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讀《瓦爾登湖》的最后一個章節,第十七章“春”,和第十八章“結束語”,這兩章,一章描寫了瓦爾登湖的春天,另一章則是寫人內心的春天,是梭羅對世人的勸諭:
要意識到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不管我們的生活多么卑微,那也要面對它過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貶損它。
這兩章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也是神來之筆,值得我們帶著對我們生活的反思細細品讀。
1.?瓦爾登湖的春天到了
4月,瓦爾登湖的湖水開始解凍了,春天也就到了。
每天太陽升起來后的個把鐘頭,湖感覺到太陽的熱量,開始隆隆發響,像一個剛睡醒的人,伸一伸懶腰,打一個哈欠。湖上的冰凌開始出現蜂窩狀,它們發出沉悶的、急吼吼的聲響,慢慢消融。冰雪融化,溪流開始慢慢流淌。
紅松鼠也來到梭羅的屋子底下,它們成雙成對,在梭羅的腳底下嘰嘰喳喳。
春天的來臨,就像鴻蒙初辟,宇宙創始,黃金時代到來了。梭羅幾乎是飽含著喜悅的熱淚贊頌著春天,他寫道:
“第一只報春的麻雀!這一年從來沒有在如此年輕的希望中開始!從局部光禿禿濕漉漉的田野里,隱隱約約地傳來了銀鈴般的啁啾聲,那是藍色鳴鳥、北美歌雀和紅翅鶇(音:dong,一聲)在歡叫,仿佛冬天最后的雪花飄落時的丁零聲。”
4月29號,梭羅在九英畝橋附近的河岸上釣魚,他釣到了好多罕見的銅色魚。站在搖曳的野草與柳樹根邊,他看到一只非常小,但又非常俊秀的鷹,“活脫脫像夜鶯一樣,一會兒打水花似的直沖云霄,一會兒又翻筋斗似的落了下來一兩桿。”
荒野的河谷和樹林子沐浴在如此純潔、如此明媚的日光里,萬物就應該生活在這樣的日光里。
5月初的時候,橡樹、山核桃樹、槭樹以及其它的樹木,才從湖周圍的松樹林里發芽抽枝,它們像陽光似的使湖光山色顯得格外光艷,特別是在陰天,仿佛太陽穿透了迷霧,給滿山坡灑下了淡淡的亮光。
3號或者4號,梭羅在湖里看見了一只潛水鳥,隨后,他聽到了夜鶯、棕雀,以及其它鳥兒的鳴叫聲。
夏天的時候,梭羅漫游在越長越高的青青草叢中。
1847年9月6日,梭羅最終離開了瓦爾登湖,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就此告一段落。
2.?為什么選擇告別瓦爾登湖?
地球的另一面,不外乎是我們同類的家,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去旅行?
梭羅用幾句詩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不是你人走了有多遠,而是你的內心走了多遠。
你的視野一轉向內心,發現
在你心中就有一千個地方
還沒被發現。那你去那里旅游,
就會成為家庭宇宙志的專家。
梭羅說,在人們的精神世界里,同樣存在著大陸和海洋,每個人都是這個精神世界里的一個半島或者一個島嶼,這要比坐在一艘政府的大船里讓人伺候著,即使航行了幾千里,也要比一個人去探索內心的海洋、大西洋和太平洋要容易得多。
梭羅離開樹林子,跟他入住樹林子一樣,有著充分的理由。當還有好幾種生活方式可供選擇,就不該在一種生活方式上花費更多時間。
他似乎并不在乎別人對他是不是真隱士的疑問,他只是在充滿自信地朝著他心里的方向在向前走,努力去過他心中想要的生活。
就好比一個人踩著他聽到的音樂的節拍走路,不管這節拍是什么樣,或者說走得該有多遠。至于他該不該像蘋果樹或者橡樹那么迅速地成熟,這并不重要。
我們大多數人并不是得其所哉,而是處于一種虛假的位置上。由于我們天性脆弱,我們設定一種情況,把自己擺了進去,這么一來,我們處于兩種情況中,要走出來就難上加難了。
梭羅勸諭我們,不管我們的生活多么卑微,那也要面對它過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貶損它。
他說:“一個人只要心地寧靜,即使身在濟貧院,也會像在宮殿里一樣心滿意足,思想愉快。”
貧窮和卑微的陰影把我們團團圍住,“可是瞧吧!天地萬物擴大了我們的視野。”
貧窮和卑微算什么?靈魂的必需品,是用錢也買不到的。
新奇事物源源不斷地涌入當今世界,可我們卻容忍著不可思議的愚鈍,我們體內的生命好似大河里的水,我們居住的地方不見得總是在旱地上。
在文章的最后,梭羅的勸諭令人振聾發聵:“遮住我們兩眼的亮光,對我們無異于黑暗。唯有我們清醒的時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著呢。太陽不過是一顆晨星罷了。”
《瓦爾登湖》讀到今天,就算結束了。其實領讀這本書的過程,我個人從中得到的收獲,是泛讀多少遍都得不到的。領讀,某種程度上也是精讀,能讓我們充分地吸吮這本經典作品的甘露,品出很多之前沒有讀出來的意味。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一定有它的道理,很多時候只是我們自己感受不到而已。我們閱讀的姿勢換一下,更深入一些,更專注一些,思考得更多一些,甚至隨著我們閱歷的增加,我們對作品的理解也會不斷深入。
在拆讀這本書的時候,會經常被梭羅的文字所感動,收獲頗多。我相信只要真正讀進去了,簡友們從中得到的感動要勝過我的感動,簡友們的領悟要勝過我的領悟。
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奔馳,挨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春天。相信每一個鐘情于《瓦爾登湖》的人,內心都有著一個春天,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它就會蘇醒,在合適的季節,我們的靈魂就會綻放。
正如梭羅所說:“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今日薦文:寫作的最高境界
作者:周衛英
精彩語錄:
沒有超越文字的內涵,文字只會弄巧成拙。
只在技巧上下功夫是很有限,很渺小的。要在心性是下功夫,要覺察自心,找到自己的真心。
最高境界的閱讀是讀自心,最高境界的寫作也是真心本性的自然流露,是生活的平常狀態,無寫而寫,寫而無寫。
砍柴土家農業重金屬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