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自己確實常常看了很多書,看完之后腦子里好像還是一團漿糊,我以為思維導圖可以幫我,根據書的重點,書的框架來立一個結構,畫一個大的框架圖,也就是思維導圖,囊括書里的大小框架,搭建起整個系統。 畫了幾張思維導圖之后,無論是圖書的思維導圖還是講座的思維導圖,一方面發現要把思維導圖畫的完美,也就是要寫上很多細節和完整,如果給別人看的話,需要方方面面的仔細和排版,還是多少需要一點學習的,而且似乎對于我來說,效果意義并不大,效果不佳。這是為什么呢?
? ? ? ? ? 我發現從我的角度來說,并不需要那么全面,用得到地方能夠再詳細點記錄是我更想要的,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我需要畫好幾張思維導圖。一張是全書的目錄和框架,然后是某幾張我覺得重要的章節思維導圖,可能在某章節中,有些重點對我來說特別有益,然后在基礎上深入。這樣就會導致一個問題,就是思維導圖的不平衡,某些細節內容會多,細。而有些思維導圖內容一筆帶過,這樣導致思維導圖很不好看,自己看著也不舒服。那么該怎么辦呢?
? ? ? ? 其實早在15年的時候我就發現了拆書幫,那時候也看過半本左右的拆書幫的書籍內容,但是發現有點枯燥,然后感覺也是無法與我的實際應用相結合,也就扔下了。漸漸的發現,自己看的書,深究起來真的不少了,可是為什么好像腦子里依然是一團漿糊,依然我的生活過的亂七八糟,一塌糊涂呢,為什么閱讀之后似乎沒有帶給我什么改變呢?
? ? ? ? 今天重看了一遍拆書幫,似乎有些明白,或者說我之前的疑惑得到了一定的詮釋,重點在于怎樣將書上的內容和我自己的實踐相結合。在得到APP的時候其實我也多次發現,大咖們都鼓勵我們多發表多留言,在每篇文章的結尾,大咖們也會提問,提一些問題,讓我們去思考,去回答。可是我發現,這些問題我都給不出答案,有極少的東西可以給出答案。原因一方面是在于思考的深度和剖析的可能還不夠,還需要再深入。另一方面,是生活閱歷的不足,可能經歷的事情較少,無法從中提取相關經歷。
解決的思路呢,應該是在積累生活積累人生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某些問題。
可是我閱讀的書籍里面包括很多方面的東西,比如溝通,比如親密關系,比如職場生活,比如生存成長,比如親子教育,比如人際交往。其實能夠跟我生活產生鏈接的東西還是不少的。那么我該怎么做呢?
其實答案在拆書幫里得到了解答。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不從自己的生活入手,從書籍入手。在閱讀書籍的時候,看到某個觀點,某項內容,可以跟自己發生鏈接。那么用便簽法。
首先,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看到的內容。
其次,回憶自己的過去和 現在,如何和這個觀點發生鏈接,也就是說過去我曾經使用過類似的觀點來指導生活嗎?或者是我經歷的什么事可以用這個觀點來指導我的生活。
再次,將來,我應該如何運用這個觀點來指導我的生活。感覺說的還是有點抽象,可以自己模擬場景,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情景下,可能可以怎么用。
然后再下一步的問題就是如何堅持用,如何改變自己ID生活!
over ? ?比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