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唿”地一下,眼前墜入無涯的黑暗。“停電啦!”遠近人聲嘩然。或許長夜漫漫、節約能源,已經是第三天停電了。
兒子手舞足蹈連聲歡叫:“太好啦!太好啦!老天爺開眼啦!”其實停電應該是老天爺閉目養神還差不多。這小子,暫時堂而皇之不用寫作業就樂得一蹦三尺高,一點沒有發奮苦學讀書郎的樣子。
我笑著搖搖頭,下意識地準備朋友圈發個感慨:糟糕!wifi電源也切斷了,流量似乎還沒必要開,這下可好,封刀掛劍、金盆洗手,整個世界都清凈了。原來現代人退隱江湖的方式這么簡單,停一個電便輕而易舉切換到無外掛模式。
而妻子一聲嘆息把我從冥思中喚回現實:“唉,碗還沒有洗呢!”
我緩步走到窗前,輕輕地拉開簾子——明月高懸,星辰寥落,深邃的夜空被月華侵染得纖塵不染、端莊凝重。窗外屋舍儼然、光影斑駁、人聲細微。好美!塵世俗事早拋到腦后。
在我的倡議下,一家三人開始背誦唐詩宋詞,內容自然而然圍繞月亮展開。兒子童聲朗朗:“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這首詩自己小學沒讀過,此時此刻聽起來真像天籟之音、神來之筆!
妻子鶯聲燕語:“皚如山上雪,皎如云間月……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典型多愁善感的文藝女青年一枚。
我慷慨陳詞:“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一時間很有幾分豪氣干云、壯懷激烈。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夜色如畫、月光似水,怎能讓人不抒懷舊之積念,發思古之幽情?一切景語皆情語。這話一點不假!
吟誦了一會兒古詩詞,兒子不耐煩了,忍不住點燃蠟燭。一燈如豆,滿室光華搖曳、人影憧憧,童年的記憶瞬間被喚醒。我走到桌前,向蠟燭伸出雙手,頓時如來佛祖碩大無朋的“五指山”赫然出現!兒子呵呵一笑,加入了手影表演。小孩子就是機靈,小狗、鴿子什么的無師自通、活靈活現。稍加練習,我們父子倆開始在一面墻上聯袂主演《恐龍大戰》皮影戲,觀眾雖然只有一位女士,卻也看得津津有味。
唱歌吧!向來靦腆的妻子輕啟歌喉,月光中柔美女聲別有一番韻味:“……明月照天涯,又照了重逢的臉龐,原來你在這里啊……”月亮真是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永恒的意向,不經意間流行歌曲深受影響,這首《人生若只如初見》歌名取自古詞,文字似乎糅合了張愛玲的意境,想必古今無不同: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兒子沒學過幾首歌曲,鬧著開始猜謎語——“天燈籠,地瓦罐,牛皮響,鐵叫喚,河里的木頭泡不爛!”我情不自禁地說出了兒時大人的常用語,“各猜一樣東西!”奈何孩子只猜出了第一個“月亮”,其他離生活有點遙遠,最后還是我自己揭示了謎底:“井、鼓、鐘、木船。”
其樂融融之際,“刷”地一下,眼前大放光明,兒子無可奈何地走向書桌,我和妻的手機接二連三地響起了微信的消息提示聲,停電前后竟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老公,去洗碗吧!”妻子嫣然一笑,“我先檢查孩子作業,一會再檢查你洗的碗哦!”
明亮的燈下,一家三人悵然若失,不約而同地:“什么時候再停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