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
思考應用:對某些地方的前瞻性投入,是不是非常必要?比如: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數據安全
墨菲定律內容:
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在數理統計中,有一條重要的統計規律:假設某意外事件在一次實驗(活動)中發生的概率為p(p>0),則在n次實驗(活動)中至少有一次發生的概率為P=1-(1-p)n。由此可見,當實驗次數n趨向于無窮時,pn會越來越趨于1,即成為必然事件。
這一結論被愛德華·墨菲應用于安全管理,他指出: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觀上存在著一種錯誤的做法,或者存在著發生某種事故的可能性,不管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小,當重復去做這件事時,事故總會在某一時刻發生。也就是說,只要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么小,這個事故遲早會發生的。
帕金森定律
思考應用:增加人員真的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制造問題?
帕金森定律內容:
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后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干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于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1]??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帕金森定律要發生作用,必須同時滿足下面四個缺一不可條件:
第一:必須要有一個組織,這個組織必須有其內部運作的活動方式,其中管理要在這個組織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這樣的組織很多,大的來講,各種行政部門;小的來講,只有一個老板和一個雇員的小公司,都存在著管理的組織。
第二:尋找助手以達到自己目的的不稱職的管理者本身不具有對權力的壟斷性。這就是說權力對這個管理者而言,可能會因為做錯某件事情或者其他人事的原因而輕易喪失。這個條件是不可少的,否則就不能解釋何以要找兩個不如自己的人做助手而不選擇一個比自己強的人,這樣也就不會產生“鮮花”插在 “牛糞”上的現象。
第三:這個管理者能力極其平庸,他在組織中的角色扮演不稱職,如果稱職就不必尋找助手,否則就不能解釋他何以要找幾個助手來協助。
第四:這個組織一定是一個不斷自我要求完善的組織,正因為如此,才能不斷地吸收新人來補充管理隊伍,也才能符合帕金森關于人員編制增長的公式。
可見帕金森定律,必須在一個擁有管理職能,不斷追求完善的組織中,擔負著和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平庸的管理角色,且不具備權力壟斷的人群中才起作用。那么反彈琵琶,一個沒有管理職能的組織,比如網絡虛擬學術組織,興趣小組之類,不存在帕金森定律闡釋的可怕頑癥。一個不思進取,抱守陳規的組織,不必要引進新人,自然也沒有帕金森定律的困擾。一個擁有絕對權力的人,他不害怕別人攫取權力,也不會去找比他平庸的人做助手。一個能夠承擔他的管理角色的人,沒有必要找一個助手,也不存在帕金森定律的情況。
來自:百度百科
彼德原理
思考應用:哪些人適合晉升,去承擔更大的責任,是不是資深、工作時間長就適合?
彼得原理內容:
《彼得原理》勞倫斯·彼得的著作。為我們清楚地描繪了職業晉升的瓶頸問題,他指出,每個人在層級組織里都會得到晉升,直到不能勝任為止。換句話說,一個人,無論你有多大的聰明才智,也無論你如何努力進取,總會有一個你勝任不了的職位在等待著你,并且你一定會達到那個位置。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
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于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后,卻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
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人在某個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