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場里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叫“七虧兩平一賺”,說的是大部分投資者不是虧錢就是勉強打平,真正賺到錢的人只有十分之一。那么為什么市場中大多數人都賺不到錢呢?
在《投資課#3:金融市場獲利的來源和邏輯》中我們知道了金融市場中獲利的三個主要來源,在收益的誘惑下,絕大部分人不可避免的都會被“估值波動的錢”所吸引,都期待通過“低買高賣”博取收益。
有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大部分股民/基民都是在市場剛開始上漲時賣出(好不容易解套),可眼看著市場不斷上漲,大量投資者按捺不住,又在牛市頂峰附近大量買入,然而接下來牛市結束,市場轉頭向下,短短幾個月內,人心惶惶,很多人都選擇了“割肉”離場。很顯然,在牛市頂峰附近進場的那些投資者,無論選擇賣出還是套住不動,都虧損了很多錢。
這種現象明顯是有違常理的,大家的本意都是“低買高賣”,可為什么事實卻恰恰相反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人沒有直接感知事物價格的能力。
比如現在你面前擺著一根鉛筆,你能說出它的準確價格么?有的人可能覺得是 1 塊錢,有的人可能覺得是 3 塊錢,還可能有的人覺得是 5 塊錢——這已經是上下 400% 的差距了。
實際上,在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推薦過的一本書《影響力》和另一本著名暢銷書《無價》里面,都講過類似的道理。它們的核心理念都是:人對絕對數字的感知其實是非常模糊的,人對一個東西價格的判斷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尤其是對一些本身就很難估價的東西。
這個道理應用在股市里就是,絕大多數人是無法給市場、企業或者股票正確地估價的。沒法正確估價,“低買高賣”自然而然也無從談起。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金融市場“邊際定價”的特性,在極端的時刻,你看到的價格往往是最不懂這個東西值多少錢的人定出來的。
在市場極度狂熱的時候,是誰在拼命買入呢?一定是最不懂一支股票多少錢,覺得用 100 塊錢買價值 30 塊錢東西也沒問題的人在給這個資產定價;同樣,在市場極度恐慌的時候,很多人愿意以 30 塊錢的價格賣出其實值 100 塊錢的資產,而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價格,就是這些人決定的。
正是因為金融資產定價的這種相對模糊性,所以很多投資大師都說過這樣的話:“在大部分時間里,我都不知道我的股票是算貴的還是便宜的,只有在一些很極端的情況下我才知道。”
給金融市場定價如此之難,普通投資者是否就沒有了機會?
著名的投資大師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中給出了答案:“投資藝術有一個特點不為大眾所知。門外漢只需些許努力,便可以取得令人尊敬(即使并不可觀)的結果。但是如果想在這個容易獲取的標準上更進一步,則需要更多的實踐和智慧?!?/p>
對于絕大部分普通人,我們不妨放棄與專業金融從業人員的競爭,從市場中跳出來,忽略市場絕大部分時候的漲跌,僅在那些只需“些許努力”就能輕易辨認出的極端低/高估的時間段內進行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