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瑜伽練多久啦”“瑜伽練這么好,有什么竅門嗎”“我也想練瑜伽 可是沒有時間”,還有人問“又是瑜伽又是教練,你哪有這么多時間?”
之前我也從沒想過瑜伽和教練有什么必然的聯系,但是今天在練習的時候,忽然開竅了,仔細想想,其實每一次的瑜伽練習,也可以是一次自我教練的認知和實踐過程。就像上圖中,一樣的動作,左右不一樣的效果,自我反思,發現自己也是習慣于“舒適的”單邊練習,不擅長的另一邊經常會被忽略停留的深度和持續的時間。
如果把“練習瑜伽的身體”作為我們的“教練客戶”,我們就不難發現,在每一次的過程中都是你“自己的意識(教練)”和“自己的身體(客戶)”的對話:
1.道德準則:“意識”要正,“身體”不要受傷,任何的體式,做到自己的極限;做正確的練習;
2.設定目標:在準備練習瑜伽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讓“意識”和“身體”達成一個共識:這次的練習要達到什么效果?這次主要要精進哪幾個體式?目前我的體式在哪一個階段?通過這個練習我希望達到哪一個階段?
3.建立信任:你自以為的“意識”有多了解自己的“身體”?你有多相信自己的“身體”?你的“意識”愿意陪伴“身體”走多遠?
4.儀表儀態:進入每一個體式的瞬間,“意識”有多開放?有沒有“看身體之大”會不會有“我不行”“我怕疼”“我不要”等潛意識的呈現?“意識”會不會隨著“身體”的流動而改變下一步指引,鼓勵“身體”多堅持一下,多往前走一步?
5.溝通和認知:練習是為了讓自己進步,哪怕只是一個關節一個筋絡;長久的習慣性動作,會讓“身體”處在一個舒適的區域,“意識”可以幫助“身體”看清自己所處的體式和可以精進的體式;有些體式并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愿不愿意去嘗試;不愿意嘗試的理由有很多,“潛意識的驕傲、舒適(習慣性的動作可以找到成就感,我可以我驕傲)”“潛意識的害怕、挫折、擔心、恐懼(對過往的失敗經歷或者對未知世界的感知)”;“身體”是易于逃避和躲藏的,也是聰明可開發的;只有“意識”時刻關注當下“身體”的感知和情緒,挖掘“身體”拒絕的理由,同時幫助“身體”排除各種干擾,讓“身體”再一次看到可以進步的空間,幫助“身體”做好行動前需要的各種準備(口令,注意點,力量,意志力),“身體”必然付出行動,去體會那個理想的體式;
6.行動和計劃:“身體”做好準備要去到那個體式時,必然會探索更多的方法;”意識“可以鼓勵“身體”如何做可以更有持續性,幫助“身體”感知不同的變化,總結做的到做不到的經驗,從而帶動“身體”走向更好。
其實說了這么多,只是想告訴大家,瑜伽也好運動也罷,不是野蠻練習也不是重復枯燥練習,不能做到的體式不愿意嘗試的體式,有些是“身體”的物理原因,有些可能就是“意識”的影響因素。由此,在每次練習前中后,可以嘗試這樣的“自我教練”,探索練習的樂趣,保持練習的持續性和積極性。
也許,哪怕只是一個瞬間,既進行了教練練習也展開了瑜伽練習,就可以讓自己在各方面進步多一點點。
以上是今天在瑜伽練習時的個人感悟,分享給大家,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