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說到用愿景,看畫面的方式,原理我就不啰嗦,因為我并不知道全部。但是我用在自己身上有效,大家不妨試驗一下看看。
這里我們再來說說第二個方法,就是:想辦法建立和這門外語的情感鏈接。這是受瑪麗蓮老師的啟發。我自己有體驗,但是方法是她發明的。這是非常深層,非常本質而高級的方法。
我本身英語基礎不錯,四六級考試成績都不錯。聽力尤其好。如果讓我照著稿子朗讀,我發音也很標準。但是讓我說,就是不行。舌頭打結,腦子漿糊,速度慢還出錯。
大學的時候有一次被推選去代表班里參加英語演講比賽,簡直成了我終生難忘的噩夢。我一來弄不明白演講到底是怎么回事兒,更不懂得利用身邊的資源,老師和同學來幫我準備,稿子也是急就章,主題不突出,再加上說不出,可想而知上臺是什么結果---當時真的是腦子一片空白,喉嚨干的說不出話來,我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說了什么,張口結舌的。就看到同宿舍幾個同學因為給我加油,本來在現場聽的,一會兒全走沒了……大概是我實在太丟班級的臉了……我一腦袋漿糊地下來,然后羞愧難當,不斷重演著這一幕丟臉的畫面,整個人都是懵的,不知道怎么走回的宿舍。同學們自然不肯跟我討論這個......
一直到四年以后,大學畢業加入埃里克森學院工作,這事兒都在一直糾纏著我,讓我不論是說英語還是公眾講話,都超級緊張。
但是,我個人從學英語的第一天開始,就非常喜歡。不是語言本身,而是背后的文化。我喜歡有趣的東西,喜歡國外的電影,初中時火遍全國的《泰坦尼克號》電影的主題曲《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還是音樂老師帶著全班同學一起學的。我簡直太喜歡這首歌了,所以學習得也特別起勁兒。所以我和英語的關系,除了口語之外,一直是很好的。
所以這種口語帶來的緊張感很困擾我。而且,我發現,雖然我隨著和老師們交流的增多,逐漸能說更多了。而且在課堂上聽專業的翻譯翻課程一直在學習怎么表達,不斷地在腦子里做語言的轉換,越來越熟練。但是要讓我自己生成句子,再說出來,還是很難的。那個階段我并沒有掌握生成畫面的表達法,還是在內在翻譯和自然表達之間,內在翻譯的時候有一半吧。
那是在2010年,在埃里克森已經3年了,我自己覺得口語進步已經很大了,至少平時對話能夠相互理解。但是我發現,我在英語環境中不能待超過1星期。我如果一天當中聽課聽的是英語,課間和老師交流,還是英語。那么超過一個星期,我會覺得非常難受,整個人很暴躁,就會完全不想再說英語了。
我并不知道為什么。但是這種情況我很清晰地覺察到了。每次國外的老師一走,我不再需要說英語了,我就一陣輕松!
后來,這種情況逐漸消失了。我當時并不知道為什么,但是后來總結起來,發現--是因為我開始做現場口譯了。
其實如果大言不慚地算起來,08年我就算是有了口譯的經驗。
08年1月第一次瑪麗蓮老師來講課的時候,我們都沒有經驗,請的翻譯是班里的學員。但是問題來了,當老師讓大家做練習的時候,由于翻譯是學員,他們必須要去練習才行。那這時候瑪麗蓮老師就傻眼了,她完全不知道大家在說什么,這樣就無法了解大家是不是真的在練習,還是在閑聊。更不能在練習中給予問題的解答和及時的指導。第二天課程課間,她問我一件事兒,我用英語回答了。我發音還不錯,雖然磕磕巴巴,錯誤百出,但是大概她抱著抓住救命稻草,聊勝于無的心理,就抓著我給她翻譯,把學員練習的過程中說的話翻譯成英文給她聽。當然了,我那時候詞匯量,表達的準確度差得遠,但是好歹能讓她聽到一點點兒,總算是把課程給跟下來了。雖然水平很差,瑪麗蓮老師還挺感謝我的,說解了燃眉之急。
這是我最早被抓壯丁翻譯的經歷。我從中也發現自己對翻譯很有興趣。但是水平所限,后來就再沒有機會做了。直到2011年。
也是因為情勢所迫,我開始再次翻譯教練對話--公司沒有這方面的預算,我只好頂上,在國外導師一對一輔導教練的時候來充當翻譯。這么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下來,慢慢兩年下來,也積累了兩百多三百個小時,表達越來越熟練。而且,當任務擺在前面的時候,哪里還顧得上時態啊,人稱啊是不是準確啊,差不多就得了。實在是不明白的,就用相似的詞代替,總之教練也不是造火箭,差幾個厘米也不會有問題……
好吧這很二百五,但幫助我突破說英語的瓶頸的,也正是這種態度。
到12年的時候,我開始和Paul Gossen老師合作。我們請他來講課。他的語言非常非常簡單,比所有其他老師都簡單很多。全部是直白日常的表達。我那時候恰好在看約瑟夫·坎貝爾的書,超級興奮,見誰跟誰說,就和他講我的收獲。結果我們,還有專業翻譯一起,就坎貝爾的書,理論一直探討。我驚訝地感覺到自己身上的變化,就算不在翻譯,自己說英語也越來越自然而且流暢表達了!
我當時并不知道為什么,后來知道了:是因為我說的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個話題,我內心有情感鏈接啊!
而且還有一點:Paul老師自己的語言非常簡單,跟他對話不會有壓力,我就更加二百五地想說啥說啥了。
跟瑪麗蓮老師對話,我自己本身就看她是高山仰止,特別緊張謹慎了。更何況她一貫淵博,偶爾還用大詞兒(她真實的詞匯量接近英國的高級知識分子),而且她會糾正我的英語,就會讓我更緊張.....
所以總結下來,這么多啰里八嗦的故事里面,說的就是兩件事兒:
1. 二百五的精神太重要了,老生常談但是怎么強調也不為過。我原本有過創傷的體驗,可能很多人也有過,但是如果真的要開始說外語,需要先找讓你能夠放松的人來開練。哪怕是找外國小朋友開練,他們不在乎語法,只在乎溝通交流。
如果你沒辦法自己突破這一點,那就找個教練吧!(嘿嘿,又是插播廣告。但我保證效果哦!)
2. 拿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開說,籃球,足球,明星,歌曲,旅游的目的地,食物.....這個東西是一個媒介,讓你和語言產生深度的鏈接。這可是高級方法哦!
敲黑板,注意啦!
語言本身是很豐富的,除了語義本身,還有太多的感情在其中。但當我們說外語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我們只是用腦子去翻譯,只是想說意思。這就遺漏了很大一部分內容:情感。當你說的話和自己的情感沒有鏈接的時候,怎么可能真地掌握這門語言呢?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人說英語干巴巴的。而我又為什么說多了會煩躁的原因。
因此,當你真正去表達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你的感情就會自然地融入這門語言中,心就敞開了。
心一敞開,還有什么做不了呢?
先到這兒吧,下一篇接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