術型人才,比如書法家蕭讓,善于雕刻的金大堅,鐵叫子樂和,還有神醫安道全。這些有文藝細胞的人,往往能夠得到善終。
那么還有一個人,達官貴族沒有人待見他,他自己卻跑了,這個人就是在梁山排名第四位的入云龍——公孫勝。
公孫勝是最初和晁蓋吳用等一起劫生辰綱的時候就上了梁山,筆者覺得公孫勝應該是瞧不上宋江的,公孫勝最開始和晁蓋在一塊兒,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看中晁蓋身上義薄云天的性格。
后來他發現吳用和宋江沆瀣一氣,如果說宋江和吳用能通過他們思想手段來控制梁山其他的好漢。那么相對于大知識分子和高技術人才公孫勝,宋江想要掌控他是不可能的。所以公孫勝在梁山當中始終有自己的獨立的想法與獨特的判斷,他是絕對自成一派。這也就是為什么他能夠最后成功的激流勇退,公孫勝應該說是梁山的一個法寶,每次作戰的時候都會做法,呼風喚雨,是一個較為玄幻的人物。
公孫勝隨著宋江南征北戰,先后參與征討遼國,平定河北田虎淮西王慶等戰役中,立功無數,后來大軍駐扎在東京城外的陳橋驛,公孫勝想起羅真人對他說過的話遇汴而還這四個字,遂辭別眾人而去。回到他的故鄉薊州修道,并侍奉老母。公孫勝的身上就有著諸葛亮一點點的影子,也是梁山中少數得以善終的人。不得不說,他把局勢看的十分清楚,是一個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