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薔薇》的第二篇--摩崖石刻。帕烏斯托夫斯基通過漁村海邊的一塊巖礁石上的銘文(摩崖石刻),講述了作家的神圣使命。
文章是從寫景開始的。
一、作者的小屋:
我住在里加(波羅的海)海濱沙丘上的一幢小屋里。
整個海濱都被白雪淹沒了,積雪也掛滿了參天的松樹。松鼠在松樹的枝頭上跳來跳去,伴隨著一陣風,積雪便不斷地從樹上一長縷一長縷的墜落下來,散為雪辰。
小屋就坐落在大海邊上。
但是若要想看到大海,還要繞過一幢門窗都已釘死了的別墅。
別墅的窗戶打從夏末起就已拉上了窗幔,那一條條窗幔隨風微微地拂動著。想必是風穿過肉眼看不見的縫隙吹進了這幢空屋的緣故,但是從遠處看去,總覺得好像有個什么人正在掀動窗幔,小心翼翼地窺視著你的行蹤。
每當海上涌起波浪的時候,聽到的不是拍岸的濤聲,而是冰層的拆裂聲和積雪沉陷的窸窣聲。
冬日的波羅的海是荒涼的、陰郁的。
在我住的那幢小屋里,白天過得是我久已熟稔的生活,可是一到晚上,便被無邊的黑暗團團圍住,松林仿佛移到了屋子的緊跟前。當你離開燈光明亮的門廳,走到屋外,孑然一身面對寒冬、大海和黑夜的時候,一種強烈的孤獨感便會油然而生。
大海延伸到千百里外的黑沉沉的遠方,海上看不到一星燈火,也聽不到一息濤聲。
小屋像是世間最后一座燈塔,孤獨地站立在霧茫茫的深淵邊上。
不知作者是什么寫作意圖,花費了大段的篇幅描寫自己居住小屋周邊的,和冬天波羅的海岸邊的景色,(我在寫這篇讀后感時,把上面這部分縮寫成了500字,有的句子還斗膽進行了些許改動)然后引出了作家小屋西邊遠處的小漁村,和村旁海中兀立著一座高大的花崗石巖礁。
二、引入文章的主題
在很久很久以前,漁夫們在巖礁的壁上刻下了一行銘文:
悼念所有死于海上和將要死于海上的人。
漁村的漁民和幾百年前一樣出海捕魚,盡管發生過不知多少次海難,盡管不知多少次摘下帽子以悼念葬身魚腹的伙伴,漁民們卻仍然繼續他們的事業。因為他們要吃的,要活著,所以不能向大海低頭。他們留下這樣悲壯的話,我們除了對他們表示欽佩之外,細想一下也是無奈之舉,就跟墓志銘一樣,不免有些憂傷。
但是作家就有作家的獨到理解,另一位拉脫維亞作家不同意上述說法,他說:
恰恰相反,這是一行極具英雄氣概的銘文。它說明人是永遠不會屈服的,不管風險有多大,也要繼續自己的事業,……。
對我來說這行銘文可以讀作:
悼念所有曾經征服和將要征服這個大海的人。
前者是宿命,明知死亡難于幸免,仍舊一往無前;后者則是英雄的抗爭,面對洶涌的大海卻無視死亡。
真正的作家就是不一樣,他的每一分鐘都不屈服于苦難。作家的寫作更不是一種墨守成規的手藝,而是一種使命。
書中說:根據“使命”一詞的發音,就會發現它們最初的含意,在俄語中它出自于“召喚”。
優秀的作家首先源于心靈的召喚,良心的聲音和對未來的信念,促使他把豐富的思想和感情,慷慨地、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人們。除此之外,還有時代的召喚和人民的召喚。這些召喚經過內化,演變成了作家的使命,形成內在的動力,激勵著優秀的作家雖然經受苦難,卻仍然能夠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三、使命的召喚:
文章以荷蘭作家愛德華?德克的命運,詮釋了作家的使命感。他的筆名叫:穆爾塔圖里,這是個拉丁語,意思是:備受苦難的人。
1、作家穆爾塔圖里:
有個歷史事件:荷蘭人克拉阿斯為了正義而不屈服,最后死于西班牙人的火刑,他的兒子為了永遠銘記這個仇恨,把父親的骨灰縫于囊中,終生掛在胸前。
直到今天,穆爾塔圖里因為時刻感覺著“克拉阿斯的骨灰在敲擊著他的心”。所以,他以罕見的勇氣和頑強的精神,抨擊荷蘭政府對爪哇人的長期奴役;哪怕被開除公職,仍然呼吁荷蘭社會應當公正對待爪哇人。
一切都是徒勞的,人們稱他是一個危險的怪物,甚至說他是個瘋子。他無處求職,全家陷于饑餓的境地。
穆爾塔圖里聽從了心靈的聲音,或者是聽從了久已存在于心的使命感,滿腔憤怒地寫出了暴露性長篇小說《馬克斯?哈弗拉爾》,抨擊在爪哇的荷蘭人。雖然這是他的第一部小說,仿佛還在摸索著尚未牢固掌握的文學寫作技巧。
然而他的第二部小說《情書》,是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寫成的。這個力量源于對正義的狂熱信念。書中有些章節辛辣而又俏皮,寫成了指桑罵槐的寓言;有些章節帶有悲傷的幽默,像是對所愛人溫存的撫慰;有些章節描寫了令人發指的情節,令讀者抱住自己的腦袋而發出痛苦地叫喊;有些章節又像是在做最后努力,期望童年的天真能夠得以復活。
穆爾塔圖里從未得到一份正義的認可,這個嘲弄權貴、為上流社會所不容的人不得不離開了荷蘭,希望能夠在異國他鄉掙到一小塊面包。他想念妻子、子女,他幾乎沒有收到過妻子的一封信,因為妻子窮的連郵票都買不起。
穆爾塔圖里的書誰也不愿意出版。
在他生命所剩無幾的時刻,為了讓他的手稿被變相封禁,荷蘭當局讓一家大的出版社去買下穆爾塔圖里的作品,條件是不得在其他出版社再次出版。
此時備受折磨的作家已經走投無路,不得不答應了出版社的要求,以換取一點可以讓留在家中的妻兒得以生活的微薄錢財。
出版社買斷穆爾塔圖里的手稿后,少量印刷并以極其高的價格出售,等于斷了文字的延續可能。
穆爾塔圖里沒有盼到正義降臨就與世長辭了,而他還可以寫出更多的優秀作品。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留存于世的這些作品,不是用墨水,而是用心血完成的。
這就是把偉大使命放在心中,去努力征服大海的人的一生。
為了更加說明這種使命感,后面作者描述了一位如雷貫耳的畫家:文森特?凡?高。
2、畫家文森特?凡?高
凡?高和穆爾塔圖里不僅是同時代人,而且也同樣是荷蘭人。凡?高不像現在這樣大名鼎鼎,而是和穆爾塔圖里同樣一生坎坷,嘗盡了艱辛。他蔑視廉價的贊揚,雖然他未能成為斗士,但他的英雄主義表現為狂熱地相信并贊美勞動的人。
凡?高在《吃土豆的人們》和《囚徒放風》兩幅畫作中,寫盡了在陷入人生苦難絕境后的感受。
?
《吃土豆的人們》描述的是:貧苦的一家人勞作一天,晚餐桌上的主食卻只有土豆而已?;椟S的燈光下,圍坐在餐桌邊的一家人眼中透露出饑渴的神情,他們似乎在靜靜地訴說著他們的哀傷……。
《囚徒放風》是凡?高精神病發作恢復清醒的時候,臨摹他敬愛的畫家的作品。在未被允許到戶外寫生之前,他不得不靠臨摹來滿足創作上的饑渴,并且藉著臨摹,使他自己的身心安寧下來。
他認為畫家的事業就是用自己的全部天才,竭盡全力地對抗苦難。
他用畫布演繹了色彩的變幻。雖說色彩的變化是連續不斷的,凡?高卻運用自己的意志,使色彩停在了最使人激動的時刻。
有人說凡?高貧困卻很高傲,但他把最后一塊面包同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分食,親身體驗了社會的不公平。
相對于穆爾塔圖里來說,對凡?高的文字描述雖篇幅較少,但是撞擊人們思想的句子依然很多,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怦然心動。如:
他用畫布改變了大地的面貌,仿佛用神奇的水洗滌了大地,大地因此煥然一新,無處不輝耀著明快濃厚的色彩,每一棵老樹都變成了雕塑品,每一塊種植三葉草的田地,都變成了化作無數樸素小花冠的陽光。
使命是不可喪失的,無論是冷靜思考還是文學經驗,都代替不了藝術家的使命感。
四、結束語:
《金薔薇--摩崖石刻》,用一個作家和一個畫家的生平,闡述了作為優秀創作者的使命。
無論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都不乏穆爾塔圖里和凡?高這樣的作家和藝術家。作為一位寫作的愛好者,有幸于出生和生長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只需用我們的雙手,書寫美好的現實故事,享受美好的人生。
誠然,就像卷首引用的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所說的那樣:一個作家只有當他確信自己的良心同他人的良心一致的時候,才會充分感到歡樂。
具有良知的優秀藝術家如此,我們普通寫作愛好者亦是如此。
2023年3月12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