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轉載|海棠花CC
01價值條件化
價值條件化是建立在他人評價的基礎上,并不是個體自身的有機體評價的基礎之上,也是個體產(chǎn)生錯誤知覺的原因。
比如:父母總是根據(jù)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標準來決定能否給予孩子關懷和尊重。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的積極評價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標準。
現(xiàn)實中,孩子得到一種有條件的滿足常常與他自身的經(jīng)驗相矛盾。但是,為了討好父母,他不會做違背父母的事,久之,就會把父母的價值觀念內化,內化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一旦孩子把父母的價值觀念當作自我概念時,他的行為就不再受有機體評價過程的指導,而是受內化了的別人的價值規(guī)范指導,這個過程就是價值條件化的過程,這個價值規(guī)范就像一個框子,孩子不敢越雷池一步。。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過程不能真實反映一個人的現(xiàn)實傾向,當他采用這一過程反映現(xiàn)實時,就會產(chǎn)生錯誤知覺。這種自我概念與經(jīng)驗之間出現(xiàn)不一致,不協(xié)調。
02去價值條件化
去價值條件化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做自己。也就是說一個人變得更加開放,懂得與他人分享,能坦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從而內心變得豐盈,輕松,快活,自由
王陽明曾在《致良知》中談到,自己最了解自己,要做到知行合一,心存善念,對于自己身上的不完美就會加以分析,進而改變自己,從而做一個更好的自己,達到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