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是誰以愛之名傷害你
從來沒有人懷疑:這世上最偉大的愛是來自父母的愛,其偉大而無私,不求回報。于是當這樣的愛化作無形的枷鎖將兒女禁錮,看不見的沉重使他們難以喘息的時候,人類的道德讓他們連怨恨的立場都沒有。他們只好一邊愛著自己的父母,一邊步步后退,在窒息和絕望中把怨恨和苦澀往心里吞,最終退到生命的絕路上零落成泥。正如書中所寫“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花一樣不斷落到你的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小說中,母親瑪麗琳渴望與眾不同、渴望出類拔萃,最終卻嫁做人婦,洗手羹湯,于是她把當醫生的夢想寄托在女兒身上。父親詹姆斯是一位黃種人,他孤獨沒有朋友,生命里刻滿了平庸和受歧視的傷痕,他渴望融入大眾,于是他希望女兒擁有很多朋友。女兒莉迪亞作為家里的掌上明珠,整個家庭失衡的重量都傾斜在她身上,她努力地想讓父母開心,在泥濘中掙扎看不到盡頭。
每當母親問“你想不想要讀學XX知識,想不想要讀XX書的時候”,女兒總會說“我想”,因為女兒想要看到母親滿足的神情,她潛意識里怕母親會離開,再也不回來。就這樣,父母的期待變成了女兒的承諾,她也努力想要完成父母的心愿,可是假裝認識很多人的她沒有任何朋友,物理學的知識對她來說終于變得如此艱難。她試過變壞,沒有成功,她想要考駕照,失敗了,能給她撫慰的哥哥也要離開那個家。大概只有那平靜的湖水可以包容她所有的心事,所以她選擇了永遠留在那里。
家里的每一個人都是愛莉迪亞的,而每一個人都是將她推向死亡的罪魁禍首。一切都找不到明確的起點,無數的小細節小偶然指向了一個悲劇的結局。我們從小就習慣給所有的悲劇找到兇手,最后兇手落網,劇情落幕,觀眾帶著滿足的笑離開。可是《無聲告白》里沒有兇手,只有愛。這一切是讓每一個明白真相的人都悲酸而找不到發泄的出口。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父母都站在制高點上,認為自己是愛自子女的,自己給子女的,子女也應該開心接受。可是他們是否也好好反思過:子女是不是也曾用盡全力想要完成他們的期待,子女是不是也曾在父母的期待和自己的心愿間掙扎徘徊,子女是不是也會害怕父母臉上掩飾不住的失望,子女是不是即使長大后也會在某些時候害怕被父母拋棄?
我想完美的愛是獨立的,是在自己生活過得完整而富足的同時, 給予愛。
接納自己對家人的那種自責和羞愧
很多東西,我們看不見,可是它就在那里,鮮活地提醒著你某些事實。
于是我們經常忘記,這一切,究竟是父母的期待在我們身上發酵,還是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
臨近畢業季,我的母親說“不管你去哪里,只要你開心就好?”,可我還是從她的語氣里讀到了“我希望你離家近一點”。我的父親說“別有壓力,找一份輕松的工作就好”,可我從他每一次談起別人家孩子年薪多少時羨慕的眼光中看到了期待,于是我還是想要更努力。
很多時候,子女其實是很敏感的,父母的一絲一毫情緒都他們放在心里。
臺灣心理學家張德芬在她的書中對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有較為深入的探討,對我也很有啟發。她提到:很多人孝順父母不知道怎么孝,而且孝過了頭,反而讓自己受到很大的這種牽制和傷害,同時,也沒有辦法讓父母成長。所以說,我為什么說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就是我們有的時候太不愿意讓父母受苦了,覺得他們年紀大了,不應該怎樣怎樣,所以我必須要順從他們的意思,做他們想要我做的事情。那其實我就失去了我自己 了,反而我自己不快樂,我自己不快樂的狀況下,我表面上還是孝順父母,可是我心理上對父母有沒有怨恨?絕對有。我看到很多孝子孝女其實對父母有很大的怨恨,但是他們覺察不到,或者是看不到時候自己對父母的怨恨,所以他會把怨恨投射在別人身上
要讓生命變得快樂,首先要修復好與父母的關系,接納自己對家人的那種自責和羞愧。
我們可以既愛我們的父母,又過自己想要的人生。不管過去發生了什么,我們現在都不再是孩子。我們已經是有成年人的自由意志,成年人可以有自己的選擇,選擇原諒父母,也原諒自己,選擇接納過去和現在,選擇擁抱快樂。
馬丁納也說過:認為自己的父母很糟糕是一種舒適區,一種你賴以生存的心理模式。你在內心編造了一出父母害你受苦的戲,這樣你就能不停地重復播放,然后利用它作為借口,說你的生命被困住了。你到底還要為了自己的不快樂怪罪父母多久?
愿你我都能用一顆平靜的心去原諒,把愛與溫暖帶到受傷的地方去,傷口愈合的人們會變得更加快樂而強大。無論愛里有帶著多少不完美,正因為有愛,我們屹立的俗世從不孤單。
愛往往沉默
書中我最喜歡的一部分是關于同性的暗戀:隱忍而沉默。
杰克和內斯從小不對盤,內斯一直討厭著杰克,杰克卻暗戀著內斯。杰克和內斯的妹妹莉迪亞待著一起也只是想要知道更多內斯的消息,內斯卻以為他們在約會。可是莉迪亞死了,內斯認為這一切是杰克造成的。小說最后一幕:內斯的憤怒終于爆發,他的拳頭落在杰克身上,他要替死去的妹妹出氣。杰克卻沒有還擊,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內斯才能發泄他心中的內疚與憤怒。
這世上有一些愛,從來沒有說出來,也從不為人知曉,可是它就在那里,以堅韌和疼痛的姿態讓我們的俗世變得精彩紛呈。
“那是愛,是一廂情愿的深切渴慕,只有付出,得不到回報;是小心翼翼而安靜的愛戀,卻無所畏懼,無論如何,都會執著著進行下去。”
小說文筆細膩,讀者從每一個人身上都能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書中還有很多我沒有寫出來的東西,關于種族、性別歧視、文化的沖突、家庭的關系等等。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人的期待與自我的愿望,希望我們都能學著去反思、去原諒,最后獲得內心的寧靜。
附:
一些喜歡的句子:
1、莉迪亞從未擁有過朋友,她的父母卻從不知道這個事實
2、因為她的母親最希望與眾不同,她父親卻最想要融入人群,而這兩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3、她吻他的時候,被自己嚇了一跳。那種沖動竟是如此強烈——她曾經憑著這股傻勁,追逐過風中的落葉,跳過雨天的水坑——不假思索、不加抗拒、意義不明、單純無害。
4、他是何其有幸。他甚至害怕,有一天宇宙之神會認為他們不應該在一起而把她奪走,抑或是她意識到愛上他是不對的,于是就像突然闖進他的生活一樣突然消失。時間一久,這種擔驚受怕竟然變成了習慣。
5、深切的疼痛將她包圍,仿佛連骨骼上都有淤青。
6、她母親夢想著過上金光閃閃、縈繞著香草味道的生活,最后卻孤獨終老,像一只困在這座空蕩蕩的小房子里的可憐蒼蠅。
7、她的畢生追求黯然消散,猶如微風吹拂下的薄霧。
8、沒有她,他就是一個人了,接著他就意識到,即使這樣,事情也不會有起色。即使沒有了莉迪亞,世界也還是不公平的。他和他的父母,還有他們的生活,會圍著莉迪亞曾經存在過的空間旋轉,最終卷入她留下的真空之中。
9、莉迪亞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盡管她不愿意成為這個中心——每天負擔著團結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涌起的苦澀泡沫。
10、終其一生,她都能聽到母親的心跳堅定有力地叫囂:醫生、醫生、醫生。
11、你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你只是學會了如何得過且過而已。
12、那是愛,是一廂情愿的深切渴慕,只有付出,得不到回報;是小心翼翼而安靜的愛戀,卻無所畏懼,無論如何,都會執著著進行下去。
13、她覺得自己像一把弦繃得太緊的小提琴,即使最微不足道的振動,也會讓她嗡嗡作響。
14、你的人生完全取決于你,你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
15、對于每一個作用力,都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個向上,另一個向下。一個得到,另一個失去。一個逃離,另一個受困,永遠受困。
16、他腦中錯綜復雜的齒輪不為任何人旋轉,縱有無數想法,也像困在窗戶里的蜜蜂,得不到實現。
17、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花一樣不斷落到你的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18、此前,她根本不會意識到幸福是多么脆弱,不知道只要你不小心,就能輕而易舉地推倒幸福,讓它粉身碎骨。
19、當時的胸有成竹已經遠去,似乎那是多年前的某種古老的感覺,是她在結婚前甚至童年時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