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著微博看到一條熱門,江蘇人初婚年齡又推遲了,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饒是有心理準備,在看到這個平均值的時候,還是很驚訝。
畢竟法律上規定,男25周歲、女23周歲初婚的為晚婚,而這個平均年齡要比晚婚年齡大上十歲左右。
那么到底是什么改變人們的婚姻觀念?
中國古時候講究三媒六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盲婚啞嫁之事不勝枚舉,很多夫妻要到當天儀式結束之后才能見到對方的長相。
相對于現代人來說,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比較短,他們的初婚年齡都比較早,除了個別幾個與現代相似,大多數在14、15歲左右。
古人一般先成家后立業,在他們的傳統觀念中,先擔負起家庭的責任,才能承擔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這就應了《禮記·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且,中國古代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強調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人們也愿意早點成家生育后代,為家庭增添勞動力。
建國以后,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力越來越強盛,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得到保證,人口暴增,于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的計劃生育政策出臺,100年內少一代人,法定的初婚年齡為男22周歲、女20周歲,推遲不少。
再到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初婚年齡都在30歲以后,沒有強制規定,而是出于自愿,這又是為什么呢?
隨著教育的普及和人口素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一份薪資待遇不錯的工作,他們工作的目的可能跟父輩很不一樣,不只是為了賺錢,還有自由、夢想、人生價值等等。
而且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結婚的成本也隨之增加,房子、車、婚禮等等,都給年輕人不少的壓力,他們甚至能夠想象到結婚之后面臨的會是什么。
還不完的房貸、算不清的柴米油鹽、比來比去也不知該買哪個牌子的紙尿褲,這都與他們想要的生活相去甚遠。
更何況,過去很多靠婚姻才能夠得到的一些東西,現在年輕人靠自己拼一拼也能夠得到,這就降低了他們對婚姻的需求和期待。
知識經濟發達的現在,越來越需要高素質的人,而不追求量,人們也不需要依靠不停地生孩子來興旺家宅,年輕人也就不需要把傳宗接代作為人生第一要事,畢竟現在已經不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時代。
可見社會在進步,人們對于不婚、大齡晚婚的包容度也越來越高,更重視人的自由發展和追求。
其實,無論多大年齡結婚,都在于個人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如果相互傾慕、彼此喜歡、在一起舒服,多晚結婚都不算晚,你們之間差的就是一句,“喂,你明天有沒有時間,我們去扯個證吧。”
希望所有的婚姻都能夠1+1>1,彼此成就對方,讓生活變得更好。
至于時間,你們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