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輕捻字句,便陷入莫名的感動了。
慢慢回味這詩句,我來到這清逸的山中,那些遠離喧囂,遠離人煙的荒蠻的地方。恰又是雨后的山谷,有些空曠,有些幽咽,那從山谷深處吹來的陌生的風,陰涼而又帶有些害怕,風便順著背脊一直流淌到腳底……窗外幾聲散亂的汽笛打亂了思緒。
我曾到過這樣山里,深邃,高大,有些傾慕,也有些害怕了,我記得那個時候第一次置身的冷激靈。雨,如此是有味道的了。我記得我曾望著這樣的山谷,徑直的往深處走去,走去……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我不知道古人是有如何一種經歷和感觸,才寫出如此的字句?而我的懷念,是否帶著些不羈?我懷念那些早已不在的山和山里的人。現在已習慣于城市化的亮麗與繁華,疲憊于這一種兢兢業業的生活和工作。
我喜歡陌生,那些綠色原野里的草,和山里沉睡的古老枝干。我來到山里,會有莫名的感傷,莫名的激動,久久不能平復。我也曾疲于奔命,山間的滋潤與感動于我并沒有什么關系。而偶然的機會,我告別熟悉的安穩,扛著堅持來這么一次,便讓我難以忘懷。也許是如了那句“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去”。而我現在還是期望逢著這樣一場雨,這樣一澗山谷。
“生活不止茍且,還有詩與遠方”,朋友這么跟我說,我也用行走來證明詩和遠方不是謊言。很多人說這樣的過活方式是有些病態的,我也覺得他們說的也沒有錯。如果說按照某一個人說的就能心滿,那就沒有必要那么多人的存在,因為復制的生活還有多少意義?
人生來不同,我不期望別人的認可,也不希望別人左右我簡單和單調。閑來總是很喜歡看看門口那些小樹,還有窗外的竹枝,它們暑往寒來,教會我安靜的生長。不驕不躁,奮力汲取,燦爛我的燦爛,不論刮風下雨。《道德經》說“道法自然”,我想我是有些懂得了。
如果,生命只是靠自己想象的艱難和固有的倫理來維持,那我便要可憐生命了。我知道樹木那樣子的生長,而你卻自作自主,做著安慰自己,對于成長與老去,總一無所知。而我發現自然很好,它的萌芽,它的生長,以及它的老去,都那么有力量。我喜歡這樣的雨,這樣的山谷了,“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自然而然。
我住在春城,六月,適逢一場有些急躁又有些留戀的雨,輾轉幾日后,我與朋友尋著蜿蜒的山間小路,背著包進了山。雨后初晴,風有些清爽,夾雜著些泥土的味道,我愛極了這樣的地方。仲夏的雨也是如此可愛,它光著屁股,調皮在你前行的路上一顛一簸……我跟著它一直往前走,一直走,忘記了城市,忘記了你……
走過一個隘口,高樓林立抑或車水馬龍的紛繁,愛恨情仇,就在突然,突然的轉過山頭的便消散了,消融在一份悠然與安寧中。裊裊的云霧,略帶些濕氣,氤氳著高高的山;幾聲驚鳴,一只機靈的鳥兒竄出來,突然的驚嚇了夏天。自然沒有力量,而最能承載所有的情感,包括我的愛!
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原來自然所承載的不僅僅是生命,生命所有的文化都是來源于此。“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我愛極了這樣的雨和這樣的空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