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
Beauty Secrets
For attractive lips, speak words of kindness.
For lovely eyes, seek out the good in people.
For a slim figure, share your food with the hungry.
For beautiful hair, let a child run his fingers through it once a day.
For poise, walk with the knowledge you'll never walk alone.
People, even more than things, have to be restored, renewed, revived, reclaimed and redeemed and redeemed and redeemed. Never throw out anybody.
Remember, if you ever need a helping hand, you'll find one at the end of your arm.
As you grow older, you will discover that you have two hands: one for helping yourself, the other for helping others.
The beauty of a woman is not in the clothes she wears, the figure that she carries, or the way she combs her hair.
The beauty of a woman must be seen from in her eyes, because that is the doorway to her heart, the place where love resides.
The beauty of a woman is not in a facial mode, but true beauty in a woman is reflected in her soul.
It is the caring that she lovingly gives, the passion that she shows, and the beauty of a woman with passing years only grows!
美麗的秘密
要想擁有迷人的嘴唇,就要說友善的話。
要有一雙可愛的眼睛,就要去尋找別人的優(yōu)點。
為了苗條的身材,和饑餓的人分享你的食物。
為了頭發(fā)漂亮,讓孩子每天用手指梳理一次。
為了保持平衡,帶著你永遠不會獨自行走的知識行走。
人,甚至比物,更需要恢復、更新、復活、收回、救贖、救贖。不要把任何人趕出去。
記住,如果你需要一只援助之手,你會在你的手臂末端找到一只。
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fā)現(xiàn)你有兩只手:一只用來幫助自己,另一只用來幫助別人。
女人的美麗不在于她穿的衣服,她保持的身材,或她梳頭的方式。
一個女人的美麗必須從她的眼睛里看出來,因為那是她心靈的門戶,愛居住的地方。
女人的美麗不在于外表,而在于靈魂。
是她深情付出的關(guān)懷,是她表現(xiàn)出的激情,是一個女人的美麗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成長!
美文閱讀
㈠想要有完美的開始,就沒有開始;想要有完美的過程,很難有開始;想要有完美的結(jié)束,很難有開始。
人的行動,總是不完美的,尤其是開始。有人將之形容為開始的臟水:一個水龍頭,很久沒開,你想喝水,就會打開龍頭讓水流一會兒,開始這部分水,可能是臟的,流掉了,干凈的水才會出現(xiàn)。
學習的過程很漫長,開始更不容易。太焦慮,希望速成;太完美,苛責開始,導致了學習失敗。別著急,慢慢來。開始笨拙,慢慢熟練。先埋在土里,再長向天空。允許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偶爾偷懶,但是不要允許自己停止。水龍頭不要關(guān)上太久,否則最后會銹死。
步子不美、速度不快都不要緊,人生那么長,不停止,總會走得非常遠。
㈡去年特低落的時候,一個朋友告訴我要愛自己。我問怎么叫愛自己?她說怎么對你在乎的人,就怎么對自己。
比如:太忙了,自己想省略午餐的時候,想象要是自己在乎的人沒空吃午飯,我肯定不準,哪怕不能自己下廚,至少也要買份有營養(yǎng)的外賣送過去。然后把自己想象成那個人,給自己訂一份外賣。
拖延癥犯了,坐在書桌前磨蹭半天都看不進去書,自暴自棄。想象讀高三的表弟如果在磨洋工,我一定會溫柔地鼓勵他。然后同樣溫柔地鼓勵一下自己。
看到特別喜歡的東西不舍得買,想象如果這是我爸媽或者喜歡的人心儀的東西,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買下。然后同樣毫不猶豫地買下送給自己。
愛自己,就把自己當成別人來對待吧。其實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善良又無私,對別人往往都比對自己好。
㈢這兩天微信朋友圈被清華畢業(yè)生因無力買學區(qū)房而離開北京的文章刷屏了。起初我覺得這就是一個牢騷帖,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讀書人尤其是年輕的讀書人因無力把握命運而無奈感嘆。沒想到這個話題竟引起了一波全民性的焦慮和恐慌,一夜之間我們都變成了西西弗斯,耗盡一生都是荒謬徒勞。
知識還能改變命運嗎?努力讀書、努力賺錢是為了什么?思想的碰撞反映出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之間的價值取向。我們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克服或跳脫原有的階層變得越來越困難。人們普遍迷茫、失落,不知道應(yīng)該相信什么,又該怎么做,被時代大變革的滾滾洪流裹挾,抓不住一根保命的稻草。
每周五去復旦上心理咨詢師課程的路上,我都會經(jīng)過四號線一處非常有“魔都”感的風景:近處是低矮破舊的老房子,稍遠是一片高層商品房,最遠處是東方明珠、環(huán)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今天我看著窗外的風景想,買學區(qū)房是為了上復旦,上了復旦也買不了學區(qū)房,附近隨便一座破房子一拆,就可以直接去美國、澳大利亞投資學區(qū)房了(對,如果你看過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就會知道這世上沒有烏托邦,學區(qū)房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那你怎么還沒絕望而死呢?作為一個讀過書的年輕人,一個正在教書的年輕人,一個相信知識的年輕人,我的內(nèi)心同樣是動蕩和迷茫的。
我的外公外婆都出身于讀書人家,一輩子在小鎮(zhèn)上做老師。外公有知識,卻對子女的成長鮮有過問,外婆則希望子女的文化程度永遠停留在夠教中小學的水平。小時候,我感到她既為我能識字背詩而高興,又非常忌諱談?wù)撐膶W作品里的思想感情。剛上初中時,有一次在飯桌上,我和外公談?wù)撈鹫n文里的魯迅,外婆竟拿筷子敲碗勒令停止,即使那個隔墻有耳、人人自危的年代早已過去。
長大以后,外婆希望我們家所有人都安分守己地過日子,千萬不要有什么特別的想法。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無法理解她為什么總是非常強硬地要求我讀完大學就不要再讀下去了,總是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要求我和姐姐去教書。現(xiàn)在,我明白了,這種把所有人都往同一條軌道上摁的簡單粗暴背后,是深深的害怕和警惕。對外公外婆來說,知識本是一種家族信仰,“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卻成為家族災(zāi)難的讖語,這是可憐的、可悲的。生在讀書人家的他們、教書育人的他們,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因為讀過書而突然成了罪人,要坐牢、要認錯;不會想到有一天會因為自己讀過書使子女不再擁有讀書的機會。
大舅和二舅的青年時期是在下鄉(xiāng)插隊中度過的。后來大舅因為喜歡拉二胡差點成了無錫錫劇團的演員,再后來自學英語考了學,在小鎮(zhèn)上教英語。他是個有些吊兒郎當、玩世不恭的人,明明很聰明,卻從來沒有用心做過一件事。我認為,這和他被耽誤的青年時期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二舅當了工人,娶了一個農(nóng)村老婆。我媽最小,中考時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縣中錄取,卻因為家庭成分不好不能讀南京郵電學校,念了家鄉(xiāng)的師范學校。沒有讀過大學是我媽最大的遺憾。記得我畢業(yè)那年正值南京大學中文系百年系慶,學院送給我們每個人一件繡了校徽的學位袍。我媽很喜歡那件衣服,在家里穿上要我爸給她拍照。
記憶中,晚年的外公總在買書藏書時偷偷摸摸,看書談書時如癡如醉。對我讀中文系,他是欣喜的。外婆在外公過世后住進了老年公寓。在老年公寓,因為她讀過書、會畫國畫、會彈風琴,是一個不太一樣的老太太。有一次電視臺去采訪她,她很高興。
從外公外婆那里,我明白了傳統(tǒng)讀書人信什么。讀書不是為了改變,如果非要賦予讀書以世俗的意義,它可能反而會給你帶來痛苦:在古代,考不上科舉是辱;“文革”時,知識分子本身就是惡。那么讀書是為了什么?讀書是為了讓你成為一個“人”,一個站立的、大寫的、豐滿的人,一個自由的人。知識是一種力量,只有把求知作為根植于內(nèi)心的信仰,才不會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走。
我的爺爺奶奶都是目不識丁的農(nóng)民。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蒼白、最平凡的一群人。他們的上一輩、再上一輩,都像田野里的莊稼,靜默無名,野蠻生長。
小時候我真的很不喜歡回爺爺奶奶家,不是因為條件不好,而是農(nóng)村的生活讓我感到單調(diào)、愚昧和無趣。我無法想象爸爸是怎樣從這樣一個不愛讀書的環(huán)境里考上大學的,但也由此佩服我的爺爺奶奶。他們應(yīng)該不知道什么叫讀書,但是我相信他們相信“讀書改變命運”,否則也不會在那個連吃飯都困難的年代拼命供我爸讀書。爸爸是幸運的,他是長子,上有兩個姐姐,下有兩個弟弟,都沒有讀過書。在這樣一個家庭里,讀過書的人會受到尊敬。家里的大事小事,他們都喜歡打電話問我爸爸。
在爺爺奶奶這里,我明白了農(nóng)民信什么。他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只相信能改變他們命運的東西。在古代,有農(nóng)民起義。在父親的那個年代,是點一盞煤油燈參加高考補習班。在如今這個年代,我不知道。也許,是一張開往上海的火車硬座票。
爸爸參加了三次高考,于1980年考入蘇州大學。他最喜歡跟我講的一個日常生活場景是,那時候佩戴蘇大的校徽乘坐公交車,一定會有人讓座。如今每當看到媒體報道農(nóng)民工怕弄臟座椅而寧愿蹲在地鐵里,我都會想起這件事。
知乎網(wǎng)上有人說,那個年代的大學生能成為社會精英不是因為考上大學,不是因為“知識改變命運”,而是因為他們大學畢業(yè)包分配,他們在青年時期就掌握了中國社會的權(quán)力和資源。我不否認這句話部分正確。可是首先,包分配對當年的青年們來說,不能選擇,如擲骰子般沒人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據(jù)說爸爸班上有一對互相愛慕的青年學生被故意拆散,一個被分到江蘇的最南邊,一個被分到江蘇的最北邊,過了好些年才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像我爸這樣的農(nóng)家子弟,則被毫不猶豫地扔去了蘇北。其次,人的發(fā)展不僅僅取決于你的起點,人生的意義更無法用金錢與地位去衡量。這么多年過去了,爸爸的同學有的早已離開原來分配的崗位和城市,有的下海創(chuàng)業(yè)滿世界飛,有的位高權(quán)重,卻因為過得不快樂而選擇結(jié)束生命。我們?yōu)槭裁匆涯且淮说娜松窔w因于年輕時一個無法選擇的選擇?
爸爸媽媽在青年時期真正體會過什么叫“知識改變命運”。在我父母的青春記憶里,那是一個萬物復蘇、百廢待興、充滿生機的年代。他們很喜歡唱的一首歌,是《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鄉(xiāng)村處處增光輝。啊,親愛的朋友們,創(chuàng)造這奇跡要靠誰?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我是聽著這首歌長大的,“光榮屬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輩”。轉(zhuǎn)眼恢復高考四十年了,生長在一個篤信知識的家庭,我很幸運地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卻在自己的青年時期遭遇了知識不再是能夠支撐你奮力前行的力量的年代。
記得剛買房時,貸款經(jīng)理給我打電話,劈頭蓋臉地說:“你的工資太低了,像你這種水平就屬于社會低收入人群。你爸媽收入也太低,而且快退休了,我們覺得你們沒有能力償還貸款。”也許她陳述的是一個客觀事實,對我而言,這段話之所以難忘,除了說話人傲慢的態(tài)度,還因為它激起了我心中的悲涼:這個時代并不尊重知識,它尊重錢。
碩士室友在上海最好的中學教書。有一次她給我打電話,十分無奈地說學生們正在進行文理分科。學校根據(jù)歷年高考成績,計算出能夠使學校取得高考最好戰(zhàn)績的文理科學生比例,要求班主任去做學生的工作,把那些選理科多出來的學生勸到文科去。
是啊,我們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我們追求利益,我們漠視興趣。可隨之而來的是學校里越來越迷茫的學生和社會上越來越迷茫的如我這般的青年。怪不得我的學生大一、大二的時候總是告訴我,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為什么選這個專業(yè),大三的時候又總是問我:“老師,你說我是應(yīng)該考研,還是出國,還是找工作呢?”可是你的人生怎么能問我呢?同時我發(fā)現(xiàn)不少青年學生的心思早已不在讀書上了,因為他們在青年時期就經(jīng)歷著票子和房子改變命運的時代。怪不得我的學生入校選專業(yè)時,重就業(yè)而輕興趣;畢業(yè)找工作時,又重薪水而輕專業(yè)。我不知道這樣的受益者會怎樣教導他們的子女。等到他們的子女也長成青年的時候,人們又會相信什么、希望自己去往何方?
如果我們?nèi)ゲ椤爸R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這兩句話的出處,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微妙的差異。“知識改變命運”是李嘉誠說的,而“知識就是力量”是培根說的。前者只是一個方法論,后者才是一種價值觀。李嘉誠說過很多名言,大部分都是改變命運的方法。培根也有很多名言,隨便列幾條:“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quán)衡。”所以,如果你覺得上清華只是為了買學區(qū)房,買學區(qū)房只是為了上清華,那么“太傻太年輕”的你,只是找到了一個方法論,并沒有擁有一種價值觀。加繆在《西西弗斯的神話》里寫道,“人一定要想象西西弗斯的快樂”,因為“向著高處掙扎本身足以填滿一個人的心靈”。你信嗎?
寫這篇文章時,一個同事問我在寫什么。我問了他一句廢話,我說學區(qū)房都買不起了,你還相信知識嗎?作為一個經(jīng)常在凌晨才走出實驗室的科研工作者,他回答:“相信知識,但不要相信知識經(jīng)濟。”這個答案清醒而睿智。
隨著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條新聞火起來的是各種各樣的段子。有一個段子是這樣的:“打車到清華,車上聊某人前幾年就買房了,真是人生贏家。開出租車的大爺默默聽了很久后說,我家拆遷分了幾套房,但我就是一開車的,你們才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如果你們清華、北大畢業(yè),人生目標就是在北京買套房,而不是思考這個國家的未來,那這個國家真的沒有希望了。”
起初我覺得這個段子真的很好笑。倉廩實才能知禮節(jié),衣食足才能知榮辱,沒有茍且哪來的詩和遠方?我房子都買不起了還思考國家的未來?可是再想一遍,我覺得這個大爺是對的。他不是一個“短視”者,他知道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是中國文化里的大丈夫。如果沒有一種價值觀能讓中國人安身立命,才是真正失掉希望的開始。
㈣重慶南山山脈有一座山,山頂豎著三塊自然生成的大尖石,遠遠可望見。尤其在朝天門碼頭,不用望遠鏡也能瞧到,我們叫那座山“三塊石”。
三塊石附近有個公墓,在很大片松林之中。打我三四歲起,父親常帶我去那兒打柴。
父親曾是舵手,白天夜里開船,累壞了。當時加班太多,營養(yǎng)又跟不上,他好幾次從駕駛室跌下江去,最后一次幾乎丟了性命,在醫(yī)院住了好久。病好后就回家當“家庭婦男”。他的眼睛是漸漸瞎的,我上小學前,還幾乎看不出來他的眼睛有毛病。那時,他白天看東西沒什么問題。我上初中時,他的眼睛就不太好了,拿一份《重慶日報》看,要戴眼鏡。后來看報時間久了,中間得取下眼鏡休息一會兒,晚上得摸著走路和做事。父親告訴我,他這眼病叫夜盲癥。在我上高中時,他白天看東西也模糊了,晚上更是不行,完全看不見。
父親眼壞后,再也未與我去三塊石打柴,可是他常常提起那座山。他說我小時候,倒是愛和他說話,從家往三塊石的路上幾乎都是山坡,我總是問這問那,每回他都耐心地回答。有次遇上連他也不認識的樹,他就回家查他的大詞典,然后把樹名告訴我。他懂得很多,比母親有學問。我對父親很欽佩。
父親也是教我識字的第一人。他看到豌豆花、胡豆花、油菜花,就在地上用石頭寫出它們的名字,讓我讀出聲。他說,眼瞧到,心就記住。我記性好,父親高興地說:“你比你幾個姐姐聰明,教一次就夠了。”
豌豆花在我們下山的小路上不約而同地綻放,新鮮活潑。我大聲地對父親說:“豌豆花,豌豆花,開白花,像蝴蝶,我喜歡它。”
父親繼續(xù)扛著柴,費力地走在我前頭。
那個早春三月,天仍有些寒。
下雨天,天井里水洞眼堵了,雨水流得慢,濺了好些水在天井的石坎上,那是連接廚房與堂屋的唯一通道。父親有天摸黑走過,摔了一跤。我和四姐幫父親擦上紅藥水。我對父親說:“我一定要快快長大,好帶你去北京醫(yī)你的眼睛。”
父親愣了一下,拍拍我的頭。
四姐不高興了,說:“還輪不到你。我們是吃干飯的嗎?”她見父親瞪眼才止住了。
后來上閣樓睡覺時,四姐說:“媽媽爸爸已試過治病,可是輪船公司醫(yī)院的醫(yī)生早就下過結(jié)論,就這夜盲癥,還有青光眼,只有開刀才有機會,而且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醫(yī)好,但也可能全瞎。只有北京的大醫(yī)院才能做這樣的手術(shù),重慶再好的醫(yī)院也做不了。爸爸不同意開刀,更不要去北京,說沒那筆錢。媽媽非要去,兩個人為此都吵架了。最后爸爸說服了媽媽,說我還不想眼瞎,看不到你和孩子們。讓我多活幾年吧。”
錢是好東西,沒錢,誰也不是英雄好漢。我對四姐說:“我長大一定要好好掙錢。”
她在床那頭,踢了我一腳,說:“做什么夢。快睡吧,明天還要早起。”
那天晚上我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給父親治眼病成了我的心病,我有個感覺,若有一天自己長大真掙著錢了,父親也會拒絕去北京的醫(yī)院開刀。以后父親果真如此。
他一直活到八十二歲,在家中平靜去世。他去世后,葬在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