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年8月,年僅23歲的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在一次演奏時突然斷了一根弦。正當臺下觀眾認為演出失敗時,只見帕格尼尼泰然自若,用僅剩的3根弦繼續演奏。
沒想到過了才一會兒,又聽到“蹦”的一聲,又斷了一根弦,沒想到帕格尼尼居然依舊胸有成竹,自然演繹著這首樂曲。
“蹦”,這下好了,當第三根琴弦斷裂時,就只剩最后一根G弦了,臺下的觀眾捏起一把汗,左右抬了抬身子,可帕格尼尼竟然行云流水地僅僅用最后一根弦,演奏完了整首樂曲。
音樂的最后一個音符塵埃落定后,掌聲雷動,觀眾們激動得不自覺站起身來,他們為這位音樂天才打電話,只有真正的小提琴大師才能完成如此高難度的動作!
然而,拍手觀眾不知道的是,這一幕原來是帕格尼尼的安排,早在演出之前,帕格尼尼早就為這次充滿沖突的場景做好了充足的訓練。
鬼才帕格尼尼聲名大噪!而他的這些訓練,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刻意練習。
所謂刻意練習,就是用一定的方法,把自己之前并不具備的能力,通過練習來掌握。
任何技能,包括運動,演奏,寫作,溝通,談判,說笑話,演講等等都能用刻意練習的方法來提升。
那么,你可能會問,什么才是刻意練習的方法呢?
刻意練習的研究者安德斯.埃里克森說,刻意練習的核心是三個F,分別是focus專注,feedback反饋和fix it修正。
下面我們以演講為例,詳細拆解一下這三個F。
首先是Focus專注。
這里的專注有別于我們漫不經心地去完成行動。比方說在我們演講中存在總分總結構或者“趕過豬”結構。
總分總結構里,我們能否把分論點123說得很清楚,每個分論點能否結合一個新穎有趣的案例,這些都需要我們在練習的時候不斷地去做調整,迭代我們的字稿。
又比如"趕過豬"結構里,感謝的部分是否有真正扎心的細節;過去的回憶選擇的案例能否引起共鳴;祝愿的部分能否有所創新,說到大家的心坎里去,這些也都是可以刻意設計的環節。
第二是Feedback反饋。
最好的方式自然是找到演講教練來聽聽你的設計,你的語調和抑揚頓挫。讓專業人士指出你的不足之處,提出改善建議。
但教練的時間,尤其是專業人士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此時,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就是錄音或者錄像,一遍遍的回聽自己的演講,以一個觀眾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輸出,拿它去和優秀的案例去做比較,哪里不足,哪里還挺不錯的,可以固化。
有一個小丑,他主要負責節目之間的暖場,但這是一份艱巨的工作,因為很多人都會選擇在這個時間出去買飲料或者上洗手間。最開始,這讓這位小丑先生非常喪氣,因為好像無論他有多努力,但始終留不住這些觀眾。
然而他學會了一種方法,就是在馬路上專門和路過的行人說笑話,然后用秒表記錄下路人對自己感興趣的時間,一開始可能只有10秒,但隨著他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話術,優化自己的故事,他能吸引別人的注意時間在不斷地提升。當小丑先生講笑話能牢牢吸引觀眾5分鐘以上的時間后,他成為了熱場高手,甚至有多家馬戲團向他拋來高薪的橄欖枝。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教練或者導師,那只秒表和不斷吸引人的時長,就是我們所說的第2個F,feedback反饋。
第三個Fix it修正。
每次演講,我們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每次的feedback反饋中也必然有值得我們去做改進的部分,甚至隨著社會熱點的不同,我們的案例也可以做不停的更新。
所以,把我們拿手的演講稿不停地做修改,甚至像帕格尼尼一樣安排沖突,給觀眾別樣的體驗,這些都是我們從良好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的步步階梯。
刻意練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使用3個F的原則,任何一種本領都能被我們從入門到精通。人的一生中,需要掌握的技能有很多,期望你使用今天刻意練習的技巧,不斷地解鎖一個又一個的天賦樹,讓自己成為一個厲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