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講述了一個被拋棄在“弗吉尼亞號”頭等艙鋼琴上的棄嬰1900在蒸汽船上成長為一名以海為家的天才鋼琴師,并最終殉船的故事。他可以離開那艘船,為什么明明知道留在船上會被炸死,還要留在船上?他為什么會死守在千瘡百孔的船上,寧愿和船一起共存亡?他固守的“弗吉尼亞”號船有哪些寓意?
那艘船是1900的家,是他的根。他出生在船上,在船上長大。船上有他撫養他長大的水手、鍋爐工,有他摯愛的鋼琴。船是他的家,是他的歸宿。那艘船承載著他所有的快樂。那艘船是他的精神家園,他能隨心所欲彈奏出他喜歡的音樂。在那艘船上,他能掌控他的未來,用有限的琴鍵彈奏出無限的可能。他是那艘船的主人。
1900也曾想過離開那艘船,可是當他下了船,走在下船的樓梯上時,他猶豫了一段時間。面對陸地上的無盡的未來,他不知道他選擇那一條路、哪一個人、哪一間房子、哪一種人生。未來無法預知、無法掌控。到了陸地,他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船和鋼琴,也就失去了歸宿感和快樂。他扔下了戴在頭上的帽子,讓帽子代替他去他無法達到的地方。他只有死守在他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船上,才能繼續活下去。船在,他在。船亡,他也不會獨活。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很多乘坐“弗吉尼亞”號的移民遠遠地看到即將到達的地方瘋狂地喊叫。而1900卻不為所動,依然固守在船上。船上有他摯愛的鋼琴,有喜歡聽他彈琴的人。戰爭發生后,那艘船成了移動醫院,只有傷員。他依然留在船上,彈琴給傷員聽,幫他們忘記傷痛,忘記時間。戰爭結束后,那艘船千瘡百孔,破舊不堪。船上裝滿了炸藥,隨時有可能被炸毀。
1900不聽好友的勸告,即便是到了陸地重新組成樂隊,依然彈奏他喜歡的鋼琴,他也不離開即將被炸毀的船。他要主宰他自己的命運,做他喜歡的事,留在他摯愛的地方。即便是死神也不能把他和那艘船、大海分開。
那艘船象征著人類的最初的家園,承載著人們的過去和現在。絕不能因為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而離開它。也不能因為它千瘡百孔、沒有未來而拋棄它。如果不能捍衛自己曾經的家園,那就和它一起共存亡。1900寧愿和船一起被炸成碎片,也不愿離開那艘船。即便是死,他也要死在大海里。他的魂魄也要留在海上。因為,他是海上鋼琴師。他的根深深地扎在船上。船毀了,他的根也就斷了。離開了那艘船和大海,他活不下去。
那艘船還象征著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固守著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過著屬于我們自己的生活。在這樣的生活里,我們畫地為牢,我們自得其樂,我們從過去走到今天,從今天走向未來。
那艘船象征著我們摯愛的人。與他共患難,共存亡,生死相依。
那艘船象征著我們所追尋的理想生活和信念。為了捍衛理想和信念,岳飛、文天祥、譚嗣同、秋瑾、楊靖宇、聞一多、劉胡蘭慷慨赴死、寧死不屈。他們用熱血捍衛了理想和信念。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艘船。這艘船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理想和信念。在這艘船上,有我們摯愛的人和喜歡做的事情。我們生于斯,長于斯,并終老一生。
我們心里也有一塊永遠都無法到達的陸地。即便是那塊陸地多么美麗芬芳,我們也不會離開自己的那艘船。
因為,船在,一切就在。船是我們快樂的源泉。船是我們的家,船是我們的根。我們和船同甘苦,共患難,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