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篇第十二」1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
顏淵問何為仁。孔子說:“克己復禮就是仁。能一日克己復禮,天下就會向仁靠近一點。修養仁德要靠自己,哪能靠別人呢?”顏淵說:“請問(克己復禮)具體該如何去做。”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說:“我雖不才,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注釋】
“顏淵”,即顏回,字子淵,故又稱顏淵。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小孔子三十歲。
“克己復禮”,約束己身、依禮而行。成語,不譯。“克”,約束。也有解作“能”或“勝”的,但“復禮”無論如何都離不開約束己身,故從“約束”之解;“復”,踐行。類似用法如“信近于義,言可復也”;“禮”,用以行義的道德和法律規范。
“歸”,趨向,歸向。類似用法如《資治通鑒》中的“若水之歸海”。也有人解作“稱許”,今不從。
“焉”,用于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于“矣”。
“目”,條目,具體的做法。
“非禮勿視”以下四句,言簡意賅,沿用至今,故不譯。
“不敏”,不才,才能有限。“敏”,此處指才能。類似用法如《國語·齊語》中的“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于田野”。通常是解作聰敏,今不從。
“事”,做,從事。
【評析】
“禮”是用以行義的道德和法律規范,但其規定卻常會與個人私欲相沖突。因此,若要依禮而行,就必須要約束己身,是為“克己復禮”。孔子說:“禮以行義”,故“克己復禮”就是行義。而義又是仁之表,故行義就是為仁。因此,從實踐層面而言,“克己復禮”就是“仁”。
實現仁道理想雖然任重而道遠,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個人雖然微不足道,卻是組成“天下”的一分子。只要有一個人發生改變,“天下”即為之而變。因此,只要能做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就會朝向仁道理想靠近一點。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換言之,若想使“天下歸仁”,那就首先要克己復禮,改變自己。
“克己”的關鍵在于自律而非他律。《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即室內西北角的安藏神主之處,無人可見。在無人處也能做到“不愧”當然并不容易。因此《中庸》云:“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有人處的“克己復禮”或可由他律,無人處的“克己復禮”則非有自律不可。故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復禮”的具體做法,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其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是說不要攝入外界不合于禮的信息,以免受到不良的影響;“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說不要發出不合于禮的言行,以免造作不義的后果。如此約束己身使勿入于非禮,則舉凡視、聽、言、動皆合乎禮,此即為“復禮”。
“非禮勿動”有身不動與心不動的兩重境界。所謂“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參見《善讀「論語」9.4》),就是圣人才有的其心不動的境界。心不生非禮之念,自然口不出非禮之言、身不行非禮之舉,雖外有非禮之視聽,內心亦不為所感。故“非禮”而心“勿動”才是“四勿”的核心,也是“克己復禮”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