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人韓東給女詩人翟永明寫了很多以她名字命名的詩,在《韓東的詩》里讀到幾首,并沒有什么特別感覺。但讀到翟永明她那首《怎樣的必然在我們身體中》,頓感有道閃電從眼皮底下劃過,此后暗暗埋怨:自己還是沒怎么學(xué)會念詩。
一
就我有限的閱讀視野來講,那些邊寫詩邊寫小說的、曾經(jīng)寫過詩后來改行寫小說的、嘗試過寫小說后來又專注做詩人的大作家,扳著指頭數(shù),可以數(shù)個來回:歌德、愛倫·坡、博爾赫斯、納博科夫、雷蒙德·卡佛、木心、哈金、韓東,兼詩人小說家;智利波拉尼奧做了幾十年的詩人,四十多歲才決定寫小說,但他卻以小說《2666》和《荒野偵探》留名于世;詩人北島早年曾嘗試過短篇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但推理小說的鼻祖愛倫·坡本質(zhì)上還是詩人;雷蒙德·卡佛是小說家;歌德、博爾赫斯、木心、韓東好像站在中間地帶,兩邊均占;哈金和波拉尼奧小說家的名望略高于詩人;納博科夫,很多讀者好像忘記或根本不在乎他還寫過詩。
蘇珊·桑塔格曾經(jīng)寫過一篇《詩人的散文》(文中所指的“散文”,涵括隨筆、回憶錄、長篇或短篇小說、戲劇等文體),她列舉了十九世紀(jì)至廿世紀(jì)這些偉大的俄羅斯詩人和歐美詩人:普希金、帕斯捷爾納克、曼德爾施塔姆、茨維塔耶娃、約瑟夫·布羅茨基、瓦萊里、里爾克、布萊希特,還有柯爾律治、波德萊爾、艾略特、奧登、帕斯,還有喬伊斯、貝克特、厄普代克、托馬斯·哈代,她說哈代是一個為了寫詩而放棄寫小說的人,而勞倫斯和貝克特都寫過偉大的詩,但他們通常不被視為偉大詩人,她還如此總結(jié):“詩人的散文不僅有一種特別的味道、密度、速度、肌理,更有一個特別的題材:詩人使命感的形式。
二
最近念了幾首詩。北島的,韓東的,翟永明的,沈浩波的,還有余秀華的。北島和沈浩波的是過去一些舊作,從網(wǎng)上搜尋出來,比較刻意地讀了一番。好像自己突然需要詩。讀韓東的詩,是因為最近買了一本他新出版的合集《韓東的詩》,我喜歡這位詩人是從喜歡他的小說開始的,后來才知道他是寫了幾十年詩的老詩人。翟永明的詩從前讀過,不喜歡,應(yīng)該說沒看懂,也就沒有特別放在心里。詩人韓東給這位女詩人寫了很多以她名字命名的詩,在《韓東的詩》里讀到幾首,也沒什么特別感覺;但讀到她那首《怎樣的必然在我們身體中》,頓感有道閃電從眼皮底下劃過,此后暗暗埋怨:自己還是沒怎么學(xué)會念詩。
沈浩波的詩一口氣念了十幾首,還有幾篇他的詩評文章,包括《余秀華的詩寫得并不好》這篇,以及他的詩人朋友朵漁立挺他的那篇,以及沈浩波寫給朵漁的詩??赡苁情喿x貪婪癥的后果,一次性很難消化那么多的詩,以及那些詩評觀點,我對沈浩波的詩沒有太多的印象,但我還是決定買幾本他和朵漁的詩集。
詩人身處在生活漩渦中。這當(dāng)然是錯覺。但詩人余秀華處在生活的漩渦中,肯定沒錯。自去年(2014)十一月份以來,她一直在風(fēng)口吹著,吹了快半年了。終于像麥子玉米蘋果一樣被風(fēng)吹熟了。剛過三月,我就捧著她的《月光落在左手上》,像捧著剛從樹上摘下的蘋果。我不知道是自己想讀她寫的詩,還是因為被她刮起的旋風(fēng)吹拂,然后想從風(fēng)里聞到一絲半縷另樣的氣息——養(yǎng)兔子、耕田、鋤地的顫栗的雙手捕捉到的靈感而散發(fā)出來的氣息。
圍觀一位詩人,比圍觀一位歌手或演員,是更高尚還是更墮落,我始終沒有弄明白。我也是圍觀者。不能因為我是圍觀者,就責(zé)備制造圍觀的幕后推手和提供圍觀場合的淫媒。詩人也是人,她有基于普通人的人性,被人愛,被人捧,被人高舉,被人廣泛贊譽和消費的人性。她沒有逃離,還是勇敢迎接,在陌生地場合坦然說出想說的,以羞澀或帶著些許興奮,迎接陌生人群的歡呼,還有嘲笑和不懷善意的譏諷。總之,被圍觀的詩人,她有表達(dá)或表演,被圍觀或被聚光燈照亮,曖昧地享受或邊抵抗邊享受的權(quán)力。
念了幾位詩人的幾十首詩作后,我覺悟到:自己確實需要這些詩。那些高于生活又是從生活中采摘到的詩,那些可以穿透灰霾在心野灑落點滴陽光的詩情畫意,那些上帝賦予的被群盲遺棄卻被詩人捕獲的美妙瞬間。我需要這些詩。我還抄摘了幾首:北島的《零度以上的風(fēng)景》和《八月的夢游者》,韓東的《溫柔的部分》和《抓魚》,辛波絲卡的《我致力于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還有余秀華的《一打谷場的麥子》。我將它們放在一起,反復(fù)掂量。
我明白自己為什么讀詩——那并不是因為自己真正需要詩,而是自己想通過剽竊別人的詩意來裝點自己,想用那些已經(jīng)被證明過最富詩意的句子來證明自己身體里流淌著詩意。讀懂或不懂裝懂地談?wù)撘皇自?,自以為?nèi)心深處正涌動某種溫?zé)峄螂娏鳎c寫詩的詩人合奏或交媾,然后被燃燒的詩意灼燒。唉,多么虛假又附庸風(fēng)雅的文藝情懷。
三
在念他們的詩之前,我在念蕭紅的詩。她早期寫的抒情短詩,觸景生情式的,寥寥數(shù)語,很輕,輕得像一聲溫柔的嘆息。
公園
樹大人小
秋心沁透人心了
靜
我思伊人心
有如天邊紅
栽花
弄得兩污泥平嫌臟嗎
任憑你怎樣的栽,
也怕栽不出一株相思的樹來。
這些的詩作好似蕭紅的練習(xí)曲,像極了日本俳句。葛浩文在《蕭紅傳》中指出過,詩是蕭紅最早發(fā)表的文章。而在電影《黃金時代》里,展露蕭紅文學(xué)才華正是她的詩。困在東興旅館的蕭紅,將一首詩寫在舊報紙上,被蕭軍當(dāng)場默念出來:“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時節(jié)。今年的五月,我生活的痛苦,真是有如青杏般的滋味?!?/p>
這首《去年的五月》被民謠歌手鐘立風(fēng)作曲演唱,收錄在唱片《自由之聲——當(dāng)代民謠合輯》當(dāng)中。同張專輯還有周云蓬、莫西子詩、邵夷貝、宋冬野、小河等民謠歌手參與。這些歌手用他們獨特的聲音詮釋蕭紅的心曲。其中,周云蓬在談及蕭紅早逝時,情不自禁流露出惋惜之情:“如果上天讓她多活十年,我期待她能寫出心中的那份狠,那些幽暗,那種水里火里的男女之情。”
隨后,憂傷歌聲傳來。“我的心中積滿了沙石,因此我想望著的,只是曠野、高山和飛鳥”。即便時隔七十多年,蕭紅的詩作依然汩汩流泄細(xì)膩而綿長的情愫。
四
蕭紅寫詩是寫給自己看的,她生前很少拿出來發(fā)表。即便是現(xiàn)在出版的蕭紅精選集,部分出版社并沒有選入她的詩歌。但研究蕭紅詩歌的學(xué)者依然為數(shù)不少,他們將蕭紅的詩歸結(jié)為四大類:一、抒情短詩,如《偶然想起》等;二、愛情組曲,如《春曲》《幻覺》《苦杯》等;三、哲理小詩,如《沙?!罚凰?、革命新詩。這些詩歌創(chuàng)作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七年期間。
為蕭紅寫傳的作家肯定不愿放過其中任何一首。這些詩可以說是蕭紅那些年內(nèi)心世界的寫照。例如,一九三七年一月三日寫于東京的《沙?!方M詩,詩中的“傷感”、“冷清”、“孤獨”、“寂寞”、“悲哀”、“刺痛”、“顫栗”、“痛苦”等一系列詞句充分表達(dá)了她那段時期的內(nèi)心情緒。
從異鄉(xiāng)又奔向異鄉(xiāng),
這愿望多么渺茫,
而況送著我的是海上的波浪,
迎接著我的是異鄉(xiāng)的風(fēng)霜。
這是《沙?!方M詩中第三十一小節(jié),一語成讖,它成了蕭紅一生的寫照。有位作家直接將“從異鄉(xiāng)到異鄉(xiāng)”拿來當(dāng)作蕭紅傳記的書題。
導(dǎo)演許鞍華和編劇李檣也應(yīng)該讀過這些詩。影片《黃金時代》中很多片斷的情緒就是來自這些詩歌。比如蕭紅在東京的那一段,幾乎就是《沙?!方M詩演化出來的影像語言。或許只有清淡如許導(dǎo),才會將東京那段戲表達(dá)得如此克制隱忍,沒有對白,幾句畫外音,連多余的字幕也沒有;或許也只有讀過《沙?!方M詩的觀眾才會洞悉那噠噠噠的木屐聲,東京的雪,冬夜燈光,傳達(dá)出來的是怎樣的冷清、寂寞和悲哀。這種獨特的影像語言表達(dá)也讓《黃金時代》散發(fā)出深濃的詩意。
片中,還有不少依照詩歌寫意拍成的畫面,但我們在畫面能體會到只是其中流淌的詩意,而沒有辦法捕捉到隱藏光影間的蕭紅的詩。從東京回來,蕭紅在許廣平先生和海嬰的陪同下,偕蕭軍去魯迅先生墓前叩拜時,這個瞬間,便藏著一首刻骨的詩:
拜墓詩——為魯迅先生
我哭著你,
不是哭你,
而是哭著正義。
你的死,
總覺得是帶走了正義,
雖然正義并不能被人帶走。
五
敘事只是電影的形,氣質(zhì)才是電影的神。
文學(xué)批評家認(rèn)為,蕭紅是“詩之小說”的作家。他們說,沒有一個小說家像她如此的散文化、詩化。她以寫詩涉足文壇,以寫詩訴說、消遣、表白、記錄,以寫詩表達(dá)愛情、幽怨、苦悶、孤寂,以寫詩來雕刻日常的瑣碎和情緒的低落或消沉,以寫詩來凝思自我或?qū)惯^度沉溺的自我,默讀或念白她寫的詩歌,仿佛聽她在一個偌大的余音回蕩的房子里囈語,直白如話。
李檣在捕捉蕭紅詩人的氣質(zhì)。詩句改編成的臺詞,詩意化的藝術(shù)影像,影像背后與某些詩句息息相關(guān)的情景和意境,還有那些誕生詩作的時間和場合。李檣甚至巧妙的安排了產(chǎn)生詩的某個瞬間。當(dāng)蕭紅與蕭軍在東興順旅館因情愛融為一體的時候,李檣將《春曲》這首詩“當(dāng)他愛我的時候,我沒有一點力量,連眼睛都張不開,我問他這是為什么,他說:愛慣就好了,啊,可珍貴的初戀之心”加入到電影敘事和演員對白當(dāng)中。詩意被演化成動作和語言。
可能有十萬個理由支持李檣這樣做,但他之所以這么做,最大的理由,還是因為蕭紅首先是位詩人。他非常明白,在當(dāng)時救亡圖存、新文化運動、左翼文聯(lián)浪潮等多重社會背景下,寫詩只是蕭紅一種自我釋放的方式,蕭紅自己都沒有意愿將其當(dāng)作自身寫作的主體,而只是以一個作家的直覺和自覺干著詩人的活。最終寫詩成了她寫作生涯的點綴和調(diào)劑。這也可能是很多“蕭紅精選集”忽視蕭紅詩作的原因。
詩歌是從蕭紅踏上作家旅程或流亡生活的伊始,遭遇一個接一個囚徒困境時,寄托情思或翹首未來的窗口。而由于影像語言更接近詩歌——既然蕭紅的生命包袱里捎帶上如此多的詩歌精靈,電影就有理由將它放飛出來。
六
夜里他夢到自己在吃東西。又滋味又貪婪地在吃。吃了什么倒沒有什么記憶了。涎液沁濕了枕頭,印痕歷歷在目,他起來整理床鋪時發(fā)現(xiàn)那塊錢幣大的印痕,感覺也點不自在,心怕有人發(fā)現(xiàn)這一隱秘,逐將枕頭翻過來擱在床鋪的另一頭。他打開冰箱,依次拿出年糕、甜酒和紅皮雞蛋,準(zhǔn)備給自己做一份像樣的早餐。好像很久沒有在家里吃過早餐。他想像在夢里頭那樣又貪婪又滋味地吃著早餐。一碗甜酒煮蛋擺在面前,還冒著熱氣,他埋頭喝了一大口。少了點甜味。太淡。乏味。他對自己的作品感到些許失望:差一勺或半勺紅砂糖,甜酒太少或兌水太多,也可能是剛用竹鹽牌牙膏刷過的舌頭的味蕾過于敏感。窗外,一束金黃色的陽光鉆進對面人家的陽臺。她居然又繞過了他的陽臺??蓯骸K杏X自己與對面陽臺上的金色陽光隔了一條河流。他獨自坐在餐桌前吃著一份乏味的早餐。自己特意為自己準(zhǔn)備的但卻沒有胃口吃下去的早餐。清晨,空蕩蕩的客廳冰涼如水,他被浸泡在這里頭。夢的痕跡已經(jīng)消散,蹤影全無,像沙灘上退潮后的腳印。將寡淡乏味的早餐倒進洗碗槽之后撤出廚房時,他想起瑞士人的一句詩:醒來就是從夢中往外跳傘。
三月二十八日,我在讀莉迪亞·戴維斯《幾乎沒有記憶》時,得知瑞士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去世的消息,腦子仿佛突然按了暫停鍵,出現(xiàn)幾秒斷片。這位近年因腦溢血半身癱瘓并失去了說話能力的歐洲老人,我是在《特朗斯特羅默全集》和《記憶看見我》以及北島的《藍(lán)房子》和《時間的玫瑰》讀到的,之后一直深深掛念。我放下戴維斯的新書,在腦海里拼湊特朗斯特羅默殘存的詩歌記憶。不多,幾句詩在腦海里飄過,似乎在記憶里還可以與他相遇。隨后,我模仿戴維斯的風(fēng)格寫了篇小說來悼念這位詩人。
七
特朗斯特羅姆曾說過:“詩是對事物的感受,不是認(rèn)識,而是幻想。一首詩是我讓它醒著的夢?!倍┤R則說:“詩人是一只夜鶯,棲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歌喉唱歌來慰藉自己的寂寞;詩人的聽眾好像為了一個聽得見卻看不見的音樂家的絕妙聲音而顛倒的人……”
“以高度的精確與細(xì)密的凝注觀照每個意象的構(gòu)成,注意照明和氣氛,凡此種種都是為了達(dá)成某種程度的模糊……推崇模糊的詩人只可能是個講究精確的詩人,一個能以眼、耳以及敏捷、準(zhǔn)確的雙手抓住最細(xì)微感受的詩人。”這是卡爾維諾的論斷。
而臺灣作家唐諾在《抄寫在日本墓園里的王維》寫道:“詩不再觀察發(fā)現(xiàn)認(rèn)識,不再用于敘事,不再負(fù)責(zé)描繪世界的完整模樣,甚至也不負(fù)責(zé)激發(fā)集體激情、讓世界開始讓事情發(fā)生的吹起號角任務(wù),詩減去‘興’‘觀’‘群’,比較完整剩下來的就是怨了,換句話說,詩不再站在時間起點,不再進入到時間大河之中和世界俯仰變化,詩上岸了,詩直接等在時間終點處的岸邊,連同寫它的人。”
八
原本想聊聊蕭紅的詩,到此,終于不知所云了。最后,寫下這首蹩腳詩,權(quán)當(dāng)紀(j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