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人類最偉大的特征之一,就是擁有想象力。
當然,想象力的范圍可以很廣,大到科學家對于未來技術進步的推測,科幻小說家們對于未來世界形態(tài)的預估,歷史學家們對于遠古時代的考據(jù),甚至是國家概念的提出、婚姻制度的形成,乃至于道德、宗教、文化等一切上層建筑等搭建,無不是某些人想象的產(chǎn)物,當然,這些理念也得擴展成為人類共同的想象,方才有效。
若是從小處著眼呢?我們活在當下,卻能時常回首過往,甚至冷不丁兒給回憶加上一層濾鏡;還能展望未來,想象自己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后的生活狀態(tài)。
雖然身處當下的時空,卻又時時可以仰望星空,讓思緒紛飛,從當下跳脫,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正如在這舉國同慶之日,共同的民族記憶是引起集體共鳴的前提。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我們會不自覺想起灑下熱血的革命先烈;看著車牌為1949的空車從長安街駛過,我們會想象如今的國泰民安也許是先烈們曾經(jīng)苦苦奮斗與追求的圖景;看著如今七十周年的盛大閱兵,我們又會想象八十周年甚至一百周年又是何種光景呢?于個體而言,十年乃至于三十年后的我們,又將經(jīng)歷什么樣的時代變遷?生命軌跡又會駛向什么方向?
我們可以想象,但想象出的場景卻又與時間的維度以及各種主客觀因素掛鉤。
譬如,我可以想象出理想的婚姻狀態(tài)會是什么模樣,但是我卻無法想象自己進入婚姻之后會是什么狀態(tài);我可以大概想象出5G時代真正來臨時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因為目前相關的研究比較成熟,但是我暫時無法想象在5G時代下我一天的生活細節(jié)。
畢竟,想象本身就可以不受束縛,無邊界,任由思緒馳騁。若是加上了各種限制因素,以及現(xiàn)有的依據(jù)或是證據(jù),那想象就變成了預測或者推斷,雖然多了幾分理性,卻少了不少感性與趣味。
我不敢妄談人生,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愈發(fā)不敢想象,畢竟現(xiàn)實是個好老師,總能教人如何妥協(xié)。但是,面對時而慘淡無味時而斗志昂揚的人生,偶爾想象一下理想的生活圖景,倒也無妨。畢竟腳比路長,走著走著,一駐足,一抬頭,也許就瞅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