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偃師,我美麗的家鄉,是一個環山繞水,風景秀美的古城。它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岳,北臨黃河,原野平坦,河谷縱橫,自古便為洛京畿輔之地。偃師在商時叫西亳,商之都城。
據《讀史方輿紀要》:“周武伐紂,回師息戎,因我偃師”。周武王伐紂之后,回師西亳,息偃戎師,馬放南山,牛放桃林,表示不再用兵,偃師因此而得名。因此,西亳從周代時始稱“偃師”。
洛陽十三朝古都,偃師就有七朝,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境內有二里頭——最早的中國夏都遺址、尸鄉溝商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偃師還是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和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
偃師境內伊河洛河兩條河流環繞著美麗的古城,河水緩緩東流,靜謐慈祥,它用寬闊的胸膛和肥沃的土地,哺育了河兩岸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比起遠在三十多公里外的黃河,它更像沿河兩岸人們的母親河。
就是這樣安靜而古老的小縣在2021年因洛陽擴展而被撤縣建區,它將吏屬于洛陽直轄,不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縣城。更因為城市發展的需求:河南省重點工程,中原環保節能園工業園區,在伊河東南征地,規劃達數萬畝地,兩岸許多村落需要遷移,人們要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這熟悉親切的地方即將成為以后人們回憶中的歷史。
清晨,初升的陽光照在安靜的伊河上,水面泛起絢目的光芒,有水鳥掠過水面,輕輕帶起一絲絲漣漪,垂釣的人們早早地待陣,悠閑的坐在岸邊等魚兒上鉤,放眼望去,一片安靜的田園風光。站在伊河寬闊的堤壩上,能清晰的看到遠處古老的楊村河渡口。
小時候楊村渡口是孩子們時常鬧著讓大人帶著去而且非常喜歡去的地方,因為伊河南岸去往北邊的縣城都需要渡船去,所以,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河岸兩邊商鋪眾多,有吃的和玩的,那時候物資匱乏,這里簡直就是孩子們夢想中的樂園,把大人纏到這里,買幾根泡泡糖和兩勺青豆都足以讓他們心生歡喜。后來修通了伊洛河大橋,渡口就幾乎廢棄了,如今繁華已不在,只剩大片的蘆葦在回憶昔日的時光。
站在堤岸再向遠處眺望,地里的麥子已經開始抽穗了,綠油油的長勢旺盛,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記得上中學那會兒,因為家里的生活來源全靠地里的糧食和種菜的收入維持,而我們家勞動力少,所以在放學后和周末總會跟著爸爸媽媽去地里干活。那時候沒有機械化,全靠人工,好幾畝地都要一锨一锨的翻土,然后用自制的大刮板再把翻上來的不平整的地推平。通常情況下都是爸爸在后面扶刮板,我們兄妹幾個吭哧吭哧在前邊拉,一番操作下來,累的臉紅耳赤直喘粗氣。但是等到收獲沉甸甸的麥穗和金澄澄的玉米時,那種豐收的喜悅又讓人覺得以往所有的累都是無比值得的。
肥沃的土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是無法用語言所能表達的。如今,收了這茬莊稼,這些田地也將消失。從此以后,后輩的孩子們會不會也像城里人來鄉下不知道玉米棒子是長在哪里的,看到麥苗說是韭菜,看到生菜說是萵筍呢!
老年人對這片土地的依戀是年輕人不太能理解的,老人們三五成群的白天在街頭巷尾痛苦而又憂傷的談論不想離開的感受,晚上整夜整夜的失眠,失魂落魄般的承受煎熬。年輕的一輩倒無所謂,覺得遷往城市住高樓,享受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也挺好,但是老人們的祖祖輩輩都在這里,他們已經在這里牢牢的生了根,從這里搬走,無疑得承受巨大的撕心裂肺的痛。多年以后,他們還是會透過高樓的落地窗,望著喧囂熱鬧燈火通明的街道深深的想念泥土的氣息和故鄉的安靜。
沿著伊河大橋緩緩而行,暮春時光的天地綠的鮮翠欲滴,微風輕輕拂過臉頰,溫柔的像媽媽的手,已往在這片土地上行色匆匆,覺得一切再是平常不過,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停下腳步,仔細的巡望每一處角落。我望向遠處的山,仰望頭頂的藍天和白云,貪婪的大口呼吸熟悉的空氣,閉上眼,讓溫暖的陽光撫摸每一寸肌膚,不知還能享受多久這樣的時刻。淚水不覺間模糊了雙眼,總以為它會一直都在,以為它會一直默默的承載我的喜怒哀樂,卻難料世事變遷,它將要永遠的存在于我今后的回憶里。
作者簡介:珈藍青羽,河南洛陽人,愛好文學,尤其喜歡古詩詞,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里的點點滴滴。有一顆至純的心,向往美好,堅信付出的善良里藏著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