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千千萬萬遍或許是我讀《追風箏的人》之后記得最深的一句話。
在兩三年前就聽說了這本書,但由于各種原因現在才將它讀完。呵呵,也是自己的懶惰吧。這本書或許蘊含了許多文學作品中主題,如愛、愧疚、贖罪。。。。。。
阿米爾和他父親仆人的兒子哈桑的情誼開篇并貫穿全文。故事的背景是在阿富汗,哈桑忠誠、堅強、勇敢、真誠,而阿米爾性格膽小怯弱、善良敏感。他倆喝同一母乳長大,一起長大。但主仆的身份始終會使他們兩的情誼有所不同。在成長過程中無論阿米爾怎樣對待哈桑,哈桑都對阿米爾十分忠誠,甚至阿米爾叫他吃土他也會毫不猶豫的吃下去。這段友誼天生就有缺陷,主仆關系的阿米爾并未將哈桑當做自己真正的朋友,反而認為父親更喜歡哈桑而對哈桑抱有不滿。正如書名一樣,風箏是故事中的一大線索。哈桑是追風箏的好手,他不需要抬頭就能知道風箏會掉在哪里,總是第一個拿到掉落的風箏。
故事的轉折點也就是因為風箏,每年冬天的風箏大賽是阿富汗孩子最重要的活動。阿米爾想在這次比賽中贏得第一名從而得到父親的鐘愛,經過一番戰斗后天空只剩下了他的風箏,最后一件事就是撿回那只風箏。自然,哈桑第一個追得了那只風箏,就在準備回家時哈桑遇到了阿瑟夫,一個對哈桑和阿米爾從不友好 的人。最終哈桑被他們強暴而阿米爾在一旁目睹了整件事情的發生卻沒有勇氣去幫助哈桑,故事里的人物也在這一比賽后發生了變化。阿米爾內心充斥著悔恨與內疚,最終阿米爾受不了那份愧疚而設計讓哈桑離開了這個家。
小說的后半段阿米爾已長大成人,由于阿富汗的戰爭阿米爾和父親回到了美國。但他一直生活在對哈桑的愧疚折磨中,再一次偶然的機會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打電話告訴他哈桑因為照料他們的房子而被塔利班份子開槍打死,希望他能回去看一下。在考慮幾天后他決定回去看看,也就是這一次回去他知道了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哈桑與妻子死后留下了他們的兒子也就是阿爾米的侄子索拉博還在過著每天擔驚受怕的日子。為了彌補許多年前犯的錯,阿米爾決定將索拉博帶回家撫養長大,歷經困難之后薩拉博被阿米爾帶回了家,在一番努力之后薩拉博也接受了阿米爾。
書中的情感多樣且人物刻畫細膩,只要是靜下心來閱讀都會被書中的情感所吸引,或許也會深深的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個哈桑,是否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選擇了袖手旁觀,在愛情面前是否猶豫不決。。。。。。這部小說反映出了許多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的真實反映,深刻的情感剖析讓多少人無處藏身。在遇到真正的朋友時我們需要給予信任及幫助,別讓因為自己的軟弱而抱憾終生。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的去追。
是否有人對你說:“為你,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