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楊昌溢曾說:“后來我才明白,要過上簡單,安逸,自由的生活,前提是要賺到足夠令你安心的錢。這個世界是現實的,只有你用努力和自我,令它柔軟。”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在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努力賺錢,就是為了給自己和家人更多的選擇權。因為他們很清楚,世間90%的事情可以用錢來解決,剩下的10%,可以用錢來緩解。
雖然金錢不能代表一個人的骨氣與成功,但是良好的賺錢能力和不虞匱乏的生活狀態,可以帶來底氣。它意味著人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需要將自己依附在別人身上,就能活得自由、精彩和被尊重。
賺錢的能力,是讓人有安全感的能力之一。所以,年輕人,努力賺錢,一點兒也不俗氣,是面對現實。
網上曾有人做過一份針對60歲以上老人的調查:你這一生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
有75%的人為自己年輕時不夠努力,一事無成,所以感到后悔。
因為人在年輕的時候,身體、精神都處于巔峰狀態,如果這個時候不去拼命工作、奮斗、積累,等到體力和精力都不足以支撐人去拼搏的時候,再后悔就已經遲了。
經常有人問:“讀這么多書有什么用?能派上用場嗎?拼命工作有什么用?你能比那些富二代更有錢嗎?”
也許都不能,但不可否認的是,越是收入高的人,越不會容忍自己懶惰。因為他們知道,只有拼命工作,不斷學習,才能有選擇權,才能不被淘汰。
雅虎曾調查過一些全球頂尖科技公司CEO的作息時間,結果顯示,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早起。
有人問,已經成功了,干嘛還那么拼?對于這些成功人士而言,拼命早已成了一種習慣,這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也是讓他們成為佼佼者的資本。
相反,想努力卻害怕拼盡全力也不如別人的人,最終會選擇放棄。于是,意志慢慢消沉,頹廢成了生活常態,越懶越喪,越喪越窮。
越不上進的人越有理由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都差不多,感覺溫水煮青蛙的日子好像也不是很難過。
實際情況是,越放棄越焦慮,越焦慮越失敗,進入一個無望的死循環。唯一躲不掉的結局,就是年華老去,一事無成。退化的不僅是肌肉,退化的不僅是責任感,更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人為什么要為了錢生活?高贊回答:人不是為了錢生活,而是人為了生活需要錢!不是為了炫富也不是為了享受,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在用錢就能擺平的困難面前,不至于走投無路,束手無策。
人的責任心、吃苦精神、寫作水平、做事能力、專業修養、操作技術、學問素養、人際關系處理,等等一切生存能力的獲得與提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辛勤寫作的張愛玲曾說過一句話:我喜歡錢,因為我吃過沒錢的苦。我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我寧愿為賺錢辛苦,也不愿吃沒錢的苦。
作家連岳說:去追求辛苦而體面的生活吧!體面的人生固然會辛苦一點,但它也能讓你活得更有尊嚴。體面的淺層意義是物質,本質是自由與美,是選擇權。“年輕人,不要打著人間不值得的幌子,偷青春的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