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個電視節目,叫做《60 Minutes》,它是史上播放時間最久且在黃金時段獲利最高的節目。
制片人唐·赫維特說《60 Minutes》成功的秘密很簡單,就是講故事。如果缺少了故事性,觀眾就會離去。
喜歡聽故事是人的天性,小孩睡覺需要睡前故事,公眾演講需要引人入勝的故事吸引大家的注意,投資人投資也需要創業者講一個前景美好的故事。
一篇文章也需要故事來吸引讀者,一篇文章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由文章中故事的精彩程度決定的。
我們如何才能寫出吸引人的故事呢?
粥左羅在《學會寫作》這本書中講到,寫故事有4個要點。
1、要有一個主題
一個故事一定要有一個主題,否者讀者就不知道你要表達什么,看得稀里糊涂。最好將主題提煉成一句話或一個詞,這樣才明確且有力。
我們所熟知的《伊索寓言》,書中講述的故事簡短精練,每則故事都蘊含哲理,都有一個主題,且絕大多數的寓意總結都在篇末。
比如《狐貍和葡萄》,一只狐貍餓了,看見葡萄架上掛著晶瑩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來吃,但他嘗試了各種辦法,就是摘不到葡萄。
最后,狐貍無奈地走了,邊走邊安慰自己說:“這葡萄沒有熟,肯定是酸的。”這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明明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小,做不成事,卻偏偏要找一些借口。
這則故事最后一句話就是主題。讀者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則寓言的寓意。
2、要不斷制造麻煩
制造麻煩就是為了增加看點,平淡無奇的故事,無法在讀者心中掀起波瀾,一波三折才會揪住讀者的心。故事的推進就是解決麻煩的過程。
粥左羅在他的文章《真正決定一個人潛力的,是他在人生最黑暗時期的選擇》中,講述了王興、王石、俞敏洪等創業者的故事。
用的故事手法就是講述他們遇到的一個個麻煩并解決麻煩的過程。
讀者肯定會好奇,想這些麻煩是怎么解決的。于是跟著作者的節奏讀下去。
3、人物要有個性
寫故事不能只寫事不寫人,且人物一定要有個性。讀者在看完一個故事,感覺在故事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影子,就會產生共鳴。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主要是動物故事,但它采用了擬人化的語言,比如賦予故事中的每一種動物以人的個性,牛是忠實,狐貍就是狡猾,狼就是奸詐。
作者借這些動物來諷刺社會中的某些人及某些人身上的弱點。讀者讀了之后,就會產生聯想,自己或者他人身上是否有這些弱點,以此產生共鳴。
4、故事要有細節
細節往往是最觸動人心的,大而空的描述,讀者沒有視覺感。
《伊索寓言》中的《寡婦與母雞》,寡婦養了一只母雞,母雞每天都會下一個蛋。寡婦想著多給雞喂些大麥,讓它每天下兩個蛋。寡婦就這樣不停地喂著,結果母雞越長越肥,每天一個蛋也不下了。
這個故事告訴讀者,有些人總是十分貪婪,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結果卻連自己已經擁有的都失去了。
這則寓言的畫面感就很強,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因為它描寫的很細微。
聽故事比聽道理更符合我們大腦的進化,有吸引力的故事更能打動人。如果你想你寫的文章有更多的人讀,以上四個寫故事的要素將成為你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