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讀完《用戶力:需求驅動的產品、運營和商業模式》第一章,這章回答了“互聯網是什么”的問題,如本章標題所言,互聯網即三個“一”。
首先,互聯網是一種新技術,1775年蒸汽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到來,而1969年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則標志著信息時代的到來。
其次,它是一種新商業模式,包括用戶、終端、應用、公司、收入及理念這六部分。其中用戶是互聯網最根本的源頭,對用戶的研究包括用戶特質、用戶發展、用戶需求(娛樂休閑、溝通交流、獲取信息和實用服務);終端是用戶接入互聯網的硬件設備,對用戶(流量)最有效的爭奪就是控制用戶上網終端,小米極高性價比的手機正是為了爭奪流量入口;應用指用戶為了滿足需求,通過終端獲取的服務和產品;公司則是服務的提供商,永遠在搶用戶;而互聯網公司的收入主要通過廣告、游戲、電商、會員和增值服務等方式實現;互聯網理念來源于技術的不斷進步,但再正確的概念也必須回歸“用戶需求”。
第三,互聯網是一種新思維,即用戶需求驅動。這一思維模式也是雷軍創辦小米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以用戶為中心,用戶至上。正如書中所言,“在產品方面,雷軍提出專注、極致、口碑、快;在運營方面,小米做到用戶參與、培養粉絲、社會化網絡傳播與電商銷售。無論從產品還是從運營方面看,雷軍和他的小米最終想做到的就是‘用戶口碑’,所以互聯網思維就是用戶至上思維,這也是互聯網最核心的精髓。”
在以上幾點里,“用戶需求”驅動的新思維至關重要。但問題的關鍵是,在這個市場早已被幾大巨頭瓜分的時代,究竟該如何找到真正的用戶需求,或者說痛點,才能在細分市場里分到一杯羹呢?
通過上周的業務培訓,我掌握了關于尋找“用戶需求”非常重要的兩個點:第一,要有更加縝密的場景覆蓋和思考的能力。
不管是如今各種流行的APP,還是互聯網思維下生產的硬件產品,它們之所以能夠經得起市場的檢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們符合某一場景下用戶相對普遍的需求。比方說,小米在做智能硬件時,其核心思維之一就是“滿足80%用戶80%的需求”。再比如,支付寶能夠覆蓋如此廣大的用戶群,就在于它滿足了不同場景下用戶不帶錢包就能隨時支付的需求。如果真的想要在某一領域做出革新,那么對場景和趨勢的判斷力就格外重要。
第二,找到用戶最核心的需求,然后滿足這一需求,而不是創造需求。
盡管需求可以被創造出來,但與其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去挖掘和培養用戶需求,倒不如嘗試滿足用戶當下在某方面最核心的需求。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人們的需求由底層到高層,被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這五類。盡管這是一個很舊的分類方式,但其中提到的這幾大類需求是人類普遍性的心理模式,也是值得深入挖掘的點。
總之,互聯網世界里被普遍提及的“用戶需求”本質上就是站在用戶的角度,設想用戶常規性的使用場景,從人性的底層邏輯出發去開發和設計一款產品。所以,互聯網世界里,懂人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