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照常在幾個喜歡的公眾號里看文章,又照常的遇到了一些讓我窩火的觀點。
光是那些標題就讓我有些不愉快:
你怎么度過疫情,就怎么度過一生;
毀掉一個人,就讓他放縱地浪費時間;
浪費時間就等于謀財害命。
說的比唱的都好聽,結果后面都只是為了要販賣自己的課程。
他們說上班8小時,睡覺8小時,你如何掌控剩下的8小時,才是決定一個人的真正高度。
說法貌似是對的,但我實在不喜歡這種忙碌的人生。
似乎你抽個時間看看視頻節目就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要是再愛上微博和抖音,那你的下半生都完了。
總是有很多過來人告訴你所謂成功的“標準答案”:
不能浪費時間,不要追逐無效的關系,要舍棄沒用的社交,不要三分鐘熱度等等。
羅列個一二三條,成不成功不知道,但大多人會被這緊湊的生活搞得焦慮至極。
遺憾的是,我卻是一個喜歡浪費時間的人。
我也一直認為:懂得浪費時間的人,才真正懂得享受生活。
試想一下,在悠閑的周末,把手機調成靜音,拋棄一切,安然睡到自然醒。
你坐在落地窗上曬著太陽,可以看書,可以聽歌,也可以玩游戲追追劇,在一堆自拍照里選出自己最滿意的那張發到朋友圈。
懶惰是人的原罪,如果你不會因為一碗雞湯就脫胎換骨。
那么何不干脆點把時間浪費的更坦蕩一些!
02
焦慮是當下年輕人逃不脫的話題,焦慮的背后是我們的功利心,做任何事情都期待可以帶給我們很好的回報。
甚至于很多人都力求把自己的每一分時間都用在“合理”的地方。
記得一個有趣的故事。
說某個人無意得到了一塊可以操控時間流速的手表。嫌女朋友化妝時間太長?撥一撥手表指針,時間就直接跳到了1小時后的約會階段。
嫌辦公出差太麻煩,撥一撥手表跳到了一個星期之后。
后來這個人越來越迷戀這塊手表。
一步步升職加薪太累,直接跳到了總經理的位置。
兩三歲的兒子太哭鬧,直接跳到了兒子長大后的階段。
......
當這個人滿臉皺紋,顫顫巍巍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才恍然抱著自己的腦袋后悔道:“天啊,我這一生都干了什么蠢事情?”
人生就像一場旅途,很多人只想著那個設定的終點,一點也不愿意在路上浪費時間嗅嗅花香。
所以這些人失去了欣賞路邊風景的興致和耐心。
《小王子》中的狐貍對小王子說:“正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很多時間,這才讓你的玫瑰變得如此重要。”
什么叫浪費時間?
看書就是對的,刷微博玩抖音就是錯的?早上5點半起床就是對的,睡到自然醒就是錯的?
這不對,時間根本就沒有浪費一說,所有讓自己變的舒服的時間都不算浪費。
要是每件事情都有意義的話,人是會窒息的。
03
當下的社會中,容易窒息的人不少,所以我們要學會怎樣浪費點時間。
在電影《無問西東》中有這么一幕。
老教授講課,茅屋底下學生們聽課。屋外驟雨傾斜,雨聲越來越大。老教授幾次提高自己的聲音,終是被雨聲蓋了下去,學生很難再聽清教授的聲音。
教授見此,最終停止講課,于講臺處泰然落座,仍雨滴打濕衣襟,黑板上寫著四個大字:
靜坐聽雨。
那是1938年,列強環伺,祖國落后,有志之士都迫不及待地想為祖國獻上自己一份力的時代。
他們在共同完成這么偉大一件事的中途,仍會安靜下來,靜靜地聽著雨聲。
這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心境。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布倫特·科克爾研究發現:上班時間瀏覽網頁放松的人,比全身心認真工作的人效率反而高出9%。
所以你現在還能判斷哪些時間是‘合理’的,哪些時間是‘不合理’的嗎?
很多時候,浪費時間、放輕松并不是一件多么不可原諒的事情。
“無聊”在一些人眼中看來是最沒用的情緒,他們用滿滿當當的日程安排充斥著自己的人生,努力把‘無聊’趕出自己的腦海。
但叔本華說,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有了無聊,就會有胡思亂想,就會有白日夢。有了夢,才會有奮斗的方向。
04
相比浪費時間,糾結和猶豫才是我們最不應該做的事。
我很佩服那些能堅持每天5點半起床,每天看多少書,學習多少課程,然后做PPT,做講課,并且能從中獲取樂趣的人。
但我不認為所有人都能做到這點,也不應該所有的文章都勸我們要這樣規劃自己的時間。
說句不好聽的,我們大多人都是行動上的侏儒。
意識中堅決反對浪費時間,行動上永遠躺尸不想向前。
這樣的后果造就了很多人的糾結和猶豫。學習學不下去,玩樂也有愧疚心理,這是最傻的狀態。
當你為錯過太陽而懊惱時,你也將錯過群星。所以永遠不要懊惱。
就算浪費時間,你都要浪費的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