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非常有幸聽到了遨游客老師的音頻課:怎樣走進紅樓夢。
很早前就進了遨游老師的紅樓群,那時還不是同舟學院的分院。大家每天熱情的討論著學習著,受氣氛的感染,我也準備跟大家一起學。
我把家里老版的《紅樓夢》拿出來天天放在枕邊,準備先熏陶熏陶,幾個版本的電子書也下載好了,可遺憾的是,最終也沒有開始。
群里都是讀過且喜歡紅樓夢的朋友,而我卻是一個連電視劇都沒看完整的人。大家在群里不但聊的火熱,關于紅樓文章也寫的優秀,可惜我聽的云里霧里,很難加入其中,便產生了畏難情緒。
后來,我又買了一套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可依然擱置了很久,連包裝都沒有拆。我這個買書不看的毛病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改改。
聽了遨游老師的課才知道,原來,紅樓夢竟然排在不受歡迎讀書榜的前面,我一直以前大家都很愛看紅樓夢呢(可能身邊的人都喜歡看而造成的錯覺吧)!這真真讓我吃驚,就連遨游老師上學時看紅樓夢也是為了應試!
以前受家庭教育影響,導致我不愿看中國古典名著。因為初中喜歡看外國名著被說是崇洋媚外,沒看過中國古典就不算真正的中國人,所以堵著一口氣,但實際內心還是被同化了,覺得應該看看。
但遨游老師講自己看紅樓夢的經歷,也讓我釋懷了不少,沒看過紅樓夢并不是多大的錯誤。他說,我們會在人生的某一時刻自覺自愿的走進它。深感贊同!如果當時父母能這樣想就好了。
紅樓夢我還是想看的,至少不像哲學那樣曾被我排斥,覺得那么高深的東西跟我沾不著邊,有朋友就因為我看的書深度不夠,最終把我刪除了。他古今中外名著都看過很多,哲學也是懂的,因而覺得我的檔次比較低。
當時我就在想,為什么偏要看高深的書,人才有檔次呢?每個人起點不同,愛好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只要堅持看書,最終不也會進步嗎?蔡康永還經常看雞湯書呢,他說里面一些優美的句子值得他學習。
樊登上大學時看不懂《瓦爾登湖》,等到三十多歲再次拿起這本書才終于理解。蔣勛從小喜歡看紅樓夢,看的如癡如醉,但不同時期閱讀的關注點不同,理解不同,感悟也不同。人與書和人與人一樣,都是講緣分的。
所以現在,我開始接觸哲學,不是因為它的高大上,而是想獲得更好的人生。那么,讀紅樓夢呢?大概也不是證明自己看過這樣一本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曠世奇書,給自己增加了所謂身價,而是想深入了解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對話以及里面的人情世故。
不過,我還是要承認自己在看書方面的匱乏,還有不愿意動腦的事實。
紅樓夢的“難”,就在于里面有很多晦澀難懂的東西,不管是詩詞,還是那些跟現代用法不一樣的詞匯,很容易讓人“頭大”,閱讀體驗不好,就很容易放棄。尤其像我這樣理解力比較差的人,估計真會把書丟一邊吧?
遨游老師說很多人喜歡看《蔣勛說紅樓夢》(我也是看過的),但無論講的怎樣精彩,都是蔣勛的紅樓世界,不是自己的。自己沒有讀過紅樓夢,只聽蔣勛講,就好像你聽說一道菜很好吃,但你從來沒吃過,你會甘心嗎?
而當你把這菜一口一口放在嘴里的時候,你完全可能吃出別人吃不出的味道,你會有自己全新的感覺。即使沒有吃出自己的感覺,但通過自己的味蕾體驗,會比從別人那里聽來的感覺要深刻的多。
如果把紅樓夢比喻成名貴的菜,想真正品味的話,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這經濟實力就相當于:讀紅樓夢需要一定的語言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很明顯我還不具備這些。
好在遨游老師沒有讓我們必需看原著,而是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去了解紅樓夢,這正是我愿意接受的——從低難度入手。
對我來說,如果一開始就看原著,很可能因為讀不懂而產生自我懷疑,喪失閱讀興趣。所以看電視劇、聽書、聽講座、看改編過的書籍,都是很好的切入點,可以慢慢輕松的了解紅樓夢。
但紅樓夢中最難懂的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每個人物都被塑造的獨具個性,描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所以在紅樓夢的學習上不能止步不前,要循序漸進,最終自己可以把紅樓夢這道菜親自品嘗一下,感受它的味道。不怕把名著讀淺,就怕不去讀。
同舟學院的課雖不多,但每次都是干貨滿滿,非常專業,感謝老師們的無私奉獻,可以讓我們一次又一次豐富自己,在學習中挑戰自己。
在這個環境里,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不足和匱乏,作業也寫的非常吃力,有時候甚至因為精力不足和身體原因想要放棄。
但我知道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也是我在簡書一年多從沒有過的認真和用心,我沒有別人的能力,只能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即使無法按時完成作業,也要努力堅持下去。
接觸哲學,走進紅樓,可能是我近期最想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