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遲來的游記。
曲阜并不是我們的目標城市,因為回程要路過,所以打算順便看看。沒想到這順便一游竟是不枉此行。
從鄭州出發,我們奔襲三百多公里,到曲阜已是晚上八點。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小城給我的第一印象還不錯,夜景很秀美。出門在外一個禮拜,聽到山東口音竟也覺得親切。
九點多的曲阜,基本已經進入睡眠模式,還在營業的商鋪并不多。我們在酒店附近一個小飯店解決了晚餐,雖然已經過去將近三個月,但我還清楚記得那一碗魚湯的味道。鯉魚片成片,再切成一指寬的魚條,魚刺也能一起下肚了,裹了芡,在油里過一遍,然后放入高湯,和小木耳、老豆腐一起煮,濟寧地區偏愛吃醋,所以會再加一點點醋在湯里,我一般只在吃火鍋的時候放一點點醋在油碟里,稍微中和一下刺激的麻辣,但對這種酸口還算比較接受。因為前兩日胃不舒服,在鄭州還打了兩天吊瓶,都沒怎么吃東西,這一碗魚湯簡直是太合口味了。進到胃里滿滿的幸福感。
經過一晚的休整,我終于滿血復活,因為并沒把這路過的一站放在心上,所以并未做攻略,一家人不緊不慢的在樓下的永和吃完了早餐,再慢悠悠的出發去我們的第一站——孔廟。
曲阜乃孔子故鄉,古稱圣域賢關,孔子誕生于尼山,成長于闕里,設教于杏壇,出仕于魯都,歸葬于泗上,在曲阜留下了眾多的活動遺跡,后人又興建了許多紀念建筑,形成了如今我們所見的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三孔之孔廟
孔廟是我們的第一站,在門口等魚先森買票的時候,遇到兜售小紀念品的老人,我買了一套竹簡式的書簽,上面都是摘自論語的名句,老人告訴我們,正南門上赫然寫著的“萬仞宮墻”乃是乾隆皇帝所書,相傳古時只有在皇帝或欽差來曲阜祭祀孔子的時候才能打開此門,游孔廟,孔姓族人可以半票,能背誦論語者也半票。這倒是新鮮,想想一撥人在那排隊背誦論文的情景,應該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傳統文化還是需要傳承。
由“金聲玉振坊”起,沿青石板路走過圣人的足跡,靈星門、太和元氣坊、至圣廟坊、璧水橋、奎文閣······每一處都在默默訴說著一段歷史,令我們不禁祈望時空的那頭,歲月依然靜好!
孔廟中碑亭數量不少,最著名的應該是成化碑吧,碑高6.2米,碑文為明憲宗朱見深御制,字楷書。書體嚴謹端莊,為世人所稱道,是明代明碑之一。我所見的成化碑已是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碑石受歲月風沙洗禮,已經出現剝離脫落,碑文要很仔細才能勉強辨認。有點小小傷懷,再過千年,世人是否還能見到如此瑰寶。
游孔廟,當然不能錯過“杏壇”,相傳這里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子便是在這里向72弟子傳授“六藝”。如今圣人雖已遠去,杏壇也再難重現圣人講學的場景,但儒家思想卻是一代一代的傳下來,引導著后人。院里這不知名的龍柱和刻著“杏壇”二字的石碑已被后人撫摸得起了歲月的包漿。
我們常說的“無事不登三寶殿”,這三寶殿相傳便是北京故宮"太和殿"、山東曲阜孔廟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廟里的"天貺殿"。由此也能看出大成殿的地位來。
之后的孔府我們并未過多停留,匆匆而過,去了孔林。
途經洙水河,有橋立于其上,立石坊“洙水橋”,愛好書法的公公贊嘆“這字寫得真是好啊!”導游直夸有眼光,說這是著名的明朝權臣嚴嵩寫的。嚴嵩是誰?看明史吧。簡而言之,嚴嵩就是一大奸臣,明史將他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但他的書法造詣很高,留下了很多的詩作,也算是為文學史出了點力吧。
孔子墓道旁有一楷亭,石碑上寫著“子貢手植”,碑后有一段古木的殘枝,相傳孔子去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子貢在外經商沒能趕回來見恩師最后一面,為了寄托他的哀思,也為了為恩師盡孝,他在墓前守墓,并親自種下這棵樹,子貢手植之樹在一場雷雨中被燒了,留下一段樹樁,后人立碑建亭以示紀念。
墓道兩旁依然是威嚴的守墓神,翁仲,還有貔貅。如今這些威嚴的存在不僅要守護好圣人之墓,還被人們賦予庇護世人之能。你看那翁仲的裙裾,貔貅的腦袋和屁股,都已經被摸得溜滑溜滑了。
孔子墓前碑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有趣的是這個文宣王的“王”字,故意把中間的豎拉得很長,最底下一橫被墓前的石臺遮擋住了,一眼望去好像“大成至圣文宣干”,導游給我們講,這是后人故意為之,因為皇帝要來祭拜,皇帝才是真正的王,王拜王是不行的。這樣的字體變異,就避免了二王相見。妙哉!我們離開之前正巧遇見有人帶著孩子在孔子墓前行祭拜之禮,身穿漢服,頭戴發冠,一扣三拜,旁邊還有專門的人念著祭文,大家都靜靜的看著,未覺突兀。比起開封天波府的現狀,這樣的禮儀形式我們倒是喜聞樂見的。
孔廟孔林都有很多的古樹,有百年以上的,也有千年以上的,兩人環抱不過來的比比皆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心特別容易靜下來,沒有紛擾,沒有嘈雜,穿越在千年古樹林中,遙想、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