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的人都知道,最有錢的人都是企業家和投資者,他們用錢生錢,而普通人都是用時間和精力換取金錢。但是遺憾的是數據告訴我們創業的成功率是2%,投資10個九個人會虧損;難道那只是少數人的游戲,究竟投資和創業還有意義嗎? ? ?
論投資:什么是最好的方式?
在學習做投資以前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投資方式?是每天盯著大盤,做短線,做波動;還是像巴菲特一樣,不看重短期內的波動而是看好長期的價值投資。我慶幸我選擇了后者,因為做一個投資者比做一個投機者幸福很多。
投資一句話“低買高賣”,但是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 現實是你看見一個資產每天縮水10%的時候你敢下手購買嗎?年初的時候我們老狗決定進入區塊鏈投資,當時看中了很多貨幣。最后選擇了EOS作為投資標的,價格為54元人民幣,恰逢熊市每天價格都往下掉幾塊錢。最低的時候達到了24元人民幣;這個時候明顯就是低買。但是你敢買嗎?你的內心害怕到極點,你所謂的價值投資,低買高賣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甚至你開始瘋狂的出手手里面的資產,其實沒有過多久EOS開始升值了,現在價格為72元人民幣。我和老狗賺了120%的投資收益,我們只做了一點,買了就不管它了,做長遠的價值投資者。
投資的反人性的
如果你對世界上一些投資大師的投資理念有所了解,你就會知道他們都很討厭牛市,特別喜歡熊市。原因就是牛市的時候資產的價格太高了,不適合購買。而熊市的時候資產的價格會被嚴重的低估,這個時候就能用很少的錢買到更多的資產。美國著名的投資大師說過,市場恐懼之時就是投資之時。
投資中我個人認為心態比技巧重要,時間比心態重要。萬科的傳奇股東劉元生1988年買了380萬股萬科股票,30年來沒有出售過;你說投資技巧對他重要嗎?短期波動會讓他心態崩潰嗎?人家根本不會每天盯著萬科的股票吃不下飯的。
橋水基金達里奧做過一個長達30分鐘的視頻叫《經濟運行這部機器》,其中有一句很值得讓人深思的話,“經濟短期內是有上下波動的,但是長期來看經濟是趨于上升的"。這句話把資產價格分為短期和長期2種,自然也就出現了兩種投資者“做短線和長期投資的”。
那些投機者就是做短期波動的,估計你從未有聽說過那個投機者身價百億或者名揚天下;沒有人可以猜到每次短期資產波動,否則全世界的錢全部是他一個人的。而另外一種人就是長期價值投資者,因為他們懂后一句話的意思“資產從長期來看都是上升的”,所以巴菲特,格雷厄姆這些價值投資者特別喜歡熊市,購買了便宜的資產就長期持有,因為資產從長期會上升的。
事實上巴菲特的投資就是這樣做的,購買可口可樂,IBM這些公司都是幾十年不動。資產早就翻了幾十上百倍。這和我們普通人有著截然相反的操作,正是因為你過于看重短期一個資產的波動情況,所以才會做出一些不理智錯誤的判斷。資產下跌你看著賬面財富大量虧損,心里不好受所以選擇賣掉止損。但是可能你賣掉沒多久又開始回升了,這個時候你心里不好過又買回來接盤。一來二去給交易所打工罷了,判斷失誤一次就會虧損大量的資金。
輿論是新手投資邏輯,底層認知是高手投資邏輯
我在討論群里面經常會看見一些人發表一些利好或者利空的信息,這些信息就能充分左右他們的投資情緒。但是輿論是可以被人操作的,更有可能是空穴來風的。如果你對一個資產的信仰來自于“輿論”,80%的幾率你是會虧損的。這種人其實很焦慮,每天都在賣和買之間糾結。
高手投資來自于底層邏輯,比如巴菲特就會看這個公司的財務報表,公司領導者表現,資產PE情況等等。一但符合自己的投資標準就會快速出手購買資產,從此再也不會過多關注短期波動。所以你的投資邏輯是來自于什么?是輿論還是分析很重要。
寫在最后;
中國人喜歡買房,房子也是主要的投資標的之一。有些人相信房價會漲,有些人相信會跌;主流的學派都是覺得中國的房價還會漲,你就開始不爽了。天天罵他們房價這么高了還在妖言惑眾,比如人家任志強天天都在挨罵,但是人家確實準確預言了中國10年房價啊。
其實漲還是不漲人家是有數據分析的,從城市化進程,全世界主要城市房價對標,人口凈流入率,新生人口等等一大堆數據去分析的。而你認為房價會跌多半是聽一些半吊子專家說的,他們并不會對你投資負債啊。就好比北上廣,一大堆的人等著排隊買房。供需之間根本就不平衡,請問他們怎么跌下去?難道那些有錢人都瘋了嗎?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認知很重要,如果你缺少這方面的認知你就要交稅。大多數人做投資和做企業都沒有修好第一課,就是最基本的認知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