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是一個8歲男孩的媽媽,上周是第一次來到讀書會,還沒開始說話就已經眉頭緊鎖,一開口更是劈里啪啦完全停不下來:“自從孩子開始寫作業,我才真正懂了什么叫‘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明明只有幾行生字,就是三催四請才能坐下開始,沒寫幾個字就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尿尿,一眼看不見就在那兒扣橡皮,明明十分鐘就能寫完,每天都要墨跡2小時,連哭帶喊才能結束。最最最可氣的是,昨天還跟我談上條件了,說‘媽媽我還想再看一集動畫片,你要是不讓我看我就不寫作業了’,我真是氣的想把他薅起來揍一頓。“
一口氣說完,木子也長長嘆了一口氣,顯得又生氣又無奈。
旁邊有陪作業經歷的媽媽紛紛表示,家里也有同款娃,這樣的情況也時不時的上演一番,而且孩子越大越不好管。
這個情況看起來是個兩難境地,如果答應孩子,倒是省事,但是會擔心孩子以后得寸進尺,而且限制電子屏幕的時間也是為了保護視力;如果不答應,孩子就會哭鬧,搞不好真不寫作業還要被老師找家長,真想揍一頓,但是專家說不能打孩子要尊重孩子,真是憋出內傷!
到底可以怎么做可以讓孩子乖乖寫作業,同時遵守約定呢?
我們的讀書會剛好讀到“課題分離”這個部分,于是我們開始嘗試運用這個理念梳理這個困境。
什么是課題分離
首先,什么是“課題”,我們可以將其簡單理解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課題分離的意思是,區分清楚我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每個人只為自己的人生課題負責,不干涉別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也不被他人干涉。
那么,如何區分這是誰的課題呢?
看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誰來承擔!
如何運用課題分離解決問題
1、分離情緒
孩子說不再看一集動畫片就不寫作業,顯然每天的電子屏幕時間是事先約定好的,那就要執行下去(哪怕這是一個需要調整的約定,在上面的情形中也不是一個好時機)。
拒絕孩子看動畫片的要求,他會生氣、失望,這是孩子的情緒,孩子也可能會哭鬧;媽媽的情緒會有擔心、生氣,無力、糾結,看到孩子哭可能還會有點心疼。
我們問木子,你理想的情況是什么樣?她說:“希望孩子別哭別鬧,直接去寫作業。”這句話的背后的意思是“孩子不要有情緒”,當一個人被拒絕的時候,失望是不可避免的。而媽媽之所以受不了孩子的情緒,是因為當孩子有負面情緒出來的時候,本能的懷疑是不是我沒做好。
事實是沒人能阻擋另一個人的情緒,否定情緒才會帶來更難解的疙瘩。最好的回應是把孩子情緒交給孩子,允許他,給他空間。
媽媽要做功課的部分是自己的情緒,看到自己的擔心,到底在擔心什么。
木子說:“拒絕了看動畫片的要求,我就不擔心他視力了,但是我擔心他真的不寫作業,還擔心老師會找我”。
那么接下來我們進行下一步,分離責任。
2、分離責任
讓孩子高興并不是父母的責任,而幫助孩子學習承擔責任、發展出承擔責任的能力,卻是父母的責任。
寫作業并不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卻是知識的一種手段,完成作業也是孩子的責任而不是媽媽的。(木子是描述中我們也能了解這是一個正常的作業量)
不完成作業會有一個自然后果,就是第二天上學的時候老師收作業,看到其他孩子都能拿出作業本而自己拿不出來的時候會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搞不好還會被老師批評,這是正常孩子都不愿意面對的后果,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就能感同身受了(如果孩子在學業上遇到很大困難或者在學校人際關系遇到很大困難的情況則另當別論)。所以課題分離,我們把任還給孩子。
當我們把這個責任還給孩子的時候,同時傳遞出去的還有尊重和信任,孩子也能有機會發展相應的能力。
媛媛是一位四年級男孩的媽媽,她分享說,去年暑假自己就沒有管孩子寫作業,把作業這個課題還給了孩子,最開始孩子直接放飛,開學前一周才瘋狂補作業,她也忍住沒有數落孩子。到了今年寒假,她發現孩子對能對完成作業做計劃了,盡管他的計劃和大人認為的“應該”會有差別。
聽到這些木子說她還有一個擔心,很怕班主任找她,怕被批評不是一個好媽媽。
和班主任打交道對很多媽媽來說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這里會有其他的議題。但和老師溝通也確實是媽媽的責任,不能因為逃避這個責任就要干涉孩子的課題,這對孩子來說不公平,這時候木子需要面對自己的議題或者學習一些和老師溝通的技巧。
3、分離主體
誰是寫作業的主體,誰是學習的主體?
答案當然是孩子!
需要掌握知識的是孩子,最后進考場的也是孩子,長大運用知識工作生活的的人還是孩子。
父母能做什么?輔助、支持,不能替代,也無法強迫。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渴望有自己的決定權,每個人也終將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有自己想法和意志,哪怕是孩子,哪怕是父母之于孩子。
當父母要把孩子的課題抓在手里的時候,也剝奪了孩子在課題中發展自己、鍛煉能力的機會,大概率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奮起反抗,維護自己的邊界,那么親子關系會非常緊張且戰爭不斷;另一種是放棄抵抗,被掌控,抑郁、厭學等心身問題也有可能找上門來。
因為干涉的背后隱藏的表達是:你不行,我行;你不對,我對。這對孩子的自我價值有巨大的破壞作用。
Cici是一位英語老師,她最近接了一個7年級的孩子一對一補習英語,孩子媽媽說已經換了好幾個英語老師也花了不少錢,成績也沒提升,英語成績一直二十幾分,沒用;而Cici也很頭疼,因為孩子每周兩次課回家完全不練,她抱怨孩子媽媽看不住孩子練習和背誦,于是孩子媽媽和老師互相不滿意。這樣你來我往的抱怨中,完全看不見孩子,忽視孩子這個學習主體的努力,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這樣的梳理結束,木子也很認同,但是一下子完成課題分離、把作業的的責任都交給孩子,也很難做到。
那么這個過程就需要一些小步驟,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你可以自己決定在睡覺前什么時間完成,你需不需要媽媽提醒,如果需要那你希望怎么提醒;如果你需要媽媽幫助,也可以告訴媽媽。
經過這樣關于分離是討論,大家表示現代養育理論中提倡的尊重、信任,一下就能找到感覺了,所以,“課題分離”是養娃心法第一式,后面還有有二三四五六式。
寫在最后
母子關系從共生開始,分娩后就一直指向分離,從出生時的身體分離,到孩子2歲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精神分離,隨著孩子長大,越來越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意志和情感,母子間也需要越來越大的空間,健康的愛是有距離的。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愛是聯結也是尊重,把孩子作為獨立個體來尊重,不干涉孩子的課題,給他空間發展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即使會犯錯也能從錯誤中學習;
愛是心疼也是舍得,舍得孩子受苦;
愛是信任也是拒絕,拒絕驕縱,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相信他能發展出心理的彈性;
愛也是放下和分離,放下孩子的課題,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道路,目送他冤屈,也隨時歡迎他回來。
所以,課題分離不是不愛,而是深愛,有智慧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