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徐志斌,微播易副總裁,暢銷書《社交紅利》《即時引爆》作者,曾服務騰訊8年,并曾在eNet硅谷動力、新浪公司工作。
內容簡介:
互聯網經濟時代,新零售、網紅經濟、知識經濟多受益于社群。用戶的獲取、留存及訂單轉化直接決定了一個社群的存亡。無論是“做”群還是“用”群,每個人都需要迭代常識:了解用戶行為習慣,了解社群運行規律。
盡管社群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綻放光芒,但今天已經不是運營一個社群的時代,而是如何“用好”社群的時代。“做”群不如“用”群。“用”群時代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完全不同。深刻了解社群中人們的行為習慣、社群運轉的規律,并將之結合在自己的產品和運營中是一個關鍵所在。
本書的寫作分別依據兩條主線和輔線。
主線:社交網絡包括社群在內可被一個基礎模型所歸納,分別由“工具性”、“病毒性”和“長連接”三大支點構成。這個模型構成了本書寫作的第一邏輯主線;
輔線:劃分社群的不同方式,和區分社群成員角色的不同方式,成為本書中另一根輔線,并成為幫助我們確立不同運營技巧的標尺。 本書致力于通過這些主線與輔線來串起九個核心章節,并用以揭示社群效應背后的那些方法論。
小群效應,海量用戶和收入從哪里來?
作者從微信讀書在2016年初的一個“贈一得一”的營銷案例說起。在這次活動的第三天,共有2.1萬用戶送出4.6萬本書,平均每個用戶送出2.2本。1.8萬用戶領取了3.1完本新書。平均每人領取了1.72本,這2.1萬用戶為微信讀書帶來了5000個新用戶。另外,還發現用戶小小圈子書友推薦圖書的意愿和數量,要遠遠超過泛朋友圈的推薦。平均每人會將圖書分享給好友2-3次,這比朋友圈分享平均1.6次還高。
在騰訊另外一款“全民K歌”的明星產品中,用戶已經超過4.6億,在這款產品中,用戶的關系由強關系和弱關系組成。有7層用戶會選擇收聽好友的歌曲,但是這些播放量占全平臺的40-50%,其余的50%來自于用戶關注的那些唱歌好聽的人。另外,全民K歌中每天分享的人數超過1000萬,其中分享到微信好友和群的占到了54%,也要遠遠高于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等泛朋友群。
這兩個例子中,我們都可以發現,現在的分享已經慢慢從分享到朋友圈和微博這類弱關系朋友圈,轉變到了分享到微信好友和群這樣的強關系朋友圈。而且幾乎成為了用戶的下意識動作,想想你最近分享的內容是分享到朋友圈還是微信好友?同時,微信讀書和全民K歌還在這種強關系的小圈子內,讓用戶產生了比較、競爭的意識。
從2009年到2016年,社交網絡的爆發,已經成為大量流量和用戶的來源,一大批在社交網絡中崛起了app包括:瘋狂猜圖、魔漫、臉萌、美拍、足記等等都是這樣從社交網絡中異軍突起的社交類產品。社交網絡也成為了他們用戶和流量的主要來源渠道。
AdMaster公司對新浪微博的近5萬名用戶的社交圖譜分析表明,類似新浪這樣的大型社群其高價值其實是其中的無數個小社群,用戶活躍在小群之中,更易受到小群體的影響。作者將這種人們活躍在“小群”中進行分享傳播,引發巨大社交傳播結果和轉化結果的現象,稱之為:小群效應。
微信的群用戶限制到500人,QQ的群人數也限制在500以下,但是很多用戶還是希望能建立更多的社群,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數據分析發現,用戶大部分時間是活躍在4-6個小群中,比如親人、好友、同學等,這些小群在我們的社交網絡中非常堅固。
優秀社群的三個標準
現在的社群呈現出“大群松散沉默,小群緊密活躍”的特征。在小群中,人們相互認識、信任度高、活躍度也高。所以作者提出衡量一個社群是否優秀有三個核心標準:
1:人們相互認識;
2:人們相互信賴;
3:成員之間頻繁互動。
這三個標準深刻地影響著社群的日常運營和運用,在稍后的章節中我們會詳細闡述其運營方法。
三近一反,社群的活躍和收入都遵循一個基本原則
2009-2013年,自媒體的主要陣地是微博,平均每100個粉絲一年可以為微博賬號帶來12元的廣告收入。
從2015乃開始,微信公眾號成為主流,平均每個粉絲一年可以為自媒體帶來廣告收入36.5元。如果自媒體嘗試電商,每個粉絲會在一年內再度貢獻約80元以上的收入。
2016年,社交進入直播時代,打賞成為部分自媒體主要收入來源,人均每年打賞金額在30元左右。到2016年底,隨著知識付費的興起,社群的會員收入又開始增長,常見的方式就是人均299或者199的會員費。
廣告收入、電商收入、內容打賞收入,都處于上升趨勢,給自媒體帶來是收入也越來越多的同時,粉絲變得越來越貴。很多自媒體采用微信群的方式運營粉絲,但是他們慢慢發現,隨著剛開始的活躍,粉絲在微信群的活躍度越來越低,最終變成了沉沒的大多數。
那么,到底一個用戶的價值如何體現,作者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一個分析圖:
這張圖給我們展示了幾個現象。
1:并不是社交網絡規模越大,單個用戶價值就越大,比如微博和推特用戶價值要遠低于陌陌。用戶價值高低取決于社交關系的強弱,活躍性等。
2:并不是市盈率高的社交網絡,單個用戶價值就高,網聚效應會幫助平臺獲得更大的收入空間。
其中微信和陌陌是兩個典型的例子。良好的社群關系,才擁有更高的用戶黏性和平臺價值。無數活躍的小群組建都遵循一些原則。
1:相近地域:用戶對1000米之內的信息最敏感
在產品的及時引爆后,通常會迅速衰退,但是小群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更好的用戶留存和黏性。對于陌生人而言,距離是一種重要的關系,決定了社群的發展或者更強關系的構建。
2:相近興趣:用戶只關注和自己相關的問題
在“走心問答”和“朋友印象”兩款產品中,都有基于個人的全方位信息,來與陌生人做交友匹配的功能,這個功能的設計出發點就是相似的個人興趣。在社交網絡中,相似興趣催生出垂直社區和大型社群。
3:相近年齡:占比87%以上的年輕人,幫助快手一飛沖天
2014年7月份快手從日活用戶百萬,到2015年初就已經達到千萬日活,2017年快手的日活用戶超過7000萬,其流量消耗甚至超過了微信。我們通常認為快手是三四線人群為主,但是其實不然,很多一二線城市人群也是快手的用戶。但是快手的年齡段中,90后用戶占據了87%。
快手的CEO華宿在一次騰訊內部的分享中談到了快手快速增長的背后原因。
一方面得益于產品的算法,提升了分發效率和用戶體驗。
另外一方面得益于年輕人群,快手剛從GIF圖片轉為短視頻社交后,吸引了一大批年輕、愛分享的用戶。
現在快手共享日均消費60分鐘、每5位活躍用戶就有1人會上傳原創視頻。目前快手的注冊用戶超過5億。
前面講到了一個優秀社群的三個相近,包括地域、年齡和興趣。社交網絡的崛起是以信任為基礎的。信息在關系鏈中流動。關系驅動的威力就十分巨大。三近協助無數用戶聚合形成社群,或者在社群中擴散和傳播,停留和活躍,如微信讀書在讀書群自然擴散,吸引來更多新用戶;而“一反”這是指在相互相近中,那些協調而又沖突的兩方,比如男女性別相反,甲乙雙方和供需雙方需求相反等。社群形成了強大的號召力和黏合力,一反則協助打開商業化的大門。
實力相近的兩名素不相識的馬拉松愛好者,很容易在相互跑步的過程中形成互助和互動。那么這種“三近一反”的社群關系能讓產品有高轉化率和快速增長,同時也有穩定的用戶活躍率和留存率。
找到能變現的連接者
2016年,作者跟一位電商朋友交流,發現一個社群圈子的購買商品有10%的重疊度,如果算分類的話,有30%的重疊度。20萬用戶的自然分享和推薦,每個月可以帶來1億元的銷售額。由此可見,將電商的商品推薦和用戶社交關系結合,能帶來如此巨大的作用。來自好友和“相似人群”的信息,對購買決策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家基于社交數據的營銷公司Target Social對一些大事件上的傳播數據進行了特定的分析發現。大事件的動態分析下圖所示。
有些粉絲不僅圍繞這大號周圍,還二度擴散出一些圈密集的小圈子,這表明有些賬號的粉絲非常活躍。在這個傳播案例分析中發現,46.25%的參與量是由0.8%的人產生的,近一半的量是小群效應產生的結果,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找到這0.8%的活躍用戶呢?作者把社群的成員角色劃分為4個層級:
1:普通人,社群中90%以上都是普通人,他們就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是社群最為堅實的群眾基礎。
2:連接者,是指將信息分享出去的社群成員。他們串聯起了不同的社群和人群,是推動信息在無數封閉小社群中擴散的關鍵人物,而且部分連接者也具有意見領袖的作用。
3:局部意見領袖,是指那些能夠影響小范圍人群的用戶,他們能影響就正是他們自己的粉絲。
4:全局意見領袖,是指那些能更大范圍影響用戶的超級明星,他們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粉絲的范疇,比如王思聰,他參與創辦的熊貓TV直播,早期的5000萬用戶大部分都是被王思聰及其關系鏈好友吸引而來的。他就是我們所說的全局意見領袖。
在這種角色劃分模型中,對社群規模其決定性影響的是這0.8%的連接者和意見領袖。如何在社群中尋找和激發這些連接者,一直都是社群工作的重點。
在社交網絡中有一個傳播層級的概念,就是一個信息發出后被轉發傳播了多少次,在一些強關系為主的社交網絡中,分享用戶也能帶來10層以上的分享擴散,也就是一個用戶分享后,能夠連接不斷地影響10層以外的潛在用戶,病毒傳播就是以這個為參考依據的。比如滴滴紅包就可以達到17層的傳播力。
如何將普通人變成連接者,作者列舉了殺人游戲的例子。在殺人游戲中,大家都知道法官起到了游戲最關鍵的發起、組局和控制進度的作用。2016年2月,張萌推出了狼人殺英雄榜,充分利用了這個法官的角色和意義,他發現,一旦有人成為法官后,便有意愿回到自己的所在的圈子,利用微信群組織新一局的游戲。法官在這個游戲中就是至關重要的連接者的角色。如果不但有新法官加入,就會由不斷新群建立起來。所以英雄榜的重點開始關注“法官”。2016年2月張萌推出了一個小功能“法官人氣值”,上線一個月后,英雄榜的公眾賬號新增粉絲由100多人,上升到300人左右,活躍用戶也大幅提升。5月11日,英雄榜推出了法官認證制度,排位賽不再由團隊組織,而是由認證法官發起。到7月初,100位法官組織了2000局比賽,共1400位玩家參與,參與用戶數達到2萬人,公眾號粉絲上升為8萬人。到9月底,英雄榜用戶達到30萬,法官人數增加到800多人。
英雄榜在日常的運營中明確找到了那些連接者和局部意見領袖,通過各種功能、榜單、認證機制等方式引導、發現并吸引這個人群。最后將法官從一個個普通用戶培養成為了連接者,每位認證導師就是一個局部意見領袖。
發現連接者的幾個步驟
第一步:建立一個員工小組,在微信和微博上找到真實用戶;
第二步:閱讀目標用戶近半年以來的朋友圈或者微博信息,進行分析總結;
第三步:這些信息會告訴我們當下的目標用戶期待什么類型或者主題活動,他們云集在哪些賬號和app周圍,以及采用什么樣的風格表達自己的訴求等等。利用這些信息我們分析出這些用戶的基本畫像;
第四步:人工分析會強化團隊對這些關鍵信息的掌握,形成不一樣的理解深度。最終幫助我們找到那些社群中的潛在連接者。
你加入社群的目的是什么?
微信每天建立的群大概在200萬-300萬之間,其中40%以上的群在7天內直接死掉,只有30%左右的群能維持一個月。而且大部分的群活躍人數不超過10%。QQ群的活躍度也類似。今天的社群面臨著大多類似的窘境,人們組建的大部分社群,都是被浪費的,會迅速消亡。
那么人們愿意停留在什么社群中呢?或者人們加入一個社群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將群的按組建目的分為兩類:事件驅動型和關系驅動型。比如在公司內部討論一個事情,大家會臨時組建一個群,但是事件討論之后,這個群就會迅速消亡,這就是事件驅動型的社群。而關系驅動型社群存在的時間會更長。
另外,人們加入社群的目的,按照馬斯洛的需求模型,大致分為這么幾類:
1:問答求組,解決當下的問題
2:炫耀,在發微博、朋友圈的炫耀行為很類似
3:尋找共鳴
4:分享知識和資訊
5:管理和儲備潛在關系、維系關系
6:共同認可的長期目標和價值觀
一個優秀的社群多能形成自己統一的文化,成員之間有共同的認可的價值觀,并傳播擴散至群體以外,影響更多人。作者將社群的建立目的,或者給用戶解決問題的能力稱之為:工具性。它是社交網絡基礎模型的起點。同時還延伸出了另外兩個特性:病毒性和長連接。當用戶因為解決需求(工具特性)加入社群后,病毒性和長連接開始發揮作用。
病毒性是業界最為期待的病毒式擴散、海量爆發的模式。
長連接是用戶的長期粘性、留存,乃至變現。
我們將一個好的社群定義為在這三個特性的綜合體,也可以理解為社群的方面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傳播能力和變現能力。我們分別簡單講解這三個特性。
1:工具性:對于意見領袖(KOL)來說,是管理粉絲和變現的基礎;對于粉絲來說,是獲取資訊和解決問題的工具。
2:病毒性:對意見領袖(KOL)來說,是為了獲取更多的收入,持續邀請粉絲加入。
3:長連接:同類需求、用戶溝通,持續獲得優質內容和服務。
同時,作者也提出利用社群的“工具性”的特性,在三個方面可以發揮作用。
第一個:外部性,幫助建立巨大的、潛在的用戶池,源源不斷地吸引新成員加入;
第二個:過濾器,將新加入的用戶迅速引導成為“三近一反”的小圈子,提升活躍度;
第三個:望遠鏡,用以觀察社交網絡或者大型社群的變遷,從而尋找到新的獲利的切入點。
社群的第二種分法:熟人型和陌生人型
熟人型的社群成員多由好友構成,成員之間相互認識或者都有相互認識的人,互動親密;而陌生人型的社群相互不認識,只是因為某種興趣、愛好和需求聚集在一起。
社群的第三章分法:瀏覽型和互動型
瀏覽型社群依賴大量優質內容,只需要少部分核心用戶貢獻內容,絕大部分用戶瀏覽即可。
互動型社群通常是社交型,高度依賴成員之間的互動、討論和交流,對內容依賴較少。
每個人都想做小池塘里的“大魚”
2015年8月份的騰訊正式推出:微信讀書。提出的口號是:微信讀書,讓閱讀不再孤獨,以及“和好友比拼讀書排行”。這兩個口號形成了對用戶強有力的驅動。這正是利用了人們的炫耀和榮譽感。這正是本書要討論的最強勁的社交網絡驅動力之一:榮譽驅動。
不僅僅在微信讀書,在很多產品中,都體現了這種“比”的產品特質。王者榮耀告訴你,你是朝陽區第一韓信;阿里巴巴余額寶告訴你,你的收益超過了全國80%的用戶;360安全衛士告訴你,你的開機速度擊敗了全國90%以上的用戶。唱吧也會告訴你,你演唱準確率超過了多少人等等,甚至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一路比成績中成長過來的。
2016年,直播應用開始在國內迅速崛起,打賞、廣告、電商轉化,這三個部分構成了直播網紅的主要收入來源。在一個直播平臺上,用戶年均每天打賞超過2000萬元,月打賞100萬元以上的超級大R用戶超過100個,有兩個大R在一起競爭打賞的情況時有發生,光一場打賞比拼,花費金額就在200-300萬之間。
我們將這種在小圈子內相互比拼、競爭以凸顯自己某種形象和地位的現象,稱之為:小池塘里的大魚。大魚代表用戶想要塑造的形象,而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人群就是小池塘。用戶都愿意做小池塘里的大魚,不太愿意做大池塘里的小魚。在社交網絡中,這種現象非常明顯。他們能帶來平臺收入的增加,以及信息病毒式的擴散。要形成這樣的現象,有幾個關鍵點。
1:讓用戶知道有人在和他比。在小池塘中的人們知道“比較”的結果,讓他們了解其他人正在和他們比拼,爭奪排名。
2:還有一種小池塘的設計方法,就是和自己比較。讓自己跟過去比較,讓自己產生不斷進步的自我比拼。
在小池塘的構建來看,陌生人比不上身邊的強關系和特定人群,和陌生人比較所產生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也遠遠不如強關系、熟人。用戶顯然更關注自己類似的群體。全民K歌和微信讀書的小池塘是用戶的強關系好友,因此他們這種相互比拼的動力會更大。
互惠接口,利益驅動的勢能不可阻擋
不管是互聯網還是其他各行業,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在對一家社交網絡任意一天的用戶發布的原創信息進行全量分析發現。一共56萬個話題中,排名第一的話題有超過481萬人參與,而最后一名只有1人參與,其中超過10萬人參與的話題有949個,超過1萬人參與的話題有4805個,分別占話題總量的0.17%和0.85%。
在另外一家電商平臺,也出現類似的頭部效應,3%的頭部商家,貢獻了超過80%的交易量。頭部區域吸走了大部分用戶、關注、流量和話題,這是一個殘酷的競爭環境。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贏家通吃的局面。這部分內容,我們將重點闡述社交網絡的第二個驅動力量:利益驅動。利益驅動是指企業或者社群運營者充分給予用戶利益,或者引導用戶主動想要獲得利益,以此確保用戶活躍、粘性。
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獲取用戶的成本越來越高,以金融行業為例,作者調研了騰訊系離職員工創辦的多家金融創業公司,這些公司的平均獲客成本最低的是200元(一個注冊用戶),最高的300-500元。
在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蒂芬·平克的一本著作中,提到了為什么當今社會的暴力會減少的問題。他提出了四個模型:社群共享、權威序列、平等互惠和市場定價。
第一種:社群共享模式即人們在“群體內無償地分享資源、不介意誰付出多少,誰得到多少”。這種共享模式的社群內成員相互信任,共享資源,并且數量龐大。
第二種:權威序列強調下級對上級的服從,也強調上級對下級的保護。
第三種:平等互惠是典型的“我幫助你,你幫助我”的相處方式,也常見于企業、團隊之間。人們進入這個社群一般是處于利益。
第四種:市場定價,這個模型以社會組織為主,包括大學、公司或者非營利組織等。
不同階段的社群數量和價值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為了說明這幾個社群類型的差別,作者列舉了“滴滴紅包”作為例子,在滴滴和快的兩家還沒有合并之前,滴滴和快兩家的補貼大戰輪番上演。在2014年1月份,滴滴其中一天的補貼超過7000萬人民幣,歷時半年的補貼活動,滴滴向用戶補貼了超過14億元人民幣,快的也接近10億。在這場補貼大戰中,人們知道了利益才是觸動市場最快的方式,利益也是最快的傳播方式。滴滴紅包推出后,滴滴打車app每天的下載注冊量達到 30萬,兩家的補貼大戰讓他們獲取用戶的成本迅速下降,有的用戶甚至為了幾毛錢的補貼下載一個APP。
在社交網絡中,用戶的行為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特點,就是人們通常會天然親近于幫助自己的人,互惠行為背后利益交換,互惠的雙方關系也因此更加親密。關于如何提升互惠合作的實用規則:
1:增強將來交換的跡象;
2:引導他人的互惠行為;
3:堅持公平原則;
4:迅速對挑釁做出反應;
5:建立一種誠信互惠的個人聲譽。
三人成虎,如何影響用戶的決策
在物理世界,亮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距離,而在社交世界中,兩個人之間的最理想距離是折線距離,如果一個圈子中找到好友,通過他們向目標用戶推薦,這個轉化率會提升好幾倍甚至十幾倍。最好的營銷方式不是直接沖上去對用戶營銷,而是通過2-3名好友去影響他。在借貸寶平臺上,活躍交易用戶的人均好友數量在400人左右,活躍無交易用戶的好友人數在100人左右。好友越多,借到錢或者借出錢的概率更大。
2016年是直播元年,這一年大量的直播產品嶄露頭角,主播對粉絲的影響力也日漸增長,主播推薦的商品,粉絲立刻就開始下單,這其中背后的推動力量是“時間”或者說稱之為“時間貨幣”,信任則是支持這一機制運行的底層邏輯。粉絲通過微博、微信建立信任后,對對主播產生巨大的信任。網紅經濟、直播經濟、社群經濟、內容付費等新名詞紛紛出現,都是由粉絲在信任和時間成本背景下做出的行為。
真實的社群是什么樣?
國內的幾大社區中騰訊、百度貼吧、豆瓣是排名前幾名的社區平臺,豆瓣擁有超過30萬個小組,部分小組一度成長為創業公司。
什么是真實的社交網絡,社交網絡中,用戶和誰互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2010年,豆瓣對自己的社交網絡用戶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分析,通過后臺的數據分析發現,用戶互動的好友數量其實很有限。他們挑選了豆瓣當時最為活躍的5024個小組作為樣本,觀察小組內話題和互動的發生過程。總結出了活躍社群的12個特征。
1:規模。有多少成員在這個小組中對話
2:連接數。成員之間的互動數量
3:密度。反應了小組內成員之間相互認識的程度
4:平均權重。反應了關系網絡的連接強度
5:成員新舊。參與互動的成員新老成員的比例。
6:最大成員數和曾經加入這個小組的人數
7:連通分支數。一個點可以達到另外一個點,就是連通
8:最大的連通分支規模,是指小組內主流群體有多大
9:最大連通圖和整個小組成員數之間的比例
10:最大連通的密度,反應了成員之間的相互認識、互動和緊密程度
11:最大連通的平均權重,反應了成員之間的互動強度和次數
12:最大連通圖的平均成員數,也就是最大的那個小圈子中成員數量有多少
總結起來,評估社群的兩個重要核心指標:成員之間互動是否頻繁;社群內主流群體的規模大小。
讓人們愉快地消耗對方的時間,如何運營不同種類和不同階段的社群
人們在微信中人人都想進入大群,但是大家都在小群中活躍,在和上面豆瓣小組的分析類似,一個大的小組內,用戶會分化成為小社群,在小社群中活躍,其現象是高度相似的。運營的本質是爭奪用戶時間,強運營和弱運營的差別在于圍繞的核心是誰。今天的內容討論的是在不同的階段如何進行運營。
2016年作者的一位朋友班麗嬋離開了藍色光標,創辦了自己的訓練營,這個訓練營的目標用戶是市場副總裁、市場總監的社群,到年底,這個社群吸引了2萬名付費用戶,營收超過300萬。是如何做到的?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CMO訓練營開始側重于以下這些工作:
(1)每周一次線上“CMO私房話”活動;
(2)每月一次CMO線下主題沙龍;
(3)每兩個月組織一次閉門深度學習(即高級研修班),每次為期兩天;
(4)不定期在一些企業內部展開CMO游學活動;
(5)年底舉辦CMO行業年會。
從這些活動規劃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頻繁開展活動的社群,而且每項活動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截止到2016年年底,班麗嬋組織了一個超過200人的認證講師隊伍(我也是其中一員)。2017年上半年,班麗嬋更是將未來一年將要展開的所有活動及其主題全部預先公開,時下風頭最勁的企業和傳播話題、市場人物,幾乎全都囊括其中。訓練營還根據行業特點及職責劃分出更多細分人群和話題,比如B2B營銷會、品牌總監群、品牌經理群等。這些活動和更深入的重度垂直話題,才是最后幫助CMO訓練營吸引超過2萬名付費會員的根本原因。
一個社群按照成員角色劃分,可以分為:原創用戶、互動用戶、瀏覽用戶。這種按成員角色的方法代表了一種運營思路,通過各種策略,將只看不說的內容消費者變成輕量點贊用戶,繼而變成回復、參與討論的重度互動用戶。
2015年,閨蜜圈的創始人張威發布了一份備忘錄,提及了為什么閨蜜圈能一直保持16%的用戶發帖率和35%的用戶參與和回復率。其中總結了三種運營方式:機制運營、標桿運營、氛圍運營。
機制運營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將用戶按人群進行劃分,讓用戶找到自己興趣相投的人群;第二步,對產生的內容進行實時分類,最簡單的就是閱讀型和討論型;第三步就是讓內容呈現去中心化,所有內容都有基礎的曝光流量,根據不同內容屬性,充分利用好友關系鏈,細分人群來做相關性曝光推薦,讓流量得到最大化利用。
在這三種機制運營影響下,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果能在一個月內超過一定的閾值,這個小圈子就會活躍下去。
弱運營的實質是充分運用各種特性和各種機制、基礎需求、并將其融入產品的各種功能設計中去,讓用戶自發地行動起來,自發去尋找結果。弱運營就是理念就是:讓人們愉快地消耗對方時間。
社群文化的巨大力量
運營會催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社群文化,這是大型社群得以成立的根本,社群文化依賴幾個核心機制,其中模擬關系,還會再度幫助事件驅動發揮巨大的價值。
今天將討論在無數社群中,社群文化是如何統一大家在一起的。
QQ秀產品想必大家都用過,它成就一度成為騰訊收入的第三大來源,QQ產品是如何產生的呢?在吳曉波的《騰訊傳》中提及了這個產品的誕生過程。QQ秀早期的使用者大部分是15-25歲的年輕人,他們這群在現實社會中是一群沒有身份,但是渴望得到關注的用戶,QQ秀的誕生,讓他們有了一次在虛擬世界自我展示的機會。
QQ空間和百度貼吧是早期社群文化的誕生地。每天有數千萬人活躍在貼吧,和強運營的社群相比,權力掌握在用戶手上的主題貼吧迸發出了更為炫目和多樣的社群文化,社群文化層出不窮,這一點連當前貼吧的締造者都沒有想到。
作者借用金庸小說中社群建立的規則,提出了建立一個社群文化的幾個關鍵要素:
1:故事性
2:儀式感
3:獨特的“語言”
4:競爭
5:歸宿感
6:模擬關系
在2012年,有娃兒·赫拉利出版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書中也描述了,智人是怎么創建數萬居民的城市、上億人口的帝國的。大家信任某個故事、能共同合作是這社群建立和壯大的基石。人類和大猩猩之間真正不同在于虛構故事的能力,是故事將千千萬萬的族群凝聚在一起,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期的社群文化或者國家文化吧。
騰訊員工稱自己為企鵝,騰訊公司則被戲稱為鵝廠;小米稱自己的用戶為米粉;李宇春的粉絲稱之為玉米;社群成員之間相互模擬關系,會消除彼此的陌生感,使相互關系更加緊密。
小結
至此,我們闡述了社交網絡的6大驅動力,分別包括:利益驅動;事件驅動;興趣驅動;榮譽驅動;關系驅動和地域驅動。本書重點對關系驅動、榮譽驅動和利益驅動展開了講解,也簡要提及了事件驅動和地域驅動以及興趣驅動。