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開啟不疲憊、不焦慮的人生》是張展暉根據自己多年的健身教練的經驗以及行業知識,匯總而成的一本書,里面有刷新完美認知的地方,也有很多老生常談的事情,值得所有健身路上的人共同學習。
1.重要的不在于那點兒重量,而在于你的血糖。血糖可以控制你身體中儲存脂肪和燃燒脂肪的開關——胰島素。一旦你的血糖升高,胰島素分泌多了,就等于是關上了燃燒脂肪的開關,打開了儲存脂肪的開關。
“簡單來說,就是你吃了零食之后,不在于它能變成多少肥肉,而在于身體分解脂肪的過程被中斷了。”
2.我曾經讀過一本書叫《幸福的方法》,其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理論:不費吹灰之力即可獲得的東西,不會帶給你幸福感;費了很大力氣卻依然得不到的東西,只能帶來嚴重的挫敗感。那么,幸福感從何而來呢?在挑戰和努力之間達到一種相對平衡——既要在挑戰目標的引導下努力去做,又能通過努力實現挑戰目標,此時帶來的成就感與幸福感是最強的。
3.一個人越樸素簡單,就說明他越自信,也越容易成功;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花里胡哨的東西越多,就越沒有干貨。
4.核心算法,都是看似簡單,堅持運行起來卻威力無比的原則,是一個人對知識和智慧積累的高度提純。
5.請默念三遍:簡單就是高級。簡單就是高級。簡單就是高級。
6.他們身上有著不少的共同特質,例如行動力強、自律、敏銳、運氣好、高效、專注……對充沛的體力和精干的外形都有近乎偏執的渴求。
7.“胖子核”是外形看起來很瘦,BMI(體質指數)在正常范圍內,但實際體脂率超標的一類人。成年女性的正常體脂率范圍是20%~25%,成年男性是15%~18%,若體脂率過高,體重超過正常值的20%,心肺功能、血脂和血壓等都容易出現問題。這類人中的大部分都有一個特點:四肢勻稱、腰腹肥胖,呈現出我們常說的“梨形身材”。
8.當我們健身時,我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實現對自己人生的全面掌控——成為一個精力充沛的人,擺脫有心無力的失控感。
9.精力需要管理,需要規劃使用,因為它在一定時期內是有限的、流動的,表現會有高低起伏。如何做到使用精力時更加平穩?如何使它的分配閾值更高?如何在管理中找到賦能?如何做到精力用之不竭、生生不息……都是精力管理需要解決的問題。
10.拳頭收回來,才能更有力地打出去。超量恢復的方式,讓精力永遠處在一個盈余狀態,而不是入不敷出,這是讓人變得更強大、精力永遠充沛的關鍵點。
11.運動為精力賦能,可以提高精力系統的使用效率,讓精力運轉通暢、靈活;飲食是精力原料的生化入口;恢復活動可修復精力的系統性損耗,讓系統保持流暢;而心態和認知是精力邊界劃定的管理者,是精力管理的核心力量和出發點。
精力管理就從這四點入手。
12.我的精力該用于哪些方面?什么在損耗我的精力?我想掌控什么?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想明白了這些問題,已有精力無論多少即可化零為整。使用精力時,也會更加專注,能夠快速找到突破口,減少無謂的耗散。
13.所謂健康體適能,就是指一個人每天有足夠的精力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而不疲勞,并有余力享受休閑活動,還能應付突發狀況的身體能力。
14.身體健身評價指標排序:1)心肺功能2)身體成分組成3)柔韌度4)肌肉耐力5)肌肉力量。
15.以前一直以為科學家的工作是不斷地發明、創造新的物質,現在才知道很多時候科學家不是在發明,而是在發現某種規律。就像牛頓被蘋果砸到后,不是發明了引力,而是發現了引力這個規律,然后再做出模型使規律得以應用。
運動中的科學研究也遵循相同的邏輯。
16.走路健身要點:
第一個要點:走路的時候要加大擺臂的幅度,讓手臂前后側的肌肉都能得到鍛煉,讓身體更多的肌肉群參與到走路的動作中,增加身體的整體消耗。
第二個要點:走路時要保持肚臍一直向前,有助于髖關節即骨盆周圍肌肉的穩定。有些人走路時臀部左右擺動的幅度比較大,時間久了易造成髖關節損傷,而這一點只要在走路時保持肚臍向前就能得到改善。
第三個要點:腹部始終保持收緊狀態,有助于保證身體的穩定,也會加強腹部的鍛煉效果。
第四個要點:始終保持腳尖向前。在走路過程中,人體要重復幾千次甚至幾萬次的邁步動作,如果腳尖方向有問題,比如嚴重外八字或內八字,也會引起膝關節和踝關節損傷。所以,走路時要時刻注意腳尖向前。
第五個要點:大步走,幅度一定要大,這種走路姿勢對腹部和臀部的線條美化都有幫助。我們會發現在上坡走的時候,臀部受力很明顯,會讓臀部越來越緊翹。而小步走的時候小腿參與很多,步子越大小腿的負擔越小,為了防止小腿越來越粗,一定要大步走。
第六個要點:走路期間保持足量的水分攝入,最好每10分鐘就能補充1次水分。
走路的訓練不需要天天做。心肺訓練最好是一天運動一天恢復,比如第一天訓練,第二天慢走或休息,這樣的運動計劃比較合理,能夠使身體始終保持良好的循環狀態。
17.在運動過程中肌肉的表現能力不僅是由肌肉的力量決定的,肌肉的放松能力也同樣重要。身體柔韌性的作用是什么?是讓肌肉保持彈性,使肌肉在完全伸展的時候還能保持放松狀態。優秀的跑者只有在觸地的一瞬間腿部肌肉才發力,其他的時間腿部是放松的,這樣才能節省能量,進行長時間或者長距離的跑步。但普通人一抬腿、一后擺,每個動作都在發力,結果就是越跑越累。
18.用重心去跑步。這時,我們需要換個角度來思考:可能這個促使我們向前跑的力量并不是來自我們自身,這個力量應該和蘋果掉下來砸到牛頓頭上的力一樣,是重力。我們試試把重心前移,當身體前傾到一定角度時,我們不得不向前邁腿。如果前傾的角度過大,就會產生加速度,控制不好的話,這個加速度可能會使你摔倒在地上,而且摔倒的速度特別快,以至于身邊的人都反應不過來,可見前傾引起的加速度是非常快的。
經過科學家實驗發現:人體前傾角度的極限是22.5度,超過這個角度就會摔倒。如果我們能夠應用好這個角度,就可以提高跑步速度。
19.查理·芒格也說過:“我最反對的是過于自信、過于有把握地認為你清楚你的某次行動是利大于弊的。你要應付的是高度復雜的系統,在其中,任何事物都跟其他一切事物相互影響。”
20.人體每吸收1g糖分(也就是碳水化合物),就會獲取4000卡路里熱量。如果攝取的碳水化合物超過身體所需,就會轉化成脂肪存在身體里,碳水化合物超量同樣會造成脂肪囤積。
21.我們常常強調吃東西要慢慢地吃,這樣才有充足的時間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吃飽了。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的建議就是吃飯時要放慢速度,原來的吃飯時間為10分鐘,現在延長到20分鐘;以前每一口飯嚼5次,現在增加到15次。不要小瞧這些小習慣的改變,堅持下來對于學員身材和健康的改善都非常有幫助。這樣看來,白米飯和煮面條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相同,它們之間的差別在于總量的多少和吃飯速度的快慢。
22.這種食物越吃越精壯。大多數人不是肉、蛋、奶類過剩,而是明顯不足,屬于“油脂過剩型虛胖”。關于蛋白質的作用,用簡單的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它對人體的作用就如同磚頭或者混凝土對于一座房子的重要性。我們的身體,從皮膚、骨骼、肌肉和毛發,到大腦和其他內臟,再到血液、神經組織和內分泌系統,都需要蛋白質的參與。
23.讓你充滿力量的高效食補清單。要保證必需氨基酸的供給,就需要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也就是牛奶、肉、雞蛋、豆類等。這些才是我們的優質燃料。
24.在早餐的果汁里加入堅果和素蛋白質粉;午餐在一大碗生菜沙拉中拌入黃豆制品或是毛豆和一大勺鷹嘴豆;晚餐是豆類或全谷類。如果午餐沒有吃黃豆制品,晚餐時會補充。有時會選擇藜麥作為主食,零食則選擇有機營養棒和果仁。我們可以看到,有運動習慣的素食者每日需要大量的豆類食品作為蛋白質補充。
25.平時不要等肚子餓得咕咕叫了再吃東西,要知道那時候可能人體已經在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質了。
26.脂肪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它也有優點,比如可以減慢胃部排空的速度,減緩饑餓感,增加飽腹感;緩解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有助于身體健康和細胞膜的修復;對特定的維生素和抗氧化劑的吸收而言,都是必需品;某些脂肪酸還有益代謝;優質脂肪可以給身體提供強力的營養,從而對關節、器官、皮膚和頭發進行細胞恢復。
27.雞蛋黃沒有那么糟,牛油果沒有那么好。一個雞蛋,含有6g左右的蛋白質,其中包括了我們需要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另外還有豐富的卵磷脂,卵磷脂是神經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營養元素。再考慮一下實惠的價格,雞蛋簡直就是物美價廉的典范。只是雞蛋里的膽固醇含量非常高,很多人一想到這一點,就在吃雞蛋這件事上猶豫不決了。而事實上,膽固醇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壞”。
28.那么雞蛋黃到底吃多少合適呢?簡單地說,每天吃兩個蛋黃的脂肪,包括卵磷脂等在內的優質脂肪就達到了每天的需求量,完全沒必要一個雞蛋黃都不吃。
29.碳水化合物:攝入要適量,攝入過多會造成脂肪的囤積,從而引起各種疾病;攝入過少,無法為身體的正常運轉提供足夠的糖分。盡量攝入優質脂肪,避開劣質脂肪。蛋白質:食用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以保證必需氨基酸的供給,比如牛奶、肉、雞蛋、豆類等,這些才是我們的優質燃料。脂肪:盡量攝入優質脂肪,比如三文魚、金槍魚、魚油、核桃、亞麻仁油、芝麻油等;避開劣質脂肪,也就是反式脂肪酸。脂肪酸的攝入標準,不在于優劣,而在于平衡。維生素:人體每天必須攝入足量的維生素,各類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的平均維生素含量、種類豐富。無法攝入足量的綠葉蔬菜,也可以選擇維生素片劑做補充。水:每天的飲水量不要少于每千克體重30mI,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口渴時機體已經處于缺水狀態。
30.比睡眠時長更重要的是,保持睡眠時間的一致性。
31.我們從這位朋友的手環數據中,發現他的眼動睡眠時長明顯不足,所以第二天起床昏昏沉沉,上班狀態不佳。補救方式就是中午打一個盹,或者第二天晚上提早入睡。
32.小睡25分鐘,判斷力提升35%。但需要注意的是,打盹兒和午睡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保持淺睡眠狀態,才能起到快速清理內存、重啟的效果,哪怕只是閉著眼睛養養神也可以。如果超過30分鐘就會進入深度睡眠狀態,這時被叫醒,反而會引起反應力、判斷力的下降,就失去了幫助精力重啟的作用。
33.我們唯一能夠調控的一個內臟器官就是肺部,而調節肺部的方式就是深呼吸,淺呼吸對肺部的調節是微乎其微的。深呼吸是一個可以隨時使用的放松方式。不信的話,現在請你合上本書,連續做15次深呼吸,感受一下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慢慢放松下來了。
34.后來我的朋友發現,這位女上司的辦公室里有一張沙發,她每工作一段時間就會躺在沙發上放空。這種方式類似于番茄工作法: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工作時候像超人,而休息時像死人,專注力非常高。這種節律性的工作—休息—工作的切換方式,讓大腦有規律地高速運轉—清空—重啟—高速運轉。這位女上司之所以具有超人的精力狀態和工作效率,正是因為她制定了有戰略性的主動休息的方式。
35.冥想最早是瑜伽大師們使用的一種方法,英文叫meditation,來源于mindfulness(“正念”),說得通俗一點,類似于佛學中說的“活在當下”。
36.如果在冥想的過程中,大腦中冒出別的想法,不用刻意回避,承認這個想法,然后把它放走,意識始終關注的是呼吸。
37.用泡沫軸給自己按摩的時候,要清空大腦,拋開雜念,把注意力集中在皮膚或肌肉上,要用心去體會和感知,感受到哪里有痛點,要慢慢地在痛點上滾動。
38.使用泡沫軸放松的技巧主要有兩種:靜態放松方法:將泡沫軸放置在需要進行放松的肌肉上,慢慢滾動到最敏感的痛點位置,停留30~60秒,直到疼痛程度降低50%以上,再換到另一個痛點。動態放松方法:將需要進行放松的肌肉置于泡沫軸上,利用自身體重反復在泡沫軸上緩緩滾動10~15次。
39.想要實現的目標太多,對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估計過高;每天不停地奔忙,希望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認為這才是生活的意義;每次達到目標、得到夸獎后,短暫的快樂轉瞬即逝,為了再次得到別人的認可,又努力地向另一個目標前進。
在這個過程中,人會體驗到各種焦慮,有時也會隱隱覺得目前的生活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但是為了取得成就、得到他人的認可,還是會選擇忽略內心的聲音,逼著自己完成這個、完成那個,胡亂忙碌,直至精力耗盡,疲憊不堪。
40.錢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可以再生;時間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本質上并不屬于你,你只能試著與它做朋友,讓它為你所用。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擁有的最重要、最寶貴的資源——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生其實是公平的,因為你的注意力確實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你放棄主權。
end
日更第39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